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海洋工程装备生死局:“世界第一”式困境

2015-08-17 10:53来源:瞭望东方周刊作者:山旭关键词:海洋工程装备能源开发装备制造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船工”败局往事

枯水期在沙滩上摆墩造船,等到汛期借助上涨的江水让船体下水,

这种粗放的造船技术与上世纪80年代之前没有太大差别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葛江涛 万宏蕾 特约撰稿马雪婷/北京报道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日前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6个月内全国造船完工1853万吨,同比增长6.3%;但承接新船订单1119万吨,同比下降72.6%。

除承接新船订单大幅下降之外,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比下降13.3%,包括船舶制造企业以及船舶修理企业均有较大幅度的下滑,“受全球航运市场低迷、油价持续下跌的影响……企业交船难、融资难、盈利难、转型难等问题依然突出。”

“进入新世纪(41.10, -0.81, -1.93%)之后,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国际船舶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高级顾问、研究员王锦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这个契机下,中国造船产业发展进入快速通道,并于2005年进入世界前三名,“但这个大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目前产能过剩。”

这一跌宕起伏的产业发展历程,足以给任何行业提供经验、教训。而如何在产业趋势之中仍能把握前途,提早推动升级、转型,可能不仅是“船工”、“海工”行业指导者的任务。

第一造船大国的动力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打开,通过国际合作,中国船舶工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承接香港船东的订单。到2000年前后,技术上逐渐起色的中国造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2003年国际船舶市场的大发展,给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彼时,全球海运运力需求高涨,船舶供不应求,推动了世界造船业迅猛发展,造船大国低成本扩张,发展中国家趁机大力发展船舶工业。而加入WTO[微博]后中国与全球贸易的迅速增长,更是拉动了中外海运市场。

在中国,各种资本力量开始向船舶工业聚集,“之前市场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在这个阶段民营企业开始大发展,推动了我国造船大国地位的确立。”王锦连说。

彼时船舶工业的迅速发展,甚至连船舶维修业也成了一个“聚宝盆”。“那时,国内修船行业一片红火。”南通一位船舶企业的负责人向《瞭望东方周刊》回忆说,当时排队等待修理的船只,从南通港可以一直排到上海吴淞口,“当时的修船业很赚钱,毛利能高达30%,最高的时候甚至到了100%。”

这样的状况,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越来越多的资本竞相涌入船舶维修行业,甚至到2006年,仅在南通、舟山等长三角地区,就陆续出现了数十家修船企业。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学院院长韩端锋则告诉本刊记者,此间我国造船工业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中国船舶研发能力增强、造船模式转换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以及劳动力价格低廉等因素。虽然国家对此进行了相应扶持,“与日、韩、欧美等国相比,我们的扶持力度要小得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洋工程装备查看更多>能源开发查看更多>装备制造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