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储能电动汽车评论正文

论新能源车界动力谁主沉浮:氢动VS电动

2016-07-12 09:33来源:EV视界关键词:锂电池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是自身的成本。燃料电池的成本不真正降下来,说普及就仍是一句空话。例如燃料电池催化剂要用到贵金属铂。摆脱对铂的依赖,这是燃料电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加氢的问题。这个问题与纯电动类似,即面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纠结。氢的危险性高于燃油,所以加氢站的建设投入巨大。在燃料电池车“上量”之前,投资加氢站就是赔钱的买卖。然而对于燃料电池车而言,它对于加氢站的依赖度比纯电动车对于充电站的依赖度还大——它不能像纯电动车那样在家充电。

三是燃料的成本,也就是氢的成本。如果用氢气比用燃油还贵,这个产业将无法持续。目前工业上氢气的制取大多采用石油天然气的裂解或者电解水制取,前者制取的成本低,但是氢气纯度也低,必须提纯后才能供给氢燃料电池使用,否则容易造成氢燃料电池的催化剂中毒,但是提纯会使得氢气的成本更加高昂;后者成本高,但是制取的氢气纯度高。于是问题来了:既然氢气是靠电解水得来,这个过程本身需要消耗电能,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利用电动驱动汽车的行驶呢?

这三个障碍中,第一个是关键的关键。自身成本下不来,产业化就没有希望,那么随后的配套也就不可能跟进。反之,如果成本预期可控,那么在政策的支持下,产业化就可以非常迅速的铺开。

纯电动门槛低

关于纯电动技术,目前看来,核心技术大多体现在电池而非整车。而电池是一项成熟、成规模的产业,它对于整车厂,就类似于燃油对于整车厂一样,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例如特斯拉用的就是松下的电池,而同样的电池也应用在笔记本上)。因此整车厂投入电池研发就好像整车厂投入燃油的研发一样,不是不行,但意义不大。

或许有人提到纯电动汽车的电机方面的技术也有难度。但要和内燃机比起来,技术水平相差并不大。为什么百年来动力总成技术一直是汽车厂商技术比拼的焦点?关键就在于传统的燃油动力离“完美”还很远,无论是能量利用效率、布置难度、匹配等等,提升空间都非常大。这就给整车厂提供了竞争的空间。

与之相反,抛开电池纯电动的提升空间则相当有限。说白了,它比传统动力总成要更趋向于“完美”。例如电机的效率远高于内燃机。即便是现有的电机技术存在差异,但也只是成本差异使然,而并无太高的技术壁垒。电机的尺寸小,易于布置,所以对传动技术的要求也很低。电机运行时NVH性能远高于内燃机。还有电机起步即可获得最大扭矩的特性,可控性也远高于内燃机,这些都使得匹配难度远低于传统动力。

这也是为何Musk能够制造神话的主要原因——纯电动车只要不考虑电池,单从性能、经济性、驾驶特性等各方面要超越传统汽车太容易了,即便是一个汽车门外汉在很短的时间内也可以轻松做到。

结语

目前看来,氢动FCV需要突破的瓶颈实在是太多了,从氢气的制取到储存到加氢站的建设,无一不难,造成目前氢气的成本高居不下。而且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本身就存在极大的技术难点:高压储氢罐的开发及布置、质子交换膜和催化剂的转换效率。以上种种无一不需要大型汽车公司甚至是国家层面出动投入巨资才有可能实现突破。而目前纯电动汽车技术门槛相对较低,重点需要突破的地方只有一个: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近几年动力电池的价格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性能越来越好,在可见的将来,电动将是未来! 

原标题:论新能源车界动力谁主沉浮:氢动VS电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锂电池查看更多>氢燃料电池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