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输变电工程评论正文

【剖析】智能电网、交直流特高压与能源互联网三者关系

2014-11-17 14:15来源:《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关键词:智能电网特高压能源互联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的关系

“能源互联网”是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里夫金认为,世界正处在信息技术与能源体系相融合的时代。进入21世纪,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将实现在家庭、办公区域以及工厂中自助生产绿色能源的梦想。与互联网上的信息创建和分享一样,任何一个能源生产者都能够将所生产的能源通过一种智能型分布式电力系统与他人分享。显然,里夫金所说的“能源互联网”实际上指的就是智能电网。

但事实上,智能电网作为输送电力的网络,互联网作为传输信息的网络,两者无论是技术特性、系统结构、工作原理、运行要求等方面都有本质的差别。比如电网有若干电压层次、有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之分、电能难以大量储存、时时刻刻要达到供需平衡、存在功角(频率以及电压)稳定问题、需要调度中心统一指挥运行等,这些特性都是互联网所没有的。因此智能电网不可能与互联网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运行模式。里夫金后来解释说,提出“能源互联网”这一概念主要源于哲学和经济学层面的思考,“能源互联网”不是一种新的能源技术模式或体系,而只是一种新能源经济思想。可以说“能源互联网”只是对智能电网的一种比喻性称谓,在工程技术层面真正的“能源互联网”是不存在的。

“能源互联网”作为一种新能源经济思想的意义,在于它指出并且强调了新能源的生产和分享需要有公众的普遍参与。智能电网在信息通信、自动控制、储能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接纳了成千上万的小微绿色电源,使公众参与能源生产成为现实。而电能的分享也可以是公众化的,只不过这种分享在具体实施时,需要通过统筹规划,安排在一个合理范围内进行(如在一个社区、一座城市或一个更大的区域电网内)。因为电能不能像互联网的信息那样由无数人任意分享。一个小微电站生产的富余电能,可能只满足得了几户或十几户人家的需求,而小微电站基本都接在配电网上,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也不应当远距离输送。电能的生产、传输和消纳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及其技术特性,决定了世界各国的电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互联网那样全球联网。企图用特高压构建国际“能源互联网”,只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主观幻想。

原标题: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顶层设计探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能电网查看更多>特高压查看更多>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