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发展高效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全文)

2016-12-23 09:3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燃煤发电火电机组焚烧发电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完善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布局。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围绕“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和全省创新链布局需求,研究制定加快全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充分体现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特色性和互补性,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一批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各类基地、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构建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提高科技研发和产业支撑能力。

建设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完善部、省、市共建机制,支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在人才评聘、科研项目组织、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建立符合科技规律、最大限度释放科研活力的非行政化科研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大省、市稳定支持力度,推动实验室集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加快功能实验室、大型科研平台和海上试验场等重大科研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功能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和开放工作室的研发体系。扩大实验室科研自主权,通过自主选题、自主组建研发团队,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支持实验室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海洋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升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尽快成为抢占全球海洋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创新力量,引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创新前沿,布局建设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争取更多重点领域国家实验室落地我省。

加强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发展,完善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实验室强化原始创新、培育人才队伍、增强国际开放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设计研究课题,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为提升原创能力、孕育战略前沿技术和推动学科发展提供源头供给。重点围绕数学、生命科学、医学、信息科学及生物合成学、纳米等新兴、综合交叉学科,支持高校和院所布局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争取在若干科学领域跟跑前沿并实现并跑和领跑。围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参与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前瞻性研究,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在先进材料、资源利用、制造装备、生物育种、新药创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领域,培育创建一批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持续稳定支持,发挥其在提升重点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中的骨干作用。积极支持和推动若干基础好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创建成为国家实验室或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或组建实验室联盟,形成创新合力。

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现代农业、盐碱地综合治理、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高速列车、信息安全、海洋智能装备等优势领域,开展综合性、集成性、开放协同的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中心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在海工装备、量子通信、集成电路、高档数控机床、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新的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现有的国家级、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优势互补、梯次连续升级的系统布局,推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端发展。在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污染防控、健康安全等重要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共性关键技术中试平台、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完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围绕肿瘤、心血管、内分泌、生殖发育、皮肤、眼科等领域,建成若干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加快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工作,围绕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积极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产学研紧密结合,以研发、技术服务、科技型企业孵化为主要业务的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研发和创新服务网络。研究制定支持社会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

构建开放协同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网络。深入实施山东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计划,聚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等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链条、精准高效的公共研发服务。推动建立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联盟,发展“互联网+科技创新服务”新模式,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建设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实力。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以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为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全球配置优质创新资源,牵头组织实施产业前瞻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加快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向“专特精新”发展,在产业细分领域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强的专业型企业。实施“小升高”培育计划,建立科技型小微企业后备库,完善遴选、培育、认定的推进机制,促进量大面广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有计划、持续稳定地增加研发投入,对已设立研发准备金、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的企业给予研发经费后补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完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力度,推动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

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完善企业创新平台扶持政策,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设立研发机构。围绕新材料、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机器人、交通装备、绿色化工等重点领域,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在产业技术创新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的技术创新中心,支撑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满足前沿技术研究、技术开发、试验和验证等需要的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提高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升级为国家级创新平台。

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发展,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布局。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和中介服务机构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研设施,按照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原则,合作开展核心关键和产业共性技术开发。鼓励成立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联盟或协同创新组织。改革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和运行机制,深化产学研、上下中游、大中小企业的紧密合作,推动基于产业链的链合创新,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逐步建立起院士专家与设站企业协作的长效服务机制。推广西王集团和中国科学院合作模式,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以股权为纽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聚集的优势,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大科研自主权,支持其建立和完善有效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的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增强高校院所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源头创新支撑。

建设一流的现代科研院所。在科研机构开展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管理层各负其责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取消行政级别。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分类评价办法,定期对科研机构组织第三方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支持的重要依据。推行科研机构绩效拨款试点,逐步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支持制度。支持科研院所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和我省创新发展重大需求,优化自身科技布局,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共性、公益、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打造若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流研究方向领域,增强在基础前沿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的骨干引领作用。

增强高校创新服务能力。支持高校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为核心、协同为纽带、服务为目的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知识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立应用型人才考核与评价体系。完善高校人才团队、科研项目、基地平台、成果转化一体化协同推动的科技创新机制,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强化学科与行业产业对接,积极推进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多层面、广角度的协同创新。

推动科教融合创新。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原则,推动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集聚资源优势,强化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衔接,形成发展合力。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共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共同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支持具备条件的机构实施整合发展。

(五)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动力和活力,大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深入实施科技人才推进计划,完善包括创新创业扶持、青年人才培养、杰出青年接力、拔尖人才支持和领军人才助推等在内的人才计划体系,构建从新苗人才到领军人才的多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开发体系,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围绕重大人才需求,发挥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等作用,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扩展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框架下的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渠道,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前沿和国际规则的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建立领军人才发挥作用政策保障机制。建立领军人才创新对话机制,增强领军人才在主导创新中的话语权。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落实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等激励措施,突出贡献导向,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向领军人才倾斜。保障领军人才的科研成果收益权和知识产权归属权。支持领军人才瞄准高端和前沿技术方向,自主确定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攻克重大科技难题。允许领军人才根据科研需要,打破所有制限制和地域限制,自主聘用“柔性流动”人员和兼职科研人员,自主组建科研团队。

完善创新型人才流动机制。建立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兼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通过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方式,每年引导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教授向企业一线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事业单位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措施落实,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督查督导机制,确保创新人才成果转化收益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深化省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合理确定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数量,优化奖励结构,强化奖励的荣誉性和对人才的激励作用。建立科技领军人才荣誉制度,支持以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命名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设立以科技领军人才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并将其纳入省级创新平台支持范围。深化省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加大对在提升我省相关领域创新能力、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领军人才的奖励力度。

三、构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体系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和省重大需求,加快基础性、引领性、标志性、颠覆性科学技术研发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着力破解制约全省产业转型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构建起支撑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技术体系,提高科技供给质量,提升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核心引领作用。到2020年,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在一些领域实现由并行跟跑向替代赶超转变,支撑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左右。

(一)超前部署前瞻性技术研究。聚焦国家、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紧跟国际科技前沿热点方向,面向长远发展,找准科技创新突破口,发挥科技领军人才的主导作用,支持开展原创的新技术研发和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创新应用,在我省具有基础和优势的重点领域超前部署,实施战略前瞻性研究项目,力争掌握若干能够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彰显“创新山东”实力的未来变革性技术,在更多战略性领域率先赢得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先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燃煤发电查看更多>火电机组查看更多>焚烧发电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