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访谈正文

施鹏飞:中国过去十年风电行业的发展状况(图)

2014-07-18 09:45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关键词:风电技术风电政策风电行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7月初,在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上,全联新能源商会主任科学家、中国风能协名誉理事长施鹏飞介绍了中国过去十年风电发展的状况,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整理现场内容如下:

 

【施鹏飞】:大家知道过去十年,就是2003年打那个时候发改委实现了要把风电的成本降下来,到了去年,就是2013年经过整整十年,我们风电经历了一种高速的发展阶段,中间有过低落,从去年有过一定的缓和,大致是这么一个过程。2013年底中国风电装机有50万千瓦,到了2013达到了7千7百万千瓦,2015年超过了9千万千瓦,上升为世界第一的风电大国,十年中我们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风电产业,风电设备制造商,风电开发商开始数量扩张向提高质量,降低全寿命周期,风电的成本方向转变,步入了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这是我们过去十年发展的曲线,增长非常快的。

风电招标政策主要是因为本世纪初,中国风电是进口风电技术,由于价格昂贵,那个时候一个进口技术一个千瓦就将近1万,所以难以大规模化。风电要求项目规模至少10万千瓦,使用不低于50%,后来又到增长70%,来通过上网电价招标竞争来形成开发商。我们用的设备都是用从丹麦,德国,内蒙古进口的。目的是建立一定的规模的市场,因为有了规模有有拉动制造业的动力,来培育风电的制造能力。此后几年中国风电每年新增装机速度超过了百分之百,2005年当年新增1千4百万千瓦,累计约2千6百万千瓦。供电机组供不应求,销售利润较高,所以那个阶段吸引大量机电制造企业进入风电这个领域。

中国的风电主要是从事欧洲制造商以许可证生产,以工程资金公司联合设计这样方式来引进,迅速生产出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联合设计,生产2兆瓦的机组,最后可以独立研制3.6兆瓦的机组,这个是引进技术的一个过程。

由于我们大批量的生产的形成,机组的成本明显下降了。中国内资风电机组制造商的累计市场份额2003年,我们只占了11%,到了2013年88%,累计从2003年6万千瓦,增长了2013年8千13万千瓦,这个是曲线图,这个是内资制造商的情况。

这个是当年和累计增长的情况。外资风电制造商累计市场份额,虽然2003年89%降低了2013年12%,大幅度该下降,这个从这个份额来看,但是因为中国风电市场总量很大,外资制造商累计从2003年到2013年总量还是增加了,大家看这个总量,虽然是份额降低了,但是总量还是增长很多。外资风电机组制造商2003年当年新增市场份额虽然高达70%,但是容量只有7万千瓦,2013年新增市场份额只有6%,这个6%容量就有了1百万千瓦。外资风电机组制造商在采用中国制造风电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也就提升了中国制造商的技术和质量水平。现在国际著名品牌外资风电制造商从中国采购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但是价格比较低廉的部件。所以我认为通过这十年外资与内资制造商都获得双赢的结果。

同时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在2009年时候,多到80%多个,每个企业的设计能力都在50万千瓦以上,所以总量已经了达到4千万千瓦。而国内市场的需求每年不会超过2千万千瓦,也就发生了产能过剩的现象。2010年以后开发商不能及时获得补贴等一些原因,导致制造商底价竞争,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经营困难。这个是我们2010年装机最多,但是以后就降下来了。去年有所回升,这个投标价格一个情况和装机差不多。在激烈的竞争中,风电机组制造商积极解决运营暴露出来的质量问题,同时努力研发能力,及时推出适应市场不同运行环境需求产品的。现在我们可以生产包括低温,湿润,高海拔这种环境的运行的机组。此外还自主研发了海上风电5兆瓦和6兆瓦这些样机,现在正在安装的过程中。风电机组的用户也积累了多年的经验,认识到采购最低价的设备,不能保证质量,开发商开始重视以风电机组运行寿命期选择机组。

从2007年,风电设备制造商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释放产能,增加盈利,形成了国际化的企业,2010年以后,产能迅速增长,到了2013年累计达到了140千万千瓦,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等等27个国家,这个是我们出口的容量的增长的曲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技术查看更多>风电政策查看更多>风电行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