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从“种子”到“粮食” 走进中核铀矿勘探开采现场

2015-08-14 10:30来源:国家能源报道作者:白宇关键词:核燃料核电建设核能开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里更像一个化工厂,而不是开采厂

“这第二步就是把铀从矿层中开采出来。”带队的老师介绍到。

“开采过程,应该就是像采矿一样,有一些井巷基建,现场机器轰鸣,尘土飞扬吧。”在去往从事天然铀采冶的军工企业中核通辽铀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通辽铀业”)的路上我思索着。然而当我们到达“施工现场”时,眼前景象令所有人出乎意料:几间现代化的厂房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这里便是我们工作的主阵地了。”通辽铀业公司高林屯矿区矿长杨少武说,“其实这里更像是一个化工厂,而不是开采厂。”

杨少武表示,之所以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建设,主要是这里使用的工艺手法--铀矿地浸开采工艺的原因。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将按一定比例配好的浸出剂注入到相应矿层,浸出剂在矿层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后,形成带有有用成分的溶液,溶液经过管道提升至地表,再输送至回收车间经过离子交换等处理工序,最后得到铀产品,因此整个过程根本不需要大规模的开采设施。

“这种工业的特点是投资少、成本低,而且劳动强度小,效率高,同时开采过程基本在闭路循环体系中运行,过程中仅会产生少量废气和废水,后续也有专业的处理方式,对环境几乎不会造成影响。”杨少武介绍到。

同时为保护采区地下水,通辽铀业在建矿时便根据地浸井场情况做了相应地设计。通辽铀业党群办公室主任张泽贵表示:“为保证地浸过程零污染,通辽铀矿利用多项技术措施防止地浸溶液污染地下水。通过外加水泥壁的高强度不透水塑料套管,将与上、下含水层隔离的含铀地下水抽至地表加工处理,同时采用了抽大于注的控制措施,防止地浸采矿过程中含铀地下水 向周边扩散。”在出厂房前,工作人员还展示了一些金黄色、不规则块状的类似泥土的固体,经介绍,这就是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之后,生产出的铀的化合物。

黄色,让人联想到金秋时节,正是这沉甸甸的“黄色泥土”,映射着铀业人收获的喜悦。

然而铀的“旅程”到这里却远远没有结束,这些“黄色泥土”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纯化、转化和浓缩等工艺过程,然后送进燃料元件厂,制作成反应堆的“粮食”———核燃料组件,送往核电站。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核北方”)就承担核燃料生产的任务。中核北方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重要成员单位。公司地处包头市,是我国核材料、核燃料元件研制和生产的主要基地,为我国国防事业以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在中核北方的参观走廊中,两旁都是一排排现代化的设备,偶尔能看到一两个工作人员穿梭忙碌的身影。重水堆核燃料元件厂厂长王军表示:“目前技术水平发展迅速,像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就是我国唯一可替代进口产品的一条线,投产以来已连续为秦山核电站提供了12万个燃料元件,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核北方总工程师任永岗也介绍到,中核北方的“厂所合一”的企业架构是集团公司生产企业中所特有的。这里的冶金研究所是我国最为完整的铀化工工艺、铀冶金工艺、铀粉末冶金工艺、核材料研究核燃料元件研制和检测的科研机构,在核材料、核燃料元件研发方面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和丰富的制造经验,自主研制和生产的核燃料元件、贫铀材料有30多种。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创新,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铀矿勘探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辐射非常弱,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谈到核,其实更多人想到的就是辐射的危害,有些情况下更是谈 “核”色变。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记者了解到,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传送,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都会产生辐射。辐射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两种,吸收的剂量单位是“希沃特”,简称为“希”。根据我国的标准,每人每年受到的辐射量应小于2.7毫希,事实上,人体如果短期受到低于100毫希的辐射,并不会造成影响;辐射剂量超过4000毫希,才有可能致死。

数据显示,天然照射的剂量为2.4毫希/年,日常生活中例如做一次X光检查受到的辐射剂量则为0.5~2毫希,而核电厂周围的公众每人每年接受的辐射剂量约为0.01毫希,远低于天然本地的照射剂量。

“铀矿勘探开采到整体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辐射非常弱,穿透力极小,正常的皮肤和衣物都可以起到隔离的作用,基本上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核工业二〇八大队的讲解人员介绍到。

“在开采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气和废水也有专业的处理方式,不会对人和环境造成影响。生产出的铀的化合物在接触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危害。”内蒙古矿业公司党委书记邢拥国笑着说,“有些外国专家来参观的时候还会近距离 的将铀的化合物闻上一闻。”

另外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就像我们在中核北方的实际操作车间看到的那样,工人们都穿着正常的工作制服,并没有想象中的防化服,防毒面具的场景。

“其实在国外的一些核原料生产车间内里面,工人们几乎都是穿着自己的T恤,带着耳机,轻松地工作,根本感觉不到是在和核打交道。”王军调侃到,“只要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有些工序需要带一些防尘口罩,不要在操作车间饮食、喝水等等,是不会造成影响的。”

另一方面,许多人会将核电厂想象为核武器,中核北方的讲解人员做了一个比喻:“这两者之间的燃料浓度差别非常大,核电厂反应堆里装的是低浓铀,铀-235的富集度不超过5%。而原子弹里装的铀-235的富集度高达90%以上。就像平时喝的白酒酒精含量高所以可以点燃,而啤酒却是无法燃烧的。但是大部分的公众对此了解不是很多,很容易将核武器和核电厂混为一谈”

王军同时也表示:“因为自身的问题,公众的认知程度不够,所以有一些误解是很正常的,今后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公众更多的关注核,了解核,这样也会有益于我国核工业的长远发展。”

原标题:从“种子”到“粮食” 走进中核铀矿勘探开采现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燃料查看更多>核电建设查看更多>核能开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