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甘肃省发布“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热电联产 推动陇东煤电一体化(全文)

2016-08-24 08:1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热电联产燃煤发电电力十三五规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五)推广包装回收利用新技术。在兰州、天水、武威、定西等地区大力推进淀粉及变性淀粉、农作物秸秆等生产可降解塑料产品、木塑、纺塑等新技术研究,采用改性、复合等技术,利用废旧塑料生产再生利用产品,加大研制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推广包装产品绿色标志。

(六)发展特色包装产业集群。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专业化生产能力,建设产业集群,加强各产业链接、互补,逐步形成专业生产的包装工业园,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健全行业标准、产业政策和规划,使监管部门实现专业化管理,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行业发展。

(七)推动制革行业继续实施清洁生产。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严格环保治理措施,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生态环境。

(八)改进生产工艺,推行绿色产品。依托甘肃宏良皮业股份有限公司、甘肃清源皮业有限公司、平凉福利制革厂等骨干企业,在行业内鼓励使用无毒和可生物降解的防腐剂;低硫和无硫酶脱毛、小液比脱毛与废脱毛液循环技术;高吸收高结合铬鞣技术,废铬液循环利用;无铬复鞣、无毒低含氮、含盐复鞣剂;高吸收无毒染料、低盐无氨水染料、水溶性涂饰材料等清洁生产技术,开发绿色、原生态的皮革旅游产品,推动制革行业绿色发展。

(九)推进毛皮加工副产物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制革产业园区基础条件与产业结构,注重“延链”与“补链”,形成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提高毛、皮等废弃物资源利用率、生产废水循环利用率。

十、装备制造行业

(一)大力发展再制造。支持兰石集团、中车兰州机车、建投装备、星火、金风等骨干企业抓住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互联网+”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工程机械、机床、电机等再制造和绿色设计。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投资装备再制造,发展机床、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铁路机车装备再制造。

(二)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发展绿色新型元器件,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加快推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广应用快速成型、表面工程等绿色节材工艺技术,大力研发高性能、轻量化新材料。

(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装备制造和电工电器精益制造能力,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分离零部件、元器件等中间生产能力,组建和孵化专业配套的中小企业,采用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积极开展再制造实践。到2020年,制造业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再制造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专栏1 完善循环型工业体系重点工程

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工程。在全省现有4批26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的基础上,从依法办矿、规范管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区和谐、企业文化等9个方面,积极开展绿色创建示范工程。到2020年,全省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形成,大中型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小型矿山企业按照绿色矿山条件严格规范管理,力争建成金昌市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加快推进金昌、白银、武威、陇西、华亭、临夏、张掖、嘉峪关8个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循环化改造进程,力争2016年完成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陇西经济开发区、华亭工业园区、武威黄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2018年前完成临夏经济开发区、张掖经济开发区和嘉峪关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同时,对其他27个省级以上园区全面开展循环化改造,重点实施好关键补链项目、延链项目、配套项目、原材料精深加工项目、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到2020年,所有国家级园区和80%以上的省级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

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在对现有110户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进行考核验收的基础上,向农业、服务业、社会等行业领域拓宽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范围,逐年培育一批各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龙头企业。到2020年,在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中,以循环经济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收入占企业产值的比例超过50%)达到20户,产值超过500亿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达到10户,上市公司3-5户,实现循环经济产业规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进一步做好我省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提升全省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水平,到2020年底,全省所有具备改造条件的现役燃煤电厂实现超低排放,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同步达到超低排放水平。全省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20 克标准煤/千瓦时,新建燃煤发电项目(除热电联产、低热值燃料综合利用发电外),原则上要采用60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千瓦时。

第四章提升循环型农业体系建设水平

以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和甘(南)临(夏)陇(南)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为依托,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完善各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落实《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6〕203号),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为主线,以示范引领为抓手,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高效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业、设施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依托,围绕“1236”扶贫攻坚行动,推进“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结合美丽乡村和生态旅游建设,减轻农村面源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索以循环经济促进农村地区扶贫脱贫的新途径。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7%。

一、种植业

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尾菜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一)发展节约型种植业。推进传统耕作制度改革,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不断创新种养结合、粮经结合等农作制度,推广农作物间作、套种、轮作,合理确定复种指数,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推广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相结合的地膜减投技术,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制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耕地质量。在河西荒漠绿洲灌溉农业区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等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稳步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建设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在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旱作农业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集雨补灌等旱作农业技术和抗旱耐旱品种,加大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无机结合、水肥一体的化肥节约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导向,加快淘汰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开展农机更新改造,推广使用节能型农业机械,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二)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在河西、陇东、陇中玉米主产区重点推广秸秆青贮、压块等全营养饲料加工技术;在陇东、陇中小麦主产区重点开展秸秆氨化项目建设。在河西及陇东小麦、玉米主产区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项目。在河西、陇东推广秸秆快腐还田,在河西、陇东、陇中秸秆资源丰富、有机肥应用基础条件好的市县重点推广以工厂化秸秆综合腐熟技术、有机与无机肥生产技术。在河西棉花秸秆资源丰富、居民相对集中的地区组织建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项目,在河西、陇中秸秆资源丰富地区示范建设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示范项目,河西重点发展双孢蘑菇优势产业区、陇中及各市州近郊发展秸秆平菇优势产业区、陇南重点发展秸秆黑木耳香菇优势产业区,构建全省秸秆食用菌优势产业基地。在河西、陇中现有规模造纸企业集中地区开展秸秆造纸企业升级,在河西、陇东地区发展秸秆新型板材、秸秆炭化等新型产业。

(三)推动农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建立政府推动、农户参与、企业实施的农田残膜、灌溉器材的回收利用体系,加大农田残膜污染监测,推动机械化回收设备的研发和推广,推广应用标准地膜,引导农民回收旧地膜和使用可降解地膜;在陇东、陇中地膜使用集中区域,建设农田残膜、灌溉器材回收加工网点。

(四)推广尾菜资源化利用。加大尾菜饲料化、肥料化、资源化利用,在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为主的蔬菜主产区,开展尾菜饲料化和肥料化技术提升与示范推广。

(五)构建区域农业循环产业链。河西走廊中部绿洲灌溉区,采取“种植—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有机肥(沼液、沼渣)—种植”的农牧结合型循环经济模式,以沼气为纽带,联动粮食和蔬菜种植、瓜果栽培及畜牧养殖,完善农业产业链,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以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发展“种植(林果)—林下畜禽养殖—粪便—有机肥—种植(林果)”一体化的农林牧复合型循环农业模式。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电联产查看更多>燃煤发电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