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报道正文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我国风力发电健康发展策略

2016-08-01 16:11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作者:沈宗庆 李孟刚关键词: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我国风力发电健康发展的策略选择

1.合理做好风电整体发展规划

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风能资源,同时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国家要根据能源发展规划,本着有序、合理的原则,确定风力发电总量规划和财政补贴总体规划,进行风力发电地理分布规划、电网建设规划和政策扶持规划。应当高度关注涉及风力发电建设的各个职能部门和工作单位的有序合作,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在国家层面成立由多部委职能机构组成的风电产业发展的协调机构,保证各项规划和政策之间不矛盾、不冲突。

2.合理做好电网建设规划

我国的西北、东北、华北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风力资源比较丰富,其中西北、东北、华北大部分区域远离负荷中心,整体处于西电东输、北电南输的局面,电网建设的滞后造成了电能的巨大浪费。

加强电网建设、完善电网规划是今后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电网配套设施要与建设大型百万千瓦级风电场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电网分布资料,结合经济评价分析,进行风能资源评价和地质条件勘探,合理布局电网送出通道。尤其是在我国西北地区还是要继续建设特高压外送线路,以及在特高压主干线附近建设区域性的环形线路,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我国西北地区充沛的风力资源。同时鼓励高耗能行业往西北等风能资源禀赋充足的地方转移,以减少对电网建设的依赖程度。此外,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的风力发电建设项目应当尽量靠近或置于国家输电干线,最大限度缓解弃风限电。

3.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形成行业良性发展格局,降低风电成本

近年来,我国风电行业历经了高速、粗放的发展阶段,已经进入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期。随着市场调控与整合进程的加快,国内风电场、整机行业的集中度逐渐提高,这将促进零部件行业的加速整合。

2015年,中国风电有新增装机的整机制造商为26家,大部分新增装机容量集中在少数的几家风机制造商。这26家整机制造商中,核心技术大部分通过买断国外技术来实现。但市场上风机制造商依然良莠不齐,部分厂家的风机出现了风机叶片断裂、风机主机烧毁、故障率较高等问题。为了减少此类现象,建立完善的风电产业秩序,国家应该鼓励风机制造商之间进行合作,对风机平台技术整合,通过共享平台制造优质稳定的风机,减少由于过度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加快推进整机零配件通用化、国产化进程,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最终达到降低风机成本和度电成本的目的。目前主流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整机采用1.5MW、2MW、3MW、5MW、6MW平台,从政策层面上积极参与国际风电标准的制定,推动风机配件的通用化,是我国风机制造发展的重要策略。

4.加快风力发电技术,研发陆地大功率、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

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增大有利于提高风能利用效率,扩大风电场的规模效应,减少风电场的占地面积,降低单位成本。2005年以前,750kW以下如600kW机组是主流机型,2005至2008年750kW机组开始成为主机流型,期间1.5MW机组已经开始研制并推向市场。2008至2014年,1.5MW机组开始引领市场。2015年至今,2MW至3MW风机逐渐成为陆上风机主流机型。

随着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的不断增大,其尺寸和重量也相应加大,为了便于运输和安装,要求机组在结构设计上做到紧凑、柔性和轻盈化。在推进风力发电技术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高新复合材料加长风机叶片、合理设计调向系统,加快大功率、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发,为我国未来低风速地区风电产业的发展做足技术储备。[4]

从政策层面上,国家应制定相关鼓励措施研究大功率、整机一体化、轻量化风机技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风电创新机制,在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同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技术创新领军企业,推动企业成为风电技术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重要创新平台。

5.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发展

海上风电场的开发进一步加速了大容量风电机组的研发。目前我国单机容量为5MW、6MW的风电机组已经进入商业化运营。美国已经研制成功7MW风电机组,并正在研发10MW机组;英国10MW机组也正在设计进行中,挪威正在研制14MW的机组,欧盟则正在考虑研制20MW的风电机组。可见,全球各主要风电机组制造厂商都在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做前期开发准备。

我国的海上风电资源比较丰富,根据中国气象局详查的初步结果,在我国5-25m水深的海域内,50m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5-50m水深、70m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5亿千瓦。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海上风力发电市场,有效利用我国海上风能资源是发展我国风力发电产业的重要布局。[5]

6.加快推进风力发电储能技术的发展

应用于风力发电系统的储能技术应当满足循环使用寿命长、储能密度高、耐高压冲击、适用温度范围广、无污染等特点。目前,能够适用于风力发电系统的储能技术主要有电池储能、飞轮储能、抽水储能、超导、压缩空气储能以及电容器储能等。其中电池储能需要解决电池组寿命低,无法适应剧烈的环境温度变化等问题;飞轮储能需要进一步降低储能成本;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高度依赖电站所处的地理环境,因此适用范围有限;电容器储能需提高储能密度具加大关键储能材料的研发。因此,未来需要加大风电储能技术及其关键材料的研发,以适应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的应用需求。

7.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我国风力发电产业尚未构建从设计、制造、营销、系统安装、调试及运营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风力发电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科研院所、风电企业应承担不同的职责。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侧重于培养风力发电企业生产制造、系统安装及调试人才;普通本科院校侧重于培养营销及运营管理人才;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侧重于培养风电技术研发与设计人才;风电企业与大学联合培养负荷型人才和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沈宗庆(1976-),江苏省大丰市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李孟刚(1967-),山东省博兴县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清洁能源查看更多>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