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煤气能源报道正文

煤炭新希望!能源互联网时代煤炭转型的正确姿势

2015-12-21 17:20来源:中国煤炭报作者:左前明关键词:燃煤电厂煤电一体化火电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伴随国家推动能源革命,大力推进“互联网+”战略,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将在今后扮演何种角色?

在能源互联网的大潮中,如何转型发展?

这些问题关系到未来煤炭,乃至能源产业的发展。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创造未来。那么,煤炭究竟如何创造未来?本文将与大家共同探讨能源互联网时代煤炭产业转型发展之路。笔者对能源互联网的理解。

通过整合各类型能源的产、转、输、储、配、用各环节,对环节中信息流、能量流(或物流)、资金流进行优化和重构,增强能源价值创造环节(产、用)功能和体验,提高能源价值传递环节(转、输、储、配)效率,构建高效、绿色、智能能源产业的一套体系。能源互联网具有的五大显著特征是:需求导向、多能互补、能源泛在、线上线下、服务导向。

能源互联网时代煤炭转型发展之路具体有以下5个方面:

一、抢抓能源消费终端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里的最高法则,能源互联网首要特征是需求导向。未来能源互联网时代,伴随能源真正回归商品属性,尤其完全市场化后,谁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抓住终端用户,谁就能占据能源产业主导权。

首先,要抢抓新一轮电改对售电测改革的机遇。从能源供应链角度,国家力推电能替代,今后将大幅提升电煤占煤炭消费的比重,即煤炭的价值传递将更多的体现在“煤炭-电力-传输-终端用户”这一过程。近期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售电侧放开,未来的售电公司,将有可能成为能源行业里像BAT这样的平台型公司。这些售电公司不仅可以是国网售电公司、发电公司,也可以是基于煤炭、新能源或是“充电桩”企业建立的售电公司。关键问题是要掌握用户,谁掌握用户,谁就能真正掌握未来市场的主导权。更重要的是,煤炭企业通过抓住能源消费终端,即掌握了能源供应链的两端,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在能源产业话语权和硬实力。

此外,向终端用户方面大力延伸煤基产业链。煤炭企业可以发挥当前低煤价的优势,积极通过控股或参股电力企业(或合资组建新公司),实现煤电一体化,并逐步向煤炭生产-发电-配售电一体化的能源公司转型,抢抓直购电深化试点时机,以专线直供和过网直供两种开发模式,积极参与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提高发电小时数和总发电量,逐步扩大直购电销售比例,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同时,考虑到未来能源互联网的分布式特征及新电改明确发电侧热电联供优先调度,煤炭企业可积极发展煤气化为核心的热-电-冷多联产,延伸煤基产业链。

二、加强煤基分布式供能的研究与实践

能源互联网的特征之一即能源泛在,今后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将会成为公共电网的一种重要补充或替代形式。传统认为,煤炭相对风、光能源而言是一种相对集中式利用的能源。但散烧煤却也大量存在,尤其是高排放的散烧煤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正是这种外部环境和内在要求的双重背景,给煤炭的分布式清洁转化带来了新契机。

一是煤炭的气化分散式供能。诚然,把煤变成气,再输送到电厂进行集中发电,这个思路值得商榷。因燃煤电厂可以达到甚至低于燃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没有必要先转化成气再发电。通过一次转化之后,能源利用率反而变低了。这个观点没错,但也要看到,燃气轮机启停速度快,调峰能力强,耗水量少,占地省。这一特点非常符合未来能源互联网时代能源泛在对分布式供能的要求。埃森哲国际咨询公司能源领域资深专家曾对笔者指出,未来在能源互联网的驱动下,“重”的能源形式应向更为“轻”的形式转变,比如煤炭很重,但如果在相应场景下被合理的气化便有出路。笔者认为,集中式发电没有必要走煤—气—电的路径,而为了适应分布式能源的调峰需要,适度发展煤制气是必要的。从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发展经验来看,发展分布式燃气发电系统,具有节能、减排、提高供能安全性、电力与燃气供应削峰填谷、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众多的优势。煤炭的气化分散式供能主要通过煤炭的气化形成合成气,供城市煤气,分布式热、电、冷联产。同时,也可以以煤制气分布式能源为核心,辅以光伏、风电、低位热能、储能等能源形式,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手段,将能源的前台和后台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多位一体”的微能源网,重点集中在园区、公共建筑、城市综合体和交通枢纽等用能较为集中的业态上进行项目实践。

二是煤基燃料电池分散式供能。一方面,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被国际能源署列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4种先进煤炭利用技术之一。其可以与常规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结合构成更为清洁、高效的先进发电系统,对进一步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打造煤基多联产能源系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传统观点认为,煤炭是一种破坏环境的能源,氢燃料电池则是一种清洁能源,但新一代直接碳燃料电池却向这一传统观点发出挑战。这种燃料电池并不是借助难于获得的氢,而是通过氧与煤粉(或者生物量等其他碳源)之间的电气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直接碳燃料电池的优势在于,碳基能源生产并不需要燃烧,效率可达到传统煤电站的两倍左右。

原标题:煤炭新希望!能源互联网时代煤炭转型的正确姿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燃煤电厂查看更多>煤电一体化查看更多>火电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