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中国车企将为电池制造商巨头"打工"?

2016-04-29 09:16来源:汽车头条作者:陈楚关键词: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突破30万辆,以超越美国2倍的销量成为世界第一。这足以令传统汽车强国美国、德国和日本汗颜。不过,去年年底曝出骗补丑闻让新能源车环保光环褪色,而更严重的是,即便到今天,在新能源汽车热潮下,与十多年前传统汽车业面临相似窘境,即核心零部件“空心化”隐忧。

“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是全国约3000家大大小小的电池生产企业,它们在后面哄着,国家政策在上面压着。其实,传统整车企业并不希望改变现状。”2016年春节过后,伯坦科技创始人聂亮如是说。

2015年年底,在中国曝出新能源汽车骗补丑闻后,动辄几倍的高速增长成为历史。今年3月,新能源汽车生产2.5万辆,销售2.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8%和46%,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政策在未来几年逐年退坡,一些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惰性愈加明显。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着两方面的风险。一是技术研发风险,二是市场拓展风险。就新能源汽车行业看,电池成本过高,纯电动车型电池成本占比将近50%甚至更高;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突破升级仍需较长时间,构成了技术研发风险。

市场拓展风险方面,售价较高的新能源汽车,如政府补贴削减或取消,顾客需求将大幅下降。目前,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处于起步增长阶段,充电桩等社会基础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会成为顾客选择新能源产品时的制约因素之一。

同时,新能源车质量问题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即便是美国新能源发展最好的特斯拉,在Model S上市后已经发生了超过7起车辆燃烧事件。

然而,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来说,最致命的问题或许同十几年前相似,那就是新能源核心(零部件)技术“空心化”。

实际上,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逐年取消对外资进入汽车及零部件巨头门槛。随着跨国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其零部件体系也跟着涌入中国市场,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中国很快沦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汽车代工厂”。

中国整车则因零部件行业缺失和羸弱,而被世界汽车巨头远远抛在身后。若非2008年经济危机为中国车企“创造”了与跨国巨头深化合作的契机,以及中国车企把握住SUV消费趋势,中国民族汽车工业,极有可能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所言,未来3~5年将仅剩一半。

作为目前的国家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是纯电动汽车于去年站上“风口”最高处,汽车企业在国家政策压力和巨额补贴,这对“大棒加萝卜”的促使下,迅速推出了纯电动汽车产品。

不过,平心而论,汽车是对一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商品,远非手机和笔记本等商品能够比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弯道超车的。在中国市场,目前多数企业都是使用传统汽车驱壳,“七拼八凑”就是一辆纯电动汽车或者美其名曰新能源汽车。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季恒宽称,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质量与技术的问题,如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等。不解决这些问题,很可能限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原标题:中国车企将为电池制造商巨头"打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动力电池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锂离子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