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风电风电工程报道正文

业界大佬共商清洁能源如何走出国门?

2014-11-11 17:48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关键词:中国电力国际合作论坛清洁能源国际合作论坛清洁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些国家大部分是从零起步的,对核电整个国家体系的保障都要从零开始,包括从法律开始,这就是我们面对的市场。竞争形式上看,可以有技术输出的一般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还是5个常任理事国加上韩国、加拿大、日本。常任理事国里面跟中国有竞争的主要是法国和俄罗斯,美国应该应是一个潜在的对手,但现在在中国的天然气市场不尽如人意,所以美国的竞争优势不太显现,这是国际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态势。出口机组大头来自于俄罗斯,已经有10台机组的订单,还有4台机组的协议。

第二,企业走出去如何走?应该从两方面来考虑,目前我们能走出去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谁也不依靠,全是我自己说了算的,已经成功了比如说巴基斯坦两个机组在运行,两个机组在建设,还有新的订单。第二类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以后再走出去,这个某种意义上有一点联合出去的意思,因为毕竟要和技术的引进方、出口方多多少少有一些协议,这方面也初步地初见成果,比如说英国项目上,比如说罗马尼亚项目上,英国项目比较典型了。第三,投资承包,相对要弱一点,我们基本上不带技术,但是带钱,中国有资金实力,我们控股经营对方的核电公司和核电厂,带资金过去带了项目管理的资源,当然也要带一部分中国的设备出去,这个跟前两年比起来拉动设备这一块相对来说力度要减弱了,因为毕竟还有跟人家分享供货范围的,现在看一般是这三种,可能与常规电力在国际市场上比较,我个人体会核电企业走出去现在还是一种纯技术和技术人力和管理的诉求,资金和经营这方面可能刚刚起步,这方面是需要和常规的电力系统,我不太熟悉在海外的情况是不是有相当规模的BOO或者是BOOT的形式,带有建造、运行和拥有核电站的形式。

关于出去的方式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出去更好,怎么样借鉴已有的经验,我觉得我们的核电企业很多的经验是要互相学习,因为中国核电从80年代起步以后,除了自主建设,大规模、大机组容量的商业化电站都是引进的技术,所以我们既然要走出去,肯定要学习人家进来的经验。现在中国引进了加拿大的某些技术,引进了法国的技术,引进了俄罗斯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引进都给我们一些借鉴和启发。

第一是联合舰队,一定是技术在先,设备设备牵引人力资源进行配套,最后是资金保障,在这四个环节里都应该是,特别是最后的资金保障,没有哪一家银行能拼得起核电站的,还有一些跟进的,而且银行的贷款条件是长短结合的,资金量大、周期长,贷款条件相对要优惠一点。第二,我们要考虑需求国而且必须要考虑需求过的本地化参与,至少是两类,一类是本地化的工业,尽可能有合格的供应商,这样我们可以降低成本,另外也可以提高所在国对核电的关注。第三是劳动力,像中国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地提高,百万千万级的核电站出国去搞不太现实,所以相当一部分劳动力都是要利用本地或者是区域性的劳工。第四,尽可能用中国的资金带动本地资金的投入,另外第三个大的方面也是一个特殊的方面,核电的供应一定要豪华燃料循环整个的体系,输出的技术要替技术引进国,要替人家考虑,在核电站40年、60年、80年的运营中燃料的需求,所以燃料的供应是很重要的,而且也有一个所谓的能源安全的问题,一般国与国之间没有良好的政治外交关系的话,一般不太敢输出燃料,还有核电站一般我们设计在15年以后我们烧过的燃料要泄出来,这些阀然老的处理政策要给予确定,像中国这样把阀燃料运用到大西北再处理利用还是像美国一样长期储存,或者说有一些承诺。这都是策略,作为出口国必须要考虑长期供应,包括电站规模增多以后,是不是考虑燃料制造技术在本地化的一些加工和制造,进行本地制造,降低运输风险和一些制造成本。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国电力国际合作论坛查看更多>清洁能源国际合作论坛查看更多>清洁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