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电力金融评论正文

4000亿碳市场渐浮水面 未来5年将持续扩容

2016-09-26 16:06来源:中国环保在线关键词:碳市场碳交易碳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按照目前的思路,全国碳市场采用两级分工的模式,也就是中央层面确定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方法,省一级层面管具体分配、履约监管,除了新能源汽车以外,各省对免费配额的分配保留一定权利。目前配额免费分配采用基准线和历史的强度下降法两种方法,主要以现货为主。据透露,经过前期摸家底和能力建设,今年10月国家发改委将启动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分配工作,到2017年的一季度或者二季度即可完成,启动运行。

2020年以后是全国碳市场的第二阶段,即完善和拓展阶段,扩大参与企业范围和交易产品,发展多元化交易模式。“纳管范围扩大到八大行业之外,门槛降低到年消费标准煤5000吨。同时我们正在跟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启动碳税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意味着没有加入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也要征收碳税。”蒋兆理透露,希望到2020年以后免费配额分配都采用基准线法,而且期货交易的品种也进入碳市场。

市场基础薄弱制约碳金融

目前,国内各试点的碳价约15至30元/吨。国家发改委初步估计,从长期来看,300元/吨的碳价是真正能够发挥低碳绿色引导作用的价格标准。如果以当前七个试点地区的碳价平均标准来测算,全国碳市场现货交易规模可能会达到12亿到80亿元。如果考虑碳期货进入碳市场,规模将放大到600亿到4000亿元。

但是,碳金融因为缺乏坚实的市场基础,创新方向和产品受到较大限制,产品的可复制可推广性不强,以致不少行内外人士戏称为“PPT创新”。绿金委副秘书长梅德文认为,目前碳金融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挑战。在全国碳市场建设推进过程中,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小,各地企业数据基础薄弱,相关专业人才不足等,制约了全国碳市场进程,也引发了碳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担忧。他建议,要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推动碳市场建设。

此外,碳交易处于金融监管的高压下,对于金融产品开发、创新的监管力度更为严格。碳市场的发展又需要金融创新来满足市场需求,也需要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需要更活跃的交易,但是参与主体越大交易量越大,其监管风险也越大,这就需要顶层权衡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葛兴安认为,对此不必悲观失望,毕竟碳市场运行只有三年,并且各个市场相互孤立,难免出现以上问题。可以说,碳金融面临的挑战也是碳市场建设面临的挑战,未来中国碳市场的设计导向至关重要。

中碳未来(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寇维维也表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目前碳市场比较初级,风控系统、法律系统、财务系统、专业人员和制度设计等方面还不够到位。对比欧盟等发达国家,我国实施碳市场的起点更低、条件更差,例如金融、交易等体系以及企业的历史排放数据、对节能环保等的管理意识,都不太成熟。但能够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从无到有,如此迅速地建立起这一处于国际前沿的碳交易体系很不容易,出现这些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葛兴安看来,如果中国碳市场未来坚持市场化方向,坚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的碳市场,尊重市场力量,注重发挥市场活力,碳金融的前途将无可限量。

相关阅读:低碳经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中国碳交易市场即将全面启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市场查看更多>碳交易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