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市场正文

2016新能源汽车产业8大关键词 看尽这一年的风云变幻

2016-12-29 14:12来源:高工锂电网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6年8月中旬,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来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准入门槛,强化产品安全监控。

11月15日,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建立国家、地方与企业在内的三级安全运行监测体系。

同期发布的还有《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对电动客车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重点提升对象。对产品的技术水平、核心零部件质量、一致性、整车产品性能与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

11月22日,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中对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提升至80亿瓦时。

在动力电池方面,还有《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和《汽车用动力电池编码》(征求意见稿)。4月29日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申报工作的补充通知等等。

这一系列政策的修订与制定,都表明国家将完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市场的监管体系,提高准入门槛,对整车与动力电池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要求均有提高,管理也将趋于严格。

关键词五:2015年国补发放

12月中旬,一则中通客车收到2015年国家补贴的消息让业界为之一振。在经历了一年的波动后,这恐怕是2016年底最令人鼓舞的一个消息了。

截至目前,公开披露已经收到补贴资金的企业已经有中通客车收到补贴款20.36亿元,宇通客车收到第一笔补贴资金 30.95亿元,东风襄旅收到12.78亿元,九龙汽车收到10.84亿元补助资金。

2015年国家补贴的拖欠,使得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现金流异常紧张,根据高工产研电动车研究所(GGII)测算,按照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计算,应该发放国家补贴金额总数为495.7亿元,其中新能源客车领域379.9亿元,新能源乘用车领域82.2亿元,新能源专用车领域33.6亿元;相应的地方补贴金额大概在300亿元左右。

而这也引发了上游供应链的资金紧张问题,例如有不少承受能力较弱的电池企业到第三四季度非常保守的只接受现款交易,或者减少生产计划。

关键词六: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

2016年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争夺不可谓不激烈。从今年3月份北汽新能源获得我国第一张纯电动生产资质开始,这个特殊的“生产资格牌照”成为了众车企追逐的香饽饽。

截止到12月27日,已经有7家企业获得牌照,他们分别是北汽新能源、长江EV、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和江铃新能源。

此前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正在申请发改委新能源资质的企业还有20多家。

而有消息称,国家对新增新能源生产企业的数量将有控制,对于想在发展如日中天的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大展宏图的车企,一张准入的资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王秉刚就直言,目前新能源整车企业已经有很多,在未来补贴退坡或退出的背景下,不排除部分车企破产的可能。

关键词七: 十三五规划

12月19日,国务院对外正式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壮大,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将从6大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实现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二是全面提升电动汽车整车品质与性能;三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四是完善动力电池研发体系,突破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等技术瓶颈;五是系统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六是加速构建规范便捷的基础设施体系。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不仅是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提出了十三五规划,几乎国内的主流车企也纷纷推出十三五战略目标。新能源汽车几乎成为了主旋律,因此,2016年可以视作是传统汽车集团的战略转型之年。

这其中不仅有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早期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车企,也有吉利、华泰等民营车企,如今六大国有车企也加入了新能源汽车制造的阵营。

关键词八: 互联网造车

时下,互联网造车已经形成一股新势力,而 2016年可以看作是互联网造车的元年。

这些互联网造车势力无一例外有着雄厚的资本背景,或者有着豪华阵容的团队,他们被业界戏称为“野蛮人”。

目前,这个新兴的造车队伍已经达到16个左右。有部分已经亮出了首款实体车型,也有部分选择建设生产基地。不过,生产资质是拦在想实实在在造车的互联网企业面前的一个难关。不少互联网造车企业明确表示已经在着手生产资质的申请工作。

不过,面对野蛮人的入侵,传统车企比较淡定,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直危险。按照一个车型一个车型的正常研发流程全新的平台需要3到4年,经过验证再到量产还需要1-2年。目前大多数新兴造车并没有具体的产品,真正大规模爆发至少是未来5-10年后的事情。

不过,互联网思维的进入,也为传统汽车产业带来新发展思路,无论如何,未来汽车电动化与智能互联的发展趋势不容置疑。

延伸阅读:

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出台 新能源汽车发展基调不变

原标题:8大关键词看尽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云变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市场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