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两会声音】代表委员眼中的“核电”是怎样的?

2024-03-12 10:0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核电核能两会声音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报告在回顾2023年工作时提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

核电领域提案涉及加快实施核能“三步走”、核电纳入绿电体系、提高核能国际影响力……等话题,看看温枢刚、杨长利、宋海良等代表委员怎么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总工程师 罗琦

加快实施核能“三步走”国家战略提升我国核能国际竞争优势

我国核科技发展迅速,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创新和工程建设,能力水平大幅提升。“热堆—快堆—聚变堆”的核能“三步走”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核能发展战略,也是能够引领世界核能发展的技术方向。我国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有望率先实现快堆的商业化应用,形成热堆+快堆的先进核能系统,引领带动世界核能产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中核检修焊工 师延财

设立国家“核科学日”营造全社会知核拥核发展环境

设立国家“核科学日”,将有利于加强核科普工作,让公众正确了解核、认识核、接受核,教育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有利于继承并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激励核事业工作者,对我国核事业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四川省委会主委 欧阳泽华

中国可控核聚变领域发展正加速前行

建议设立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领导小组,协同推进国内可控核聚变前沿技术研究,加快解决技术短板问题;整合国际国内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细分路线,成立专家智库综合研判各技术路线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统筹布局国内可控核聚变技术研究路径,合理规划聚变研究中长期目标,抢抓技术路线发展新赛道。

在欧阳泽华看来,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是加速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关键。他建议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加速成果转化“0”到“1”的创新突破,推动成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对接未来市场需求,实施一批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加速产业“1”到“N”的孵化培育,打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

同时,欧阳泽华还建议完善科研保障体系,凝聚行业创新活力。比如,可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加快形成政府投资“直奔重点”,研究大型可控核聚变商用发电技术;民间资本“摸着石头过河”,主攻小型聚变设备应用的多层次聚变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结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杨长利

将核电纳入我国绿色电力体系

核电未被纳入我国绿色电力体系,其参与市场竞争面临挑战,进而影响核电低碳价值的有效发挥。国家发布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政策要求电网企业、售电公司和电力用户承担消纳责任,意味着这些主体在销售或购买核电的同时,仍需同样承担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和配额。杨长利进一步解释,这实际是将核电与化石能源放在同等地位对待,没有体现核电的低碳属性和减排贡献,降低了用户购买核电的积极性。未来,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全社会低碳消费理念的进一步深化,该问题将会对核电参与电力市场竞争带来严峻挑战。

杨长利表示,从我国国情看,碳减排任务更加艰巨,将核电纳入绿色电力体系是实现能源消费侧和供给侧协同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为核电的绿色低碳属性提供官方证明,实现绿证对非化石能源电力的全覆盖,还能满足市场用户购买需求,充分发挥核电在全国减碳降碳中的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温枢刚

继续攀登高温气冷堆商业化推广应用的高峰

中国华能以产学研合作打通创新链条,整合产业链上下游 500 余家单位,先后攻克核电领域多项世界性、行业性关键技术,研制出2200多套世界首台套设备,设备国产化率达93.4%,并初步搭建起我国自主创新的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标准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探索出一套高温堆特有的调试运行技术,全力推进高温气冷堆核心技术成果凝练,累计获得专利授权近三千件。

温枢刚表示,高温气冷堆其所具有的固有安全性、环境友好性、模块化设计、应用领域广等优良性能,使其在内陆核电建设、规模化制氢等方面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国际社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绿色低碳、无废/低废的新赛道上,必将大有可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宋海良

加快推进核电建设,支撑能源安全保供与“双碳”目标实现

一是系统推动核电中长期发展。建议制定更加积极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考虑核电建设周期较长,为保障核电项目按需投运提供碳达峰支撑,建议按照2030年核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左右的目标,提前做好规划布局,保持稳定、较快的核电开工节奏。二是统筹优化核电建设布局。三是加快推进核电多元化应用。四是建立核电“绿色能源”认定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原子能院党委书记 辛锋

强化大型核科研设施综合利用,助力核科技自立自强

新质生产力是以自主创新为抓手的先进生产力,其特点是创新。科技创新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建议制定核领域大型科研设施有偿开放共享制度,提高大型核科研设施综合利用效能;同时建立国家专项经费,确保核领域大型科研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充分发挥作用。

建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加快推动一体化快堆核能系统发展走深走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 徐鹏飞

核能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迫在眉睫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深化核工业数据治理,加速核工业数据流通;二是打造核工业自主研发软件生态,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工具;三是升级核工业数据及算力基础设施。

徐鹏飞还表示,核电规模化、批量化建设的人才需求非常大,涵盖从研发、设计、建设到运维、安全管理、乏燃料处理等各个环节。可以说,人才是核电事业的核心资源,是核能技术创新和核安全保障的关键因素,是核电产业发展和核电“走出去”的重要支撑,核电人才培养关系到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在国际核能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加快核能领域科技创新

核能行业未来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加强核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深化核工程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数字化水平;三是加快核工程领域的绿色化发展,推进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互补,进一步提升绿色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 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 卢铁忠

推进核能全面纳入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议在“双碳”配套相关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核能的绿色低碳属性,将核能全面纳入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率先向核电电力用户颁发绿色电力消费凭证、向核能发电企业颁发绿色电力证书,为核电提供绿色低碳属性的权威证明,同时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核能作为低碳能源消费的国际互认,帮助出口企业树立绿色形象以及应对碳关税提供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堆核电站技术分领域首席专家 段旭如

打通创新链堵点,推动聚变堆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转化

段旭如表示,目前,面对实现核聚变能源应用所亟待解决的一批关键技术挑战,无论是人才还是研发资源都尚需加强,而且需新建工程难度大、投资高的关键研发平台,这都需要国家统筹布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协调好现有优势科研团队力量,有效集中人才与资源集智创新。

目前,针对小堆在项目审批、安全审查、核事故处理、应急补救措施、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法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存在较多空白。因此,需要制定并完善适用于小堆的安全监管法规及相关标准体系,促进小堆项目评审落地,推动小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再过20~30年“人造太阳”将为人类提供清洁高效安全的新型能源

段旭如表示,从我国核工业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来看,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的聚变堆工程发展路径,是核能走向能源应用的客观规律,我们需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阶段。预计再经过20到30年的时间,“人造太阳”将为人类提供清洁、高效、安全的新型能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宝原党委书记、董事长 韩泳江

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需强化顶层统筹和创新支持

一是从国家层面要持续强化核技术应用产业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提升产业发展的系统性、前瞻性和方向性。二是进一步加强核技术应用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设立核技术应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基础、前沿、高价值的核技术应用研究,建设一批突破型、平台型的核技术应用产业的科研机构,或者是科研设施集群。

一是深度嵌入国民经济领域,有力支撑国家战略实施。核技术应用产业与国民经济制造业领域43个细分行业中的近三分之一行业紧密相关,是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助力。二是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技术应用产业一直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推动新产业培育的重要助推力量,代表高端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到高级水平的重要标志性产业。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起步较晚,未来成长空间可期,并且将积极促进和带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投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明弹

明确核电建设预期 提升核电产业生产组织能效

明确核电建设预期,提升核电产业生产组织能效;组织行业开展系统性经验反馈工作,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支持核能核电项目创新示范,试点推广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项目建设,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我国作为全球在建核电机组规模最大的国家,可以立足我国核电产业优势,抓住国际核电发展新需求新机遇,通过组织国际交流和经验分享,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国和一号”等我国先进核电型号“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气候治理发挥我国核电力量,巩固提升我国核能核电的国际影响力。


( 来源: 北极星电力网 )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