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四川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建设热电联产机组或大型集中供热设施(全文)

2017-03-08 15:2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热电联产超低排放燃煤锅炉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目标指标。

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方式基本形成,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基本解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美丽四川建设取得新成效。

专栏1“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主要指标

三、强化环境管控,推动绿色发展

(一)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全面落实《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的生态环境目标、治理保护措施和考核评价要求,实施环境分区分级管控,推动形成区域发展特色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整体功能最大化的良好格局。禁止开发区域实施强制性生态环境保护,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着力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确保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重点开发区域加强环境管理与治理,努力提高环境质量。

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并逐步完善划分方案,受保护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不低于40.6%,力争2018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状况信息。建立监控体系与评价考核制度,定期对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成效开展绩效考核。

强化国土空间治理。规范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生态环境承载力调控、环境质量底线控制、战略环评与规划环评刚性约束等环境引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管控要求,强化“多规合一”的生态环境支持。开展区域性、流域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探索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战略。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实施重大生态修复项目,推动流域协同监管与应急联动,建设水清地绿天蓝的绿色生态廊道,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大五大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正确处理水陆关系、干支流关系和上下游关系,优先发展低污染、高效益产业,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强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严控水电开发生态影响。

(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力淘汰落后与过剩产能。建立重污染产能退出和过剩产能化解机制,对长期超标排放的企业、无治理能力且无治理意愿的企业、达标无望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淘汰。实行新(改、扩)建项目重点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各地区造纸、制革、印染、焦化、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行业规模限值,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抓好钢铁、煤炭等行业污染综合整治,关停并拆除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符合《铸造用生铁企业认定规范条件》的铸造高炉除外)、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铁合金转炉除外)、30吨及以下炼钢电炉(特钢电炉除外)等落后生产设备和水泥机立窑,压减420万吨粗钢、500万吨水泥、300万吨重量箱平板玻璃、3303万吨煤炭等落后产能。严禁新增低端落后产能,防范过剩和落后产能跨地区转移,优化新增产能布局和结构。

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严格环境准入门槛,促进工业提质增效,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推进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改造升级,开展节能环保对标活动,全面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环保稳定达标行动,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和51025重点产业园区绿色发展,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绿色示范工厂30家,国家级绿色示范园区5个。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强化水电、页岩气、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推进零售批发、物流、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实施“绿色四川”旅游,完善旅游环保基础设施,严格生态保护。大力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供给。

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以成都金堂、自贡板仓、绵阳游仙、宜宾临港等环保产业园区为依托,培育环保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通过引资引智、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加快培育环保产业集群,建设国家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业,培育全产业链大型环保集团(联合体),推行合同环境服务、综合环境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及环保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服务市场。以天府新区和锦江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园等为重点,打造环保服务总部经济。开展环境治理托管服务试点,培育第三方环境监理服务机构,探索第三方环境风险损害评估。大力研发推广细颗粒物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等绿色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广高效烟气除尘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成熟实用技术,每年实施一批先进性、创新性环保工艺、技术示范工程。开展环保产业常规调查统计工作,加强环境治理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环境。发挥环保行业组织的积极作用。

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推行节能低碳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管理等,推广国家绿色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实施。促进绿色制造,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全流程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倡导非政府机构、企业实行绿色采购、绿色办公。限制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和设备,推动包装减量化、无害化和材料回收利用,限制过度包装。严格限制发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务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电动和天然气环卫、出租、公交车辆等。

(三)着力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坚持源头防控。强化战略和规划环评引领作用,配合开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环评,严格开展开发建设规划环评,深入开展城市、新区总体规划环评,强化规划环评生态空间保护,完善会商机制。推行规划环评空间和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实现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全覆盖,强化规划环评刚性约束。组织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与核查。提高建设项目环评效能,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建设三级环境保护部门环评审批信息联网系统。强化事中事后监督,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后评价。

优化能源消费。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严格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到2020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年均下降6%,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下降14%,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至34.2%,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全面实施电机、变压器等能效提升和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大力实施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以及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等节能工程,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替代工程。禁止高硫高灰煤民用销售,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和散煤治理。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组织开展千家万家企业和省千户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开展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

推进全社会节水。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抓好工业节水,鼓励废水深度处理循环利用,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实施取水量和排污总量协同控制。积极推进节水型城市、企业(单位)、小区创建工作,在成都市、自贡市等缺水城市开展雨水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提升天府新区再生水利用水平,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农业节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鼓励中水灌溉。到2020年,万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

保护和增加绿色空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城市生态用地不得占用,除必要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外其他用地类型逐步退出。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强化城镇周边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绿色空间保护,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拓展城市生态空间。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探索在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区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恢复。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强化矿产资源特别是中低品位、共伴生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钒钛磁铁矿、稀土矿、有色金属矿和川南硫煤矿等绿色矿山综合利用示范。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提高8%。积极发展农林牧渔共生、工农复合的循环型农业,开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等废弃物回收利用示范。建设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绵阳再生资源产业园等“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鼓励攀西经济区建设以废渣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绿色工业园区,加快泸州市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内江市等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和新津等省级循环示范工业园区建设,推进达州经济开发区、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支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加快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峨眉山市工业集中区等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四、实施三大战役,改善环境质量

(一)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实施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和限期达标规划。开展大气环境质量形势分析,定期考核并公布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实行空气环境质量改善财政激励机制。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强化目标和任务的过程管理,已经达标的城市,应当加强保护并持续改善;未达标的城市,应确定达标期限,向社会公布,并制定实施限期达标规划,明确达标时间表、路线图和重点任务。到2020年,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浓度全部达标,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明显下降,二氧化氮浓度继续下降,臭氧浓度保持稳定、力争改善。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经济区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显著下降。

精准发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继续实施“减排、压煤、抑尘、治车、控秸”,引导城区重污染产业退出,加大对城区现有技术工艺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微企业“关、停、并、转”力度,加快调整不合

理的历史布局,城区工业项目“只出不进”,污染物排放量“只减不增”。完善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分。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禁止新建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全面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加大实施燃煤锅炉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力度,推进建材、冶金、燃煤火电、水泥、平板玻璃、石油加工、化工等重点行业综合整治,开展烟粉尘无组织排放治理,加强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工业堆场的扬尘污染控制,综合防控机动车污染,协同推进重点污染物控制。产业聚集区逐步建设热电联产机组或大型集中供热设施。加强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划定秸秆禁烧区,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秸秆禁烧体系。开展种植业、养殖业重点排放源氨防控研究与示范。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推进生活燃料清洁化,大力整治餐饮油烟污染,加强城市露天烧烤管理和整治。

分区施策推进颗粒物污染物控制。成都平原经济区突出城市建筑施工和道路运输扬尘控制,推进城市裸土覆盖绿化,加强水泥、砖瓦、平板玻璃等行业和燃煤(油)小锅炉综合治理,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强化机动车污染控制,增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应,提高外电输入比例,深化秸秆禁烧联控机制。川南经济区优化城市发展布局,综合治理城区大气污染,加强产业升级改造,压缩煤炭、水泥、化工等过剩产能,限制高硫高灰煤炭开采使用,实施火电、钢铁、水泥、煤矿、化工等企业提标改造,推进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改造。川东北经济区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实施能源清洁工程,强化生活污染源和机动车污染控制。攀西经济区加快推进钢铁行业除尘设施提标改造,加强有色金属采选及冶炼加工业综合整治,开展烟粉尘无组织排放治理,加强工业堆场和道路扬尘污染管控。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严格环境准入,严控工业污染物排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电联产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燃煤锅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