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市场正文

国外电池产业链抱团赢市场 中国单打独斗难胜未来

2015-07-21 08:09来源:中国电池网作者:杨阳关键词:锂电池电动汽车电池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通用、特斯拉、福特等一开始就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劣势,这些车企把电池单元制造业务交给合作伙伴,而自身专注于电池模组的技术开发,其中,通用和福特还成立了自己的电池模组工厂。

即便合资建厂,电池单元制造业务估计也是主要依赖松下,特斯拉不是想做就能做得了的。现在日韩电池企业的动力电池单元制造的次品率已在百万分之一以内,这本身就已经形成了制造壁垒。

吴辉:电池尤其是电芯制造更多的还是电化学体系,与整车制造和动力总成系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另一方面,对于汽车电池来讲,仅仅把电芯做好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要把电池包,也就是电池系统做好。目前的电池包生产主要还是集中在电芯厂自己来做,包括ATL、力神、国轩等企业都自己做电池包,但是整车企业也在开始做电池包系统,如比亚迪、北汽、上汽等都在做。另外,也有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开始涉足电池包生产,如华霆动力、海博思创这样的企业。因此,个人认为,未来的电芯的制造一定还是有专业的锂离子电池企业来做,但是电池包/电池系统则会呈现出车企、电池厂和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共同竞争的局面,但是车企在电池包/电池系统方面会具备相当的优势,因此,电池包和电池系统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绕不开整车企业的。

主持人:我们国家的整车厂在新能源车特别是电池研发上是一种什么态势?我们知道,上汽有自己的燃料电池车的开发,但是,绑定一家或几家电池企业共同研发的事情,在我国还不多见,我们国家还是处于单打独斗的境地?

吴辉:我国的车企其实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种以比亚迪为代表,全产业链都做,其在电池上的研发投入巨大;另一类是以上汽、北汽、众泰、宇通等为代表的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实力的企业,他们也有专门的电池研发的部门,但是其电池的研发投入相对较低,更多的研发目的是基于对电池供应商的评价和检测;剩下的整车企业基本在电池的研发上等于零,他们基本上直接在车上装上电池企业提供的电池能量系统,并没有对电池本身更加深入的研究。而国外的整车厂则不一样,以大众、宝马为例,其在关键的电池零部件上的研究甚至比电池厂本身都要深入,大众、宝马等车企对电池的研究甚至往上延伸到了上游的电池材料,从电池材料体系出发对动力电池做深入的研究,指导电池企业开发出适合其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动力电池。

墨柯:中国车企与电池企业密切合作的不太多。比亚迪自己做电动汽车和电池;上汽与A123系统合资组建了模组企业;江淮汽车与国轩高科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北汽与走锰酸锂路线的盟固利和走磷酸铁锂路线的普莱德和ATL都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广汽在股份制改造中吸引了万向参股,二者也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即便如此,这些车企在开发电动汽车的过程中,是否都在与电池企业深度联合开发还不一定,有的可能也只是简单的电池采购关系。作为“共和国长子”和“共和国次子”的一汽和二汽(东风),则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明确专属的电池合作伙伴。

多数车企特别是那些客车制造企业,在开发电动汽车产品的过程中,是向电池企业提出自己对电池的性能和价格要求,广泛召集电池企业竞标。如果是一个成熟产品,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是对于相对“陌生”的电动汽车来说,这么做就有点对消费者安全不负责任。很多时候车企还把电池的价格要求置于首要考量点,逼得电池企业为了拿到订单,不得不偷工减料或采用价格低廉的材料制造电池。一些电池大厂为了自己的声誉,有时候不得不主动放弃这样的订单,所以我们看到,近几年中国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汽车电池冒出来,这些缺乏制造经验的电池企业,供应量越大,电动汽车领域的定时炸弹就会越多。

主持人:我们国家在新能源车的研发上处于什么位置?电池、电机、电控,在全球的视野下,处于什么样的一个位置?我们国家在新能源车领域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中国梦吗?

墨柯:至于电动汽车技术的开发,目前很明显分为两大方向,一是降低电动汽车成本,二是提高纯电续航里程。对于特斯拉来说,由于已经开发出了Model S等纯电续航里程已经较长的产品,下一步的目标是开发更低售价的电动汽车新品,这需要进一步降低电池成本。对于日产等多数车企来说,相对较低的电动汽车售价目前已经能够做到,下一步就需要提高产品的纯电续航里程,而这一般可通过两个办法来获得:一是电动汽车的轻量化,二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后者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真锂研究的调研显示,2014年海外车用动力锂电池组的价格大约是390美元/kWh左右(其中特斯拉是420美元/kWh),而中国是400美元/kWh。这意味着在汽车电池领域,中国企业的制造成本已经高于海外企业。我们知道,目前中国的电动汽车用的一般都是能量密度稍低的磷酸铁锂电池,这表明,今后中国车企电动汽车产品的开发,车用电池企业的电池技术开发,要朝着降低成本和提高纯电续航里程这两大目标同时前进,难度更大。

原标题:国外电池产业链抱团赢市场 中国单打独斗难胜未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锂电池查看更多>电动汽车查看更多>电池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