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输配电输配电智能用电报道正文

智慧城市不能“没文化”

2015-05-18 11:34来源:《瞭望东方周刊》作者:张琰关键词:智慧城市GIS数字城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规划和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问问:花很多钱,投入很多心血和精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与前些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相似,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智慧城市建设出现了粗放开发建设、过度依赖投资、硬件与软件错位、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智慧城市的智慧是什么?智慧城市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益处?

《瞭望东方周刊》近日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交大斐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刘士林。他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人文型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并认为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也应体现“中国智慧”。

不健康的根源是忽视了人文建设

记者:为什么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突出强调人文主题?

刘士林:规划和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问问:花很多钱,投入很多心血和精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城市的本质?

我的理解,就是要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城市生活方式。这需要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但绝不局限于此。它比物质的、社会的还要“多一些”,这多出来的就是文化和价值。突出强调人文,是要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不脱离和偏离城市的“主题”和“灵魂”。

近年来,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逐年增大、信息技术研发成果层出不穷、智慧产业公司遍地开花,但并没有使城市运转“智慧”起来,不知道花了那么多钱,都干什么去了,这是大家的普遍感受。

记者:问题出在哪儿?你觉得人文研究够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吗?

刘士林:主要是理念和战略出了问题。把智慧城市建设等同于技术、资金和管理,忽视了“技术”与“人文”、“城市信息化”与“城市有机整体”的协调共生,背弃了“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城市本质,这是当下智慧城市建设“看上去很美”而“获得感比较差”的根源。

人文研究主要解决“城市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我们提出“人文型智慧城市”,是要进一步探讨“智慧城市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大方向,也是战略性目标,把这个先搞清楚,才能谈科技、市场、资金、机制等。否则,我们就会导致一种新的二律背反——先进技术和市场越发达,城市本身却更加不智慧。

智慧城市可分为三类

记者:在你看来,人文型智慧城市的内涵是什么?

刘士林:“人文型智慧城市”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为协调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这两大国家战略而进行的设计。

原标题:智慧城市不能“没文化”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城市查看更多>GIS查看更多>数字城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