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通信报道正文

回望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之路 再思能源互联网

2016-09-13 08:40来源:能见Eknower作者:长者关键词:通信产业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品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编者按:尽管很多人认同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但这一能源互联网前景似乎还远隔千山。8月31日,2016首届中国能源互联网峰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范必作了主旨演讲,他指出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但还没有改变能源,实现能源人对能源互联网的愿景,关键是让能源回归一般商品属性,在演讲的最后,他以一位老者谈论信息产业的文章结尾:许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跨越的潜力,而是缺乏创新的胆识;许多事情,不是我们没有突破的可能,而是缺乏必胜的信心。客观审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能够发现一种积蓄中的能量,有理由期待一种孕育中的突破。今天推荐老者2008年写就的文章:《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全文较长,点击“阅读原文”链接可获取完整文章,以下为节选部分。从节选部分可以看出,政府助推产业发展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以及加大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关键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投入,把“路”铺好之后,路上开什么样的车、车怎么开才更有效率,政府能帮的忙并不多,需要企业根据已有的规则思考创新之道。

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的大机器工业时代;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以电机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20世纪下半叶,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迅速席卷全球,使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从以工业化为主导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转变,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世界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

(本文有删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近20多年来,信息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开放发展的道路,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初步满足人民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一)国家战略决策引导产业发展

我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注重研究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形势和趋势,把握发展规律,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不失时机地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出台鼓励政策和措施。这对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进作用。1983年,国家决定加快发展电子工业,提出到2000年电子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三番,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4%提高到3%左右。1984年,进一步明确“打基础,上水平,抓质量,求效益,翻三番,超十年”的18字发展方针。适时将消费类电子产品作为发展重点,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到1990年,消费类电子产品产值占电子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集成电路、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基础类和投资类产品发展。与1980年相比,1990年电子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7倍。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将电子工业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提出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战略思想。相继出台了促进移动通信、软件、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产业政策,启动实施了数字程控交换机国产化、“908”和“909”集成电路等专项工程。在市场需求带动下,微电子产业、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全面发展,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到2000年,代表技术水平和较高附加值的投资类产品的比重接近40%。实践证明,国家的战略决策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2000年,电子工业的规模远远超出了1984年确定的目标,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进入21世纪,国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并且强调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2001~2007年年均增长率近30%;许多信息技术产品产量也位居全球首位。

(二)市场化改革再造微观机制

电子工业是我国较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领域之一。从建国初期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子工业企业大都置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1986年,电子工业率先进行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实行政企分开,下放中央企业,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有力地增强了企业活力。1992年,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电子工业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逐步从部门管理走向行业管理。通过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发展环境,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在竞争中蓬勃发展,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本土大企业和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2007年,我国信息技术百强企业第1名的收入达到1400多亿元,比1987年第1名的收入提高160多倍,前3家企业销售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市场体系的逐渐成熟,形成了有效的微观发展机制,主导着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企业优胜劣汰和兼并重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历史上纳入国家计划管理的彩电企业共有57家,没有一家达到合理经济规模。而目前,仅前5家彩电企业的销售收入就达到全国彩电销售总量的70%,我国彩电产量和出口量均位居全球第1位。通信设备制造、个人计算机、电子终端及其外部设备等企业迅速成长,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扩大。随着微观经济活力增强,一批优势企业脱颖而出,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发展。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区域集聚效应明显,其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和就业人数等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80%,一批新兴产业聚集区正在形成。

(三)开放促进外向型转变

电子工业是我国最早利用外资的行业之一,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子工业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截至2007年底,信息技术产业累计利用外资超过1600亿美元,列入世界《财富》500强的跨国信息技术企业已全部在华投资。信息技术产业是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加快对外开放是弥补国内资本缺口和提升技术能力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产业的对外开放起步于技术引进和“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随着外商在华投资逐年增加和产业配套能力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信息技术产品出口持续高重从1989年的23%提高到2007年的近60%。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信息技术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主要通信设备制造机器、个人电脑制造企业、电信运营商等跨国经营和资本运作能力显著提升;一批富有活力和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在开辟融资渠道、创新商业模式和发展新型业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业绩。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全球信息技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原标题:回望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之路 再思能源互联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通信产业查看更多>信息技术查看更多>信息技术产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