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输配电智能用电评论正文

深度好文:中国能源体制革命将走向何方?

2016-06-22 13:30来源: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关键词:能源革命输配电电网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综上,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投资体制改革和90年代的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在市场主体的性质和市场结构上已经突破了国营体制下的政企合一、高度集中的格局,在运行机制上也有别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间内部统筹协调机制。但是现行体制在市场准入、投资、产量和价格等诸多方面仍然保留了相当多的政府干预和行政手段,而且这种政府干预和控制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监管:一是市场主体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商业化企业;二是政府对市场准入、投资、产量和价格的干预缺乏统一的规章和标准,仍然带有行政协调的色彩;三是政府干预过度和政府监管不足并存。中国现行的能源体制总体上是一种介于国营体制与政府监管之间的状态,可以称之“管制型体制”。这一判断比依据“市场与政府”的二分法认为中国现行能源体制特征为“半市场、半计划”的判断更加准确和具体。

我国能源体制革命的方向是打破管制型体制建立监管型体制

(一)体制革命的性质是跨空间的制度变迁而不是制度空间内的调整

体制革命就意味着经济活动组织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经济活动的任何一种组织方式都是不完美的,都有相应的组织成本、执行成本或“制度成本”。总的来看,制度成本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由市场失序(disorder)和市场失灵(failure)带来的损失,简称制度成本A;一类是由政府独断(dictatorship)和政府失灵造成的损失,简称制度成本B。在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制度成本全部来自市场秩序混乱和市场机制无法起作用造成的制度成本A。在完全的国有国营体制下,制度成本全部来自政府失灵造成的制度成本B。法制通过法律机制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虽然有助于减轻(但不可能完全克服)市场失灵问题,但同时也存在自身的运行成本或制度成本(比如诉讼费用、谈判成本等)。与此类似,监管也可以规范市场秩序,减轻市场失灵,但同时也会增加因政府失灵而产生的制度成本。综合考察一个经济体制的制度成本,就必须考虑其中的各种经济活动组织方式造成的制度成本组合。

体制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制度成本,而体制革命的方向则是制度成本最小化的组织方式。当然,革命就意味着根本性或者颠覆性的转变。在市场与政府的两分法视角下,体制革命意味着市场与政府作用力对比的根本性变化;而在市场、法制、监管和国营的四分法视角下,体制革命意味着经济活动主导组织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找出市场、法制、监管和国营等组织方式的最优组合,实现制度成本的最小化。如果说市场、法制、监管和国营四种纯粹的组织方式两两之间组成三个制度状态空间,那么,体制革命要求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跨状态空间的变化,而不是仅仅在状态空间内部变化(如图1所示)。在状态空间内的组织方式变化可视为“改革”而非革命。

注:横轴代表政府失灵所造成的制度成本,纵轴代表市场失灵所造成的制度成本。制度可行性曲线代表各种体制安排下的制度成本组合。

图1制度可行性曲线与体制革命

延伸阅读:以新能源互联网加速推进能源革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革命查看更多>输配电查看更多>电网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