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评论正文

【解读】能源互联网本质是互联网而非电网思维

2015-05-27 09:13来源:"清洁技术投资"微信作者:柴麒敏关键词:能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能源革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正如Rifkin先生所提到的“能源民主化”的概念,化石能源和新能源的转化利用方式中也存在某种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化石能源高效利用的方式更在于集中化,形成的往往是大公司、大集团,国内的例子比如三桶油、五大电企、十四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等等,而新能源则更适合于小而散的分布式开发,以户为单位的原子形态更明显。这不仅是可再生能源如此,甚至核能都摆出了“小型化”的姿态,意欲与光伏、风电等搞组合,Google、IBM以及Bill Gates的Terra Power都曾推动过类似的念头。

应该说,绿色能源在“姿态”上跟互联网思维更为接近,其在宏观层面上所表现出来混沌和潮涌不稳定性的解决方案也恰好需要发挥互联网所擅长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功能。诚然,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能源革命并非是越去中心化越好,但毫无疑问的是,此番浪潮下分散与集中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平衡。

谁是火种?谁是草原?

不可否认,能源系统突破性的再分散和再集中都是能源技术和体制的新革命,只是单纯的集中不能称之为能源互联网,先打碎再重组重构才是。从人类刀耕火种以来的历史来看,能源利用的“分”和“合”显然是动态的,总的趋势来说,“分”是为了更好地“合”。

互联网+能源与以前历次革命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先“分”后“合”,其生产“终端”将变得更为多元化、小型化和智能化,受传统矿产资源分布和自然垄断环节的约束更为弱化,交易主体数量更为庞大,竞争更为充分和透明,最终涓涓细流汇成的大能源市场则更为一体化。这样的实现得益于底层的分布式能源和信息通讯技术的飞跃进步,但更在于上层架构和模式的创新,特别是交易市场平台的搭建和终端入口资源的抢占,才能形成能流如信息流那般顺畅的自由配置。最终完成和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物联网之间的大融合,实现应用的极大化。

如同这几年传统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故事,互联网+能源的革命火种可能并不在传统能源企业手里,互联网企业才是真正的燎原者。两大电网和五大电力集团与BAT三巨头在新能源市场的博弈必然是场好戏,虽然目前后者和前者比起来还是小个子。除智能手机外,智能建筑(不仅仅是屋顶光伏)、智能交通(不仅仅是电动汽车)将成为能源互联网和“能源云”最重要的终端资源。

实时海量的市场交易数据、终端运行和运营数据、气候环境数据及智能技术的应用都会改写“微能源”的生产、交易和消费模式,并完全有可能实现毫秒级或微秒级的“快能源”配置与精确管理。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在现有电网架构上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解决安全、效率、新能源接入等常规问题,而是采用互联网理念、方法和技术实现能源基础设施架构本身的重大变革。

互联网对能源系统的改造首先从语言和逻辑开始,目前类似“能源路由器”、“能源缓存”等概念层出不穷,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根据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融合的深度,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曹军威及咨询分析师曹寅、廖宇等将其分为了三个段位,分别是智能电网2.0(Internet of Energy,IoE)、能源广域网(Energy Internet)和能源互联网(Intenergy)。

原标题:柴麒敏:能源互联网本质是互联网而非电网思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分布式能源查看更多>能源革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