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报道正文

大咖汇︱第五届国际清洁能源论坛发言摘编:中国能源将如何发展?

2016-12-08 08:35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火电行业清洁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江苏中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王纪忠

未来氢能源前景广阔

当今时代,全球气候变暖,油气资源短缺等能源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迫切需要发展高效、低碳、环保、节能新能源。目前,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更是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

纵观国际市场,现在很多发达国家都致力于新能源的研发与利用事业。而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还有诸多不足。如扶持政策屡次变更,扶持氢能产业政策缺乏延续性,未建成完整的法律体系。目前,车用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中国尚未达到产业化水平。因此如何引进技术和联合开发,通过产业化来缩小差异,是关系到长远战略发展的重要策略。

2011年,中靖新能源把企业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2015年通过国家863项目的验收,也是公司的转折点。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与各方有识之士一起创造绿色世界,实现各方共赢。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 高世宪

新产品、技术:能源革命之动力

技术在能源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习总书记提出要推进能源的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立足中国国情,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和带动一个新的增长点。

人才在技术创新里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技工或专门型人才引导技术创新。还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人才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高校里面能培养出人才,但实践型人才更多是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锻炼出来的。

一种技术或工艺的创新,首先就要看到技术的成熟度,在应用过程中是否存在些不稳定性。第二就是经济的竞争性问题。在国内,从改革开放,甚至90年代以来,一些技术是有它的先进性,但是从经济角度看缺乏推广复制竞争性,因为很多能源技术的产品替代性较强,不仅有单一产品的竞争性,还有一个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的问题。第三就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便利性。

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很重要。创新是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不是唯创新而创新,它要为一种终极目标,或者是工艺或者是技术的创新。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各自都有责任,但是责任区分和定位可能就是从国家、产业层面引导,或者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角度,或者是从财税政策角度,要创造一个良好氛围,激发科技人员和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

香港资深碳市场专家 李栩然

国内碳市发展可借港澳之力

澳门的电力不是澳门生产的,而来自广东,那么澳门人可能觉得没有必要减排。但环境是一个外在性的东西,如果给它赋予一定价值,然后通过交易的形式,可以把外在成本性成本内部化,通过这个交易达到减排目的,这就是碳交易的本质。

2013年是中国碳市场的“碳元年”,在这两三年里发展程度比较高,速度也比较快。中国有机会向世界展现它的碳市场能力,而且这个碳市场很可能是兵家争夺之地,在下一个十年,可能不再是争夺能源,而是争夺碳市场金融定价权或话语权。

国内在碳金融方面有一定创新。可以看到有衍生工具、创新性工具等,围绕碳市场产生了许多金融产品,但在国内仍有一定的制约。从近三年来看,国内每个地方、每个市场的参与者都在号召建设一个期货市场,但事实是,不仅是碳,包括石油、农业等领域都没有设立非常完善的期货结构。从2013年开始,在国内7个城市已开展了碳交易试点,无疑是很成功的,也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将是非常好的经验积累。

国内对碳金融这种无形资产的交易经验仍不足,而港澳都很有经验。所以是不是可以帮助国内碳市场做一些期货产品,或者把期货交易所建在港澳?这个想法可行的,有经验可循,是非常大的商机。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主任科员 葛炬

“十三五”:推动消费、供给、技术、体制能源革命

编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是为了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思想,包括积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务实推进能源国际合作。

“十三五”期间,国家能源局共组织编制一项总体规划、14项专项规划以及6项区域规划。

“十二五”的能源发展为“十三五”能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一是能源供给安全有效保障;二是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三是我国节能减排取得很好成效;四是在能源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五是体制改革方面,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能源基础设施进一步向民间资本放开;六是国际合作全面展开。

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包括最突出的传统能源产能过剩问题,在煤电、煤炭、炼油领域都存在。另外,可再生能源随着规模的增加,也面临一些发展瓶颈。在体制机制方面,调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配套的体制机制仍需要加强。

对此,“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确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取向,包括优化能源系统、打造高效智能电力系统、构建集成互补和梯级利用的终端供能系统、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建立多元能源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和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能源合作、推动能源共享发展。

原标题:第五届国际清洁能源论坛发言摘编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火电行业查看更多>清洁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