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报道正文

南方电网60年风雨历程扮靓和谐藏区

2017-09-05 13:56来源:中电新闻网关键词:电网改造电力援藏南方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服务易地搬迁获点赞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维西县一年的用电量还不如昆明一天的用电量,但南方电网公司以履行社会责任为重,不计成本、不畏艰险,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真正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维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施春德表示。

维西县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处于“三江并流”腹地,在拥有独特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却长期在全省处于落后地位。由于地质灾害多发、群众生产生活受限,全县有163个易地安置点要在3年内建设搬迁完成,不论是对于基础建设,还是电力供应都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南方电网公司用心、用情服务易地搬迁群众,每一个易地安置点开工前就主动进行现场查勘,制定科学有效的供电方案,做到“电力先行能供尽供”,目前已完成142个易地搬迁点的通电工作。

“电是文明的象征,南方电网为了将电送到每一户贫困户家中,甚至为一户人家架设14棵电杆,这样的成本是200年都收不回来的;今年全县1029个村民小组都实现了抄表到户,而且电价降到了0.35元/千瓦时,这样实实在在的支持帮助,让我们感动。”施春德见证了电力服务地方脱贫攻坚、融入地方发展的点滴。李琛胡金铭

电˙和谐

重拾“遗失的美好”

坐在自己亲手设计和修建的房子里,一条条地播放着学生们上交的作业——弦子。在这个名叫“非物质文化传承学会”的微信群里,作为德钦藏族弦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斯纳都吉承担起了保护和传承弦子的重担,在群里教云岭乡红坡村的37个学生唱弦子。

斯纳都吉有很多个身份,除了非遗传承人之外,作为红坡村的党支委和监督委员,他曾经当过22年村电工。在总表时期,每个月,他负责到各个村民小组收取电费,有时还要帮村民解决用电问题。土生土长的斯纳都吉,见证了红坡村的社会发展。斯纳都吉说,2008年农网改造之后,劳动力解放了,人工工时上节省了很多。以前电不稳定的时候,在干农活的间隙,每隔几天,村民还要去山上背两三车柴火,现在一年砍一车柴,以后的两三年都用不完。如今的红坡村,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顺着蜿蜒平坦的公路爬升,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在茂盛的山林间,偶尔能瞥见几栋新房子从满眼的绿色中冒出头来——这里没有与世隔绝,却把大自然的馈赠和古朴勤劳的民风保留在了青山绿水间。

走进斯纳都吉家,最显眼的就是摆放整齐的各种用电器:打茶机、电饼铛、电水壶、电饭煲、电高压锅整整齐齐地排布着。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台56英寸的曲面大彩电。斯纳都吉说,家用电器户户都有,“干活大家都用上了农机,打麦机、磨面机也是不稀奇了”。斯纳都吉提到,生活的电器化,给大家腾出了不少的时间做其他事情:“我家里有七八亩田地,收成好的时候需要八九个人加班,一周才能干完。同样的地,用上农机之后,两三个人一天就全部弄完了。”

现代化的农用设备进入藏区,打麦机、磨面机、收割机已不是稀奇的东西,这些“电动劳力”,将世代以务农为生的老百姓从繁重细碎的农活中解放出来,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他们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时间、精力以及更多的选择。电器化,从某种程度上带动了现代化。从这里开始,人的发展变得更加多元。依托于稳定供电的现代娱乐和交流方式,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促进了当地多民族的和谐。如今,生存已不再是红坡人考虑的第一要务,他们正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甚至有了更“宏大”的目标——将他们的文化传承下去,将他们的青山绿水保护下去,造福子孙后代。

伴随着电网的转型升级,以务农为生的农民把时间节约下来了,生活也随之有了更多的选择。有的进城打工,进一步增加收入;有的像斯纳都吉一样,把时间留给了自己喜欢的事。“电像眼睛和太阳一样,以前大家空闲时间少,电也不稳定,干完农活基本就回家休息了。现在大家时间多了,也不用担心摸黑看不到,各个小组、各个民族的人能到村里的集体活动室聚在一起聊天交流,唱唱歌跳跳舞,对促进民族团结作用很大。”

随着电力和网络的发展,在村里的集体活动室教了七年弦子的斯纳都吉,也把教课场地从线下转到了线上。37个学生里,以30上下的居多,年纪最大的有47岁,最小的只有23岁。“大部分人开始的时候是不认识古藏文的,我就从入门的30个字母开始教,现在他们很多人已经可以看得懂会读了。”大家思路开阔了,文化传承的成本下降了,斯纳都吉周围的人也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重新拾回了正在“遗失的美好”。

这里除了缺氧,啥都不缺

卧室里装着制氧机,茶几上放着“红景天”,走进吴万军和张敏的家,首先感受到的是——这里“高原反应”很强烈。

“我们的家乡海拔只有1000多米,香格里拉的海拔是3300米,几乎有三倍之多,来了快10年了,还是没完全适应下来。”吴万军的家乡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因中国科学卫星十号在此回舱而被世人熟知。这个自幼生长在草原的“蒙古大汉”完全没有“彪悍”的气质,鼻梁上架着眼镜,头发短而精干。

张敏和吴万军是同学,也是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人相约上了同一所大学,吴万军2007年毕业后在广东台山的一家发电企业找了份工作,张敏就选择到广东东莞实习。

“当时我们公司对外地人员比较照顾,丈夫工作,妻子哪怕做家庭妇女每月也能领2000元生活补贴。”吴万军觉得“条件挺不错”,希望张敏实习后找个工作留下来。

“实习的时候工作和生活条件都不好,我对那里的饮食也有些不适应,要在这里扎下根,我不太情愿。”张敏说,有一次她在火车站遇到了骗子,损失了一些财物,于是她干脆向吴万军摊牌:分开一段时间,各自追梦。

“这也是无奈之举,当时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吴万军说,张敏一路向西,跨越2000多公里去到了香格里拉后,他隐隐地感觉到,自己会步其后尘。

“香格里拉一直是我心里的一片圣域,在被云南电网公司招录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里,跟着心走。”张敏说,父母和吴万军的劝阻让她有些动摇,为此入职前她专门来考察了一趟。从昆明到大理、丽江,与内蒙草原截然不同的风景让她惊喜不断。进入香格里拉后,当大巴车穿过一段雨雾进入小中甸时,她呆住了。蓝天、白云、平坦辽阔的草甸和成群的牛羊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景色,如同故乡的草原。“我当时就感觉到,这里将会是我的家。”

除了美景,更让张敏下定决心的是周围人的坦诚和热情,“招聘到昆明时,带队的书记请我们吃了一顿大餐,回香格里拉的路上,他还一路不停地讲解香格里拉的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我从没感受过这样的盛情,还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被骗了。”张敏说,来到迪庆供电局那天恰好是3月8日,她直接被送去参加供电局举办的联欢活动,又唱又跳,兴奋得不能自持。在随后的日子里,局领导、同事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让她深切感受到了供电局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她把所有的一切都告诉了吴万军。

“当时以为她去一趟后就会回来,想不到半年过后把我也忽悠过来了。”抱着看一看的心态,吴万军踏上了迪庆高原——和张敏描述的完全一样,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而在经历了久别重逢后,吴万军和张敏也坚定了信念:必须在一起。他们的决定得到了迪庆供电局领导、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吴万军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加入了迪庆供电局。

“一点也不后悔当初的决定!论收入,原先那份工作更高些;论条件,迪庆也没法和广东比。但这里最吸引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暖很和谐。”吴万军说,就连结婚、买房子这些私事,供电局的领导、同事都忙里忙外、联系介绍。

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氛围中,吴万军和张敏工作起来全情投入,很快就干出了成绩。号称“走遍迪庆山山水水,比迪庆人还了解迪庆”的吴万军成为了规划建设部农网规划专责,现在被评为迪庆供电局电网技术专家,张敏成为了迪庆供电局调度中心继电保护组组长,就连张敏的弟弟张智也在姐姐的动员下来到了香格里拉,干起了变电运行工作,因表现优异成为迪庆供电局变管所自动化组组长。

“工作成绩得到肯定,又生活在这样的‘仙境’里,很满足。”现在吴万军一家已成为真正的藏区人,“香格里拉什么都好,人特别淳朴,生活在这里,感受到的满满都是温暖,在这里生活除了缺氧,啥都不缺。”

两份酥油茶的温度

这是李曌嫁给格桑顿主的第三年。这三年里,李曌学会了喝酥油茶、打酥油茶、做藏族的“粑粑”,慢慢地,她也会听一些简单的藏语;而另一边,格桑顿主家的生活,也因为这个“汉族媳妇”的到来悄然发生着改变,比如,每天早上,格桑顿主家里都会打两份酥油茶,一份浓、一份淡,淡茶是专门给李曌准备的。说着,格桑顿主拿起了放在身边的两个茶罐说:“我们喝放的酥油和茶叶多一些,味道重,所以用一个茶罐,给她(李曌)是单独的茶罐。”

原本只是想来香格里拉“过渡一下”的李曌,转眼就在香格里拉待了6年。“当时想着差不多就争取机会往回调动了,也没有想要在这里成家。但是后来结婚了,也就安心待下来了。”李曌坦言,才开始对于自己能不能融入这个环境还是不太确定的,“现在我已经完全融入了,也没有什么不习惯的,在这里生活就跟原来在家里一样。”

李曌是家中独生女,来自云南曲靖的一个汉族家庭,距离香格里拉市761.1公里,车程约10小时。2011年,从厦门集美大学毕业之后,李曌来到了香格里拉,现在是迪庆供电局党建部宣传专责。“我听过香格里拉这个地方,知道这里很漂亮,满憧憬的,所以就来了,但是我参加工作之前没有来过这里。”

2011年7月,李曌来迪庆供电局报到,恰逢当地最舒服的时节,气温适宜、风景优美,她安然度过了和迪庆的“蜜月期”。但进入冬季之后,李曌碰到了最大的挑战:“第一年来的时候觉得冬天又冷又长,下很大的雪,到次年四、五月份还在下雪。曲靖冬天没有这么冷,读书的时候在厦门气温也很高,当时就觉得不适应了。”

除了气候之外,第一次喝酥油茶的滋味,也让这个汉族姑娘很是难忘:“当时觉得这个茶怎么有点腥味,还是咸的。奶茶不应该都是甜的么?”说到这里,坐在一旁的格桑顿主接话道:“他们同年进来的几个都不会吃,第一次带他们去吃藏餐,点的茶也不会喝,奶渣、圆子也不会吃。唯一会吃的就是小炒肉。”

李曌记得,当年一批进入供电局的同事经常在一起玩,格桑顿主是本地人,所以经常带着大家吃烧烤、吃藏餐、搞联欢,有时还会请同事们到家里玩:“一开始是集体活动,后来我们就开始单独出来了,看看电影啊什么的。”这时,端着水果茶水的格桑顿主说:“确定关系是我先开口的。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在外面喝酒,他们都带着女朋友,然后我就想叫她一起,如果她出来关系就确定了,结果她出来了,我们就在一起了。”

恋爱两年多,结婚三年,李曌和格桑顿主相伴走过将近六年的时光,这些年,两人除了为工作的事情争吵过一次外,其他时间从未红过脸。格桑顿主说,父母总是提醒自己,要好好对待妻子。她远离家乡很不容易,有事情要一起分担。李曌说:“他(格桑顿主)的脾气非常好,平时有分歧都是他让着我,公公婆婆对我也特别好,感觉自己很幸福。”李曌还提到,回到格桑顿主的老家,藏族亲戚们会拉着她的手说个不停,虽然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总能体会到被满满亲情包围。

结婚了,心定了,就能扎下根。李曌说:“来迪庆局都是这个情况,尤其是外省的,如果是结婚了,有家庭了,就能留得下来,否则,如果来到这里几年都是单身的话,可能就走了。”

迪庆供电局是迪庆藏区人数最多的国有企业,员工来自全国17个省份、15个民族。维护民族团结和谐、保持员工队伍和谐稳定是谋事创业的特殊使命。对此,上到局长、书记,下到一线员工都十分热衷青年联谊会,听到员工结婚就激动,凡是员工婚礼都出席。

迪庆供电局团委书记陆金国说,每年,局层面都会牵头举办联谊活动,“局领导都特别重视,能抽出时间的话,基本都会参加”。

迪庆供电局局长马文武说:“虽然日常工作非常忙,但是遇到员工结婚这种事情,一般再怎么忙都会抽时间过去参加,倒不是喜欢凑热闹,只是想通过感情方面的交流,让更多的省外员工把根扎下来,把情感留下来。”

迪庆的气候、海拔、饮食、文化,对迪庆供电局的外地员工来说,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爱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让适应的过程变得相对容易,两人一起奋斗,在生活工作中更好地互相照顾。人心定了,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

虽然李曌在香格里拉生活得很好,被当做“掌上明珠”一般照顾,但作为独生女儿,想到700公里以外的父母,她还是心怀歉意。由于爸爸还没有退休,李曌的爸妈一年能来香格里拉一到两次。“家里只有我一个,这个是相当矛盾的一点,现在他们身体还好,但是以后如果有个病痛,我肯定要回去照顾,但家在这边,工作在这边,平时来讲,肯定比不上待在我爸妈身边。”

李曌的心思,格桑顿主都看在心里,作为丈夫,他也想到了解决办法。李曌和格桑顿主给双方父母在昆明准备了房子,“以后冬天就让老人们去昆明,在一起也方便照顾,离曲靖也不远”。格桑顿主说。

结缘香格里拉,爱在香格里拉,奋斗在香格里拉。李曌和格桑顿主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续写着自己的爱情故事。正是他们的“迪庆心”和“迪庆情”,让这里华灯初上、灯火通明。(徐苔林 胡金铭  周志旺 殷浩钦)

原标题:南方电网公司60年风雨历程扮靓和谐藏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网改造查看更多>电力援藏查看更多>南方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