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核弹建功勋 物理著华章—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

2015-01-12 09:29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王珊关键词:核理论核武器核科学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核武器研制领军人物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远景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

事实上,在我国研制第一枚原子弹尚未成功时,有关部门就已作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一步。而于敏就是理论探索队伍的一员。

1960年底,钱三强找于敏谈话,希望让他参加氢弹研制工作。事实上,于敏喜欢的是基础研究,且当时已经很有成绩。和于敏有过接触的国内外许多著名物理学家都曾提到,按照他的才华,如果一直从事纯基础研究,可能会作出影响更大的成果。

而当时,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而且要隐姓埋名,长年奔波。纵然如此,于敏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钱三强的要求。他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在当时,国内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由于要计算数据,以于敏为主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攻破了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难题。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5年1月,应二机部党组要求,于敏带领小组携带所有资料和科研成果与氢弹攻关主战场会合,并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继续进行艰苦攻关。

1965年9月到次年1月,氢弹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于敏带领部分科研人员在上海突破了氢弹的设计原理,提出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后来,这就是我国核武器发展历史上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一声巨响,湛蓝的天空随即翻腾起熊熊烈火,火球越来越大,并渐渐形成了草帽状云雾,与地面卷起的尘柱形成了巨大的蘑菇云。至此,氢弹研制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试验成功,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发展速度世界最快。其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

于敏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预料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要全面禁止核试验。两人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我国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我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我国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我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于敏对每次核试验都全身心地投入,从理论设计、工程设计到加工装配、测试方案和核试验的最后实施等各个环节,他都十分重视,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重要技术细节。

在某项新突破的攻关过程中,一度出现了不同技术途径的争论。为了确保该次试验做到“万无一失”,他花了两天时间,向同事们详细比较了这两种方案,分析了各自的依据、估计可能遇到的风险,减少了总体试验的风险,确保了该次试验的圆满成功。

从风华正茂到盛年再到耄耋之年,于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

良师益友

除了是一位好的科学家,于敏还是一个好老师。

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的中科院院士胡仁宇说,自己从事科研几十年,遇到了不少老师、同事和朋友。而在这些人当中,于敏是对他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人之一,是他的良师益友。“这是我一生中有幸碰到的‘机遇’之一。”

1952年秋天,胡仁宇第一次见到于敏,那时他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任研究实习员。此时正处于我国开始核武器理论探索的初期。

当时,他们这批新进研究所的大学生,一方面为有幸参加这门新兴热门领域的研究感到兴奋,另一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畏难心理。因为解放前夕的动荡和解放初期各种频繁的政治运动的影响,他们在校的专业基础知识学得不够,更谈不上系统完整、融会贯通。

平常,胡仁宇等年轻人总喜欢找于敏聊天、讨论问题。在他看来,于敏平时讲话不多,但思维敏捷,思考深刻,对一些重大问题总能多方深入思考,往往具有独到的见解。

“与他讨论,如沐春风,有时真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得益匪浅。”胡仁宇说。

朱光亚也曾经说过,于敏分析问题透彻、深刻,非常善于把一些“阳春白雪”的科学难题“抽丝剥茧”,简明生动地加以表述,让不同专业的人们均有所受益。

由于基础知识不足,这批新进所的学生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即如何适应所里当时的科研工作。尽管所里为了尽快弥补差距,给他们开了电动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和原子核物理等专业基础课,但并未达到好的效果。

为此,所里就将这个“难题”交给了于敏,让他利用业余时间为大家“补习”和“答疑”。于敏在了解他们的情况以后,针对其最搞不明白的地方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

胡仁宇记得特别清楚的是统计物理这门课。当时,于敏从这门课研究的对象、方法、基本概念到重要的原理和应用等,几乎是重讲了一遍,使大家对这个领域的基本知识都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

事实上,一直以来,于敏都十分关心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待人坦诚,诲人不倦,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原标题:核弹建功勋 物理著华章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理论查看更多>核武器查看更多>核科学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