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核弹建功勋 物理著华章—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

2015-01-12 09:29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王珊关键词:核理论核武器核科学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他曾“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他的妻子也才知道原来“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科学家发言。

钱三强评价他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亦称赞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2015年1月9日,当他出现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领奖台时,全场掌声雷动。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于敏。

“国产土专家一号”

谈到一生有什么遗憾,于敏说,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深造交流,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是很大的遗憾。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其实,他的一生中有无数次出国的机会,但是由于工作的关系,最终都被放弃了。

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他站上世界科技高峰。

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不过他喜欢的却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因此,1946年,他选择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高深的物理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研究生毕业不久,他便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解放之初,我国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中央政府高瞻远瞩,部署成立了近代物理研究所,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而且,所里还没有一台加速器,探测元件和仪器设备也刚开始研制。

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拼命学习,拼命地汲取国外信息,在当时遭受重重封锁的环境中,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

在较短时间内,于敏作出很多创新成果,并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些工作迅速地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赏。彭桓武曾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

对方对于敏的才华印象深刻。代表团回国后,曾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对此,于敏有着更深远的看法。他说:“‘土专家’不足效法。科学需要开放,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大的学术气氛中,互相启发,才利于人才的成长。现在的环境已有很好的条件了。”

直到现在,于敏还在感慨,如果年轻时能够出国进修或留学,对国家对科学的贡献或许会更大。

原标题:核弹建功勋 物理著华章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理论查看更多>核武器查看更多>核科学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