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为了东方的巨响——写在原子弹爆炸50周年之际

2014-10-16 12:04来源:中国核工业报作者:显君、新英关键词:核工业核事业核电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950年8月29日,年仅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普度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便谢绝了恩师和好友的挽留,毅然冲破重重阻挠,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与在美国洛杉矶的60多位中国留学生一起踏上了归国的路程。

为了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在国外学有所成、甚至有相当知名度的科学家和青年学者,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放弃国外优厚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义无反顾地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

解放前夕,中国的“居里夫妇”钱三强、何泽慧回到祖国的怀抱。创建了近代物理研究所,集聚了一大批核科技研究人才。钱三强任研究所的副所长,何泽慧任研究员。

当时研究所只有四五个人,什么设备也没有,钱三强和何泽慧一人骑一辆自行车,在北京的旧货摊、废品收购站到处转,寻找可用的材料。何泽慧绘图,钱三强动手制作,不久就制造出两台简易机床,用它们又制作出各种急需设备。到1955年,近代物理研究所已经初具规模,发展到150人,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支核物理研究队伍。

有人问著名科学家彭桓武,在英国留学十年,获得两个博士学位,且是第一个在英国获得教授职称的中国人,为什么要选择回国?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另一位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归来的著名教授程开甲的话,也许是对彭桓武这个“不需要说明理由”的最好诠释:“如果我不回来,绝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幸福,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联系着。”这位海归核科学家在2013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50年,年仅26岁的青年科学家朱光亚,拒绝了优越的国外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辗转香港回国。回国前夕,他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了一封激情澎湃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召唤华夏游子回国圆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读着这样一封激情澎湃的信,我们似乎依然能听到一个年轻科学家怦怦跳动的心音,感受到他火一样的爱国激情。

1961年4月,刚从苏联回国的国际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的名字在国际和国内物理学界消失了,而核武器研究队伍中,有了一个名叫王京的默默无闻的领导者和学术带头人。

为了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弹,王淦昌向刘杰部长说出了铿锵有力的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如此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科学家诚挚的报国心。王淦昌也正是身体力行地用一生心血和生命验证了这句话的意义。

世界著名科学家郭永怀回国前已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终生教授了,这就意味着他可以终生留在美国。但他决意回国。为了阻止他回国,美国移民局多次要求郭永怀加入美国国籍。于是,他当着所有师生的面,一把火烧掉了自己的所有科研稿件并且坚定地说道:“母亲虽然很穷,但孩子依然还很挂念,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想走的时候就要走……”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乘坐的执行绝密任务的飞机出现了故障,飞机坠毁了。当工作人员找到郭永怀的遗体时,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郭永怀的身体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好不容易将两具烧焦的尸体分开之后,才发现那个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夹在两人中间,而且保存得完好无损。在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了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研资料。

自共和国成立伊始,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科学家、学者,留学生共计3000余人。他们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深情,选择了归来,选择了投身新中国的伟大事业。当年,他们回国不讲理由,不讲条件……

原标题:为了东方的巨响——写在原子弹爆炸50周年之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工业查看更多>核事业查看更多>核电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