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输变电工程评论正文

【剖析】智能电网、交直流特高压与能源互联网三者关系

2014-11-17 14:15来源:《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关键词:智能电网特高压能源互联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是无论传统电网还是“智能电网”,保证安全稳定是第一位的。中国要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需认真研究论证几个问题:首先是中国交流同步电网合理分区论证。此论证涉及全国联网、区域主干网架、远距离输电与特高压、超高压和交直流等一系列技术应用。其次是可再生能源电力远距离输送安全稳定论证。再次是超导限流、储能技术应用论证。最后是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多方案的技术经济优选论证。以达到同样安全稳定水平而投入资金最少的系统一、二次合理配置。

二是中国智能电网建立,供用电系统变革是重点。供用电系统变革的目的是要达到降低供电网线损,提高供电网自愈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小城市输电走廊困难,减小峰谷差,减少系统装机,接纳可再生能源包括用户绿色电力,减少能源不必要转换以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降低用户实际消费电价,适应新型交通工具等等目的。

三是中国智能电网建立,可再生能源应用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是难点。建立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大势所趋。大量实践已证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一次能源利用率比传统电网模式提高一倍多,也是改善能源结构,接纳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供应安全保障有效途径,在这方面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首先是观念、体制上的差距。要对中国原电源结构和分布调整做好相应规划,逐步加大分布式电源比例,互补改善接入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质量,以达到更多应用可再生能源目的。

四是中国智能电网建立,传统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特别是高效、清洁、低碳煤燃烧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必须清醒地看到,未来二三十年中或更长时期,中国始终是世界煤炭消费最大国,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电力以煤电为主的格局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中国能源的基本国情。

最后要说的是中国智能电网的建立,政府决策科学化、全面主导、有效组织、政策支持是关键。中国智能电网建立是一项全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集国家之相关力量。首先要明确宗旨、核心、基本形态以及关键技术等基本概念;其次在基本概念清晰基础上,经系统论证,再确定阶段目标、重点;然后是局部试点、全面推进。

——中国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原院长吕伟业2009年3月9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电力系统的复杂性要求电网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现在已有的智能电网技术应用主要是在用电和配电领域。在用电系统,由于这部分投资主要是以家庭安装智能设备为主,数额不大,所以现在运用比较普遍。而配电系统智能化就是不用人工管理,完全交由智能控制系统负责,目前应用不多。配电系统智能化的范例,就是在欧美已很普遍的自动化读表。

未来智能电网的要求要包括:可靠度、高效率、发电质量(包括对环保因素的考虑)和操作方便。可靠度是系统能够预测电网运行情况,如果发生事故,电网要做到有韧性、不易击破,同时要有自我修复能力。高效率是在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之间合作无间,保持对电网负载的最佳控制,保证发电的稳定和质量,并且不用人力操作,完全实现自动化。通过非常完善的信息技术,你就可以知道整体情况,何时省电、何时用电、哪里发生故障。事故发生后就能够马上控制起来。同时,在灾害天气来临时,智能电网将预期到输电线上是否会发生故障,采取补救措施。

原标题: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顶层设计探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能电网查看更多>特高压查看更多>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