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发改委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有序建设燃煤火电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

2017-01-05 16:23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火电机组热电联产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五章深化产业分工协作

突出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作紧密、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提高制造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在部分领域引领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大钢铁、冶金、化工、建材、原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和落后过剩产能淘汰力度,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精品原材料等产业基地。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企业的改造,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行动,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向,充分发挥郑州、洛阳、新乡、南阳、蚌埠、聊城、邯郸、邢台、运城、长治等城市创新优势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引领带动作用,加强统筹布局和分工协作,联合打造一批创新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发展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溯源链的计量测试技术,加快培育形成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机器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分工效率为导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研发设计、信息与软件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细化专业分工,提升专业化水平。以提升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为导向,加快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旅游、文化、现代商贸、健康养老等领域,丰富生活服务业供给。充分发挥各类服务业试点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探索完善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发展壮大现代农业集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高水平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地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合作构建优质奶业、小麦、瓜果、花生、专用玉米等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打造畜禽、花卉、苗木、水果、蔬菜、油料、水产等绿色高效农林产品生产基地。优先布局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建设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批全链条、高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一村一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业主题公园等新业态,打造一批设施完善、服务规范的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和连绵区。

第二节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有条件的地区有力有序承接符合环保标准和市场需求的国内外先进产业转移,探索产业承接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产业转移推进对接机制,重点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载体,建设一批沿海产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地,办好高水平的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推行园区整体开发的集群引进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第三节完善产业协同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健全产业分工合作机制,加强对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持各地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建立区域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机制,鼓励中心城市围绕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市域乃至更大范围内构建上下游衔接的区域产业链。支持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扶持符合规划方向的产业和项目加快发展。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角度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在市场主体注册登记程序、准入标准等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共建产业合作平台。改造提升现有产业集聚区(园区),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要素集聚高地。支持各地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发展载体在产业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跨区域合作共建各类产业园区。支持毗邻城市成立园区合作联盟,建立常态化协作联动机制,共享项目信息,共同举办招商推介活动。

第六章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协同推进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增强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第一节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系统

畅通对外运输通道。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升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区域枢纽功能,持续改进航空网络通达性,拓展加密国际航线,构建连接全球重要枢纽机场的空中通道;支持洛阳机场发挥一类口岸功能,适时开辟国际客运航线。

依托陆桥通道,向东拓展连接沿海港口群的铁路货运班列运输,向西加密开行至汉堡、卢森堡、法兰克福等欧洲主要城市的中欧班列(郑州),形成联通欧亚的国际物流通道。

构建综合运输网络。依托国家铁路网、国家公路网、内河航运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京广、陆桥通道功能,建设济(南)郑(州)渝(重庆)、太(原)郑(州)合(肥)、聊(城)邯(郸)长(治)、沿淮通道,完善中原城市群对外运输主通道格局。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推进“四纵六横”货运干线铁路建设,有序推进支线和地方铁路建设,加强国道省际衔接路段建设,提升与周边区域的陆运联通水平。优化城市群民航机场布局,规划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加密与国内主要城市间的航线。加快推进淮河、沙颍河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打通中原内陆地区直通华东地区的水运通道。

完善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以核心区和省际相邻城市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发展城际铁路,有序推进支线和地方铁路建设。推动高速公路多路联通,加快繁忙路段增线扩容,开展普通干线公路瓶颈拥堵和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安全工程,打造中心城市间、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间的复合型快速通道,推动城市群交通网络化、一体化发展。

打造郑州大都市区交通网。加快发展郑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连接周边组团的市域(郊)铁路,实施干线公路城区段外迁,布局货运专用通道,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城市快速路网为基础的都市区交通廊道。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与国家铁路网的衔接,适度增加高速公路城市出入口数量和通行能力,规划建设衔接综合客运枢纽的大容量公交线路和停车换乘设施,确保都市区内外交通衔接顺畅。

拓展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持续完善郑州站、郑州东站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大枢纽场站功能,建成郑州南站等一批枢纽场站,加快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三大物流园区建设,将郑州打造成为国际性枢纽城市。推动其他城市发展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洛阳全国性枢纽,阜阳、菏泽、商丘、南阳、安阳、许昌等区域性枢纽,以及蚌埠、聊城、邯郸、新乡、长治、三门峡、漯河、信阳、运城、邢台等地区性枢纽,形成布局合理、层级明晰、分工明确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集成应用。鼓励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跨城市“一卡通”服务,实现城际、城市、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发展“一单制”联运服务,拓展空铁联运、高铁快件运输等组织模式,推动交通物流融合高效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机组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