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人们刚开始研究反应堆时,对于冷却剂的选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气体,比如二氧化碳。
这简直是一个天才的想法!
石墨慢化的堆芯,加上数台功率强劲的鼓风机,就能轻松构成了一座反应堆。电动鼓风机结构远比现在压水堆主泵简单,气冷的堆芯也从来不用担心核泄漏,更不用担心冷却剂泄漏。在极端情况下,只要对着堆芯吹风,堆芯就不存在熔毁的风险,安全性比现在流行的压水和沸水反应堆不知道到高哪去了。
英国,法国,德国在早期研制商用反应堆时,都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气冷堆的技术路线。英国更是领先一步,建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商用气冷堆,过气的日不落帝国再次向世界展现了其瘦死骆驼比马大的实力。
英国是研究早期气冷堆最积极的国家,在技术还未成熟时,英国就急不可耐地在国内建造了数十座气冷堆核电站,同时还向世界出口。当十年后这些早期气冷堆的缺点显露出来的时候,英国既坑了自己,也坑了其他国家,比如日本。
法国人刚开始也想搞气冷堆,经过法国浪漫的科学家门的不屑努力,法国在60年代初也建成了自己的气冷堆,就在科学家们准备庆祝的时候,他们尴尬的发现,这座气冷堆发的电,还不够反应堆的主风机的消耗。法国人创造了工程的奇迹,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耗电比发电多的核电机组。
当时,鼓风机技术不成熟,耗电巨大,气冷堆的堆芯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堆芯巨大,燃料密度低,不适合提高单机功率,经济性差,加上气冷堆的其他缺陷,气冷堆这种看似天才的技术方案,渐渐被水冷堆取代。看到英法这两个打头阵的难兄难弟牺牲在了气冷堆技术路线上,世界其他国家开始转而发展压水堆,将气冷堆作为备用技术扔在了一边。
然而,气冷堆还是时不时被核电科学家们想起来。科学家们认为,只要解决鼓风机的问题和堆芯设计问题,就解决了气冷堆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问题,这样,气冷堆依然是一种极有前途的反应堆技术。
上世纪70年代,气冷堆开始成为实验室内未来反应堆研究的重点堆型。德国创造性的设计了球床反应堆,美日设计了菱形反应堆,这两种堆型很快便成为了气冷堆研究最主要的两种堆型。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究快堆技术。与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我国快堆研究初期,对于快堆的冷却剂,科学家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现在的液态钠,而是气体,比如惰性气体氦气。
我国的重大科研项目都有个特点,总结来说就是“零基础研究XX,从入门到精通”。快堆研究更是如此,当时我国没有快堆技术,技术的渣都没有,科学家将快堆研究分为了数十个子课题,反应堆气冷技术也是这众多课题中的一个。这个课题完全靠自己研究是不现实的,只有放眼世界,看看哪国技术好,就去取点经再说。
此时,正是德国气冷堆技术研究处于低谷的时期。德国虽然首创了球床式气冷堆,但是在工程上,气冷堆研究却出了一大堆问题,如1973年,AVR气冷堆的放射性氚泄漏突然增加,1976年,因堆芯温度不稳定,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整个一回路被放射性物质污染,1978年蒸汽发生器又发生了泄漏……德国的试验气冷堆上出的事,几乎颠覆了德国人严谨认真的形象,在德国这个反核势力最强大的国家,这些事情发生后,气冷堆等于在德国已经走到了末路。
1979年,德国“气冷堆之父”苏尔登博士受邀来清华大学做学术演讲,他惊讶的发生中国竟然还有这样一群热爱气冷堆技术的学者,这让他颇为欣慰。苏尔登博士将德国的气冷堆技术几乎是倾囊相授,不仅向清华大学的气冷堆技术研究科学家们介绍了气冷堆的基础知识,还将德国研究气冷堆的经验教训,设计,建造的主要知识都教给了这些中国学者。考虑到气冷堆技术在德国的前途,苏尔登博士向中国学者传授气冷堆技术的场景,颇似金轮法王求着教郭襄龙象波若功的情景。
尔后,苏尔登博士又邀请清华大学的核科学家们去德国学习气冷堆技术。以王大中为代表的我国核科学家们,开始赴德国学习气冷堆技术。
在80年代,核电界对气冷堆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支持派认为,气冷堆具有天然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安全性上,当气冷堆的堆芯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约1600摄氏度),反应堆会因温度升高和自动停堆,这样就避免出现普通压水堆事故时无法停堆而熔毁的情况。在经济性上,气冷堆的这种固有安全性,让反应堆不需要安装普通压水堆类似的专设安全系统,大大节约了反应堆的建造成本,而这种安全系统的巨额成本,恰恰是导致现在的三代核电站成本飙升的重要因素。
反对派认为,气冷堆就和核聚变一样,就是一个看起来很美丽的气泡而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英法早期气冷堆的失败就不多说了,在当时建造的新型气冷堆中,堆芯局部温度难以控制,燃料难以处理,以及反应堆风机设计难度大等原因,都在一次次证明气冷堆并不是那么好实现的。
王大中到了德国后,并没有过多的思考上述问题,或者说,作为一个实干家,他并不屑于考虑上述的问题。德国当时的气冷堆技术并不成熟,甚至还不如后来南非搞得好,王大中从1981年1月到德国学习气冷堆技术,到1982年10月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做了一百多个方案,去研究气冷堆的相关技术问题,实现了球床气冷堆功率从20万千瓦到50万千瓦的飞跃。
王大中设计的大功率安全自稳定性球床气冷反应堆,让苏尔登博士激动地热泪盈眶,经苏尔登博士推荐,王大中设计的这种反应堆,在美英法日意苏等研究气冷堆的主要国家进行了专利登记。这实际上标志着我国气冷堆技术已经处于了国际领先地位。
王大中回国后,成为我国高温气冷堆研究的核心人物。1986年,在“863”计划中,我国将快堆,高温气冷堆和聚变堆作为“863”能源计划研究的三种先进反应堆技术路线。1986年,那时中国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国家的能源战略,已经规划到了百年(气冷堆)甚至千年(聚变堆)以后,我国领导层的战略眼光可见一斑。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当王大中回国后,我国气冷堆的发展就进入了“从入门到精通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回国不久的王大中利用游泳池屏蔽试验反应堆进行低温核供热试验,让核反应堆除了发电,还能给工厂甚至居民区供热,开辟了核反应堆应用新功能。1995年6月,我国首台高温气冷堆机组开始动工建设,并在2000年顺利装料,并在当年年底实现了首次临界。
这座10MW的气冷堆和我们熟悉的普通反应堆完全不一样,它没有主泵,只有主鼓风机,他的堆芯没有水,只有惰性气体氦气,他的堆芯也没有一组一组整齐摆放的核燃料组建,只有一个个类似高尔夫球一样的燃料球(这正是球床反应堆得名的原因)。同时,这座反应堆也没有复杂的安全系统,甚至都没有安全系统,因为在严重事故工况下的固有安全稳定性,让它并不需要安全保护系统。而且,这座反应堆还是一座内陆反应堆(我国的很多实验堆都建造内地)。
这座试验堆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国高温气冷堆从理论上赶超世界,变成了实际上的赶超世界。我国已经掌握了高温气冷堆的技术,稍作技术完善,便可实现商用。
2002年,世界国际论坛确定了六中堆型作为第四代核反应堆的技术路线,其中之一便是高温气冷堆。第四代核反应堆技术在强调安全性的同时,也强调经济性,而不像现在的第三代反应堆技术,片面强调安全性而牺牲经济性已经成了一种通病。
不过,我国的高温气冷堆技术还有一点并不满足四代反应堆要求,即出口温度,四代反应堆的出口温度要求在1000摄氏度以上,而我国的高温气冷堆设计的出口温度是950度,但这并非一个关键问题,当初这个“1000度”的标准,主要是考虑到四代反应堆能够用于制氢,不算关键技术标准。在山东石岛湾建设的高温气冷堆商用示范堆中,其业主华能集团和清华大学,在宣传时,也是精确地使用“世界首台具备第四代核能系统安全特性的商用核电机组”来描述这两台60万千瓦的高温气冷堆机组。
在中国快速推进高温气冷堆商用的时候,日美等国也在拼命研究气冷堆技术,但是他们的项目囿于资金,尤其是政治上的阻碍,推进一直不顺利。目前,我国在山东石岛湾建造的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机组正在建设中,我国已经开始领跑第四代核电技术。
气冷堆这个技术,怎么说呢,就像一本藏于山洞中的绝世武功,有的国家觉得练了容易走火入魔,避而远之,有的国家练着练着,觉得平淡无奇,束之高阁,有的国家迫于民众压力,只能偷偷摸摸的练,只有中国,不只是练了,还将其完善并发扬光大。
当气冷堆遇到中国,应该算是气冷堆技术的幸运,因为新技术快速发展需要满足三个要素,即国家对新技术求知若渴,国家有一大批聪明好学的学者,国家对新技术发展的强力支持,当今世界,唯有中国最符合这个标准,所以,高温气冷堆在中国发展起来,并不奇怪。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0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海南低碳岛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2030年前,全省实现碳达峰,经济社会发展向低碳方向快速迈进。2045年前,全面建成低碳岛,全省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比峰值期下降70%,建成零碳、高效、智慧、韧性、安全的新型能源
2011年福岛核事故的爆发,让日本核电产业迎来转折,这场由地震海啸引发的灾难,让日本对核能的态度从依赖转向审慎。事故发生后,54座运行中的核反应堆几乎全部关停,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从30%骤降至接近零,政策层面也确立了“尽量减少”核能使用的导向。(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新媒”文/范珊珊)
7月8日,由东方电气集团所属东方电机承制的世界首座600兆瓦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首台套主氦风机设备关键试验顺利通过见证验收。在本次见证验收的首台套主氦风机性能试验、风机挡板试验中,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技术要求,多变效率高达90%以上,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达
华能核电开发有限公司霞浦核电压水堆一期工程检测服务项目招标公告(招标编号:HNZB2025-06-2-376)项目所在地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1.招标条件本华能核电开发有限公司霞浦核电压水堆一期工程检测服务项目已由项目审批机关批准,项目资金为企业自筹,招标人为华能霞浦核电有限公司。本项目已具备招标条
6月23日,由国家原子能机构、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共同策划的第二届“核合之旅-维也纳多边大使中国行”活动第一站来到华能石岛湾核电公司,来自加纳、孟加拉国、巴西、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8个国家的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大使、高级代表(以下简称“使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在北京组织开展徐圩核能供热发电厂一期工程3号机组建造许可证审评启动活动。生态环境部核电安全监管司(以下简称核二司)、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以下简称核安全中心),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苏州核安全中心、中核苏能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
6月23日,第三十二届国际核工程大会(ICONE32)在山东威海开幕。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张文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张涛作题为《华能核电助力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旨报告。张文峰在致辞中指出,核电作为一种安全、低碳、可大规模利用的清洁电源,是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与应
日前,广东吉丰能源有限公司碳循环经济及绿色化工项目正式签约落地茂名零碳产业园。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将采用国内首套新型尿素生产路径及国内最大煤电二氧化碳提纯工业应用,从园区热电厂烟气提取CO以及依托东华能源茂名项目合成氨原料优势,通过尿素装置生产颗粒尿素,将“工业废气”转变为“绿色原
为进一步掌握现场总体情况,推动解决项目前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近日,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以下简称华东监督站)组织开展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发电厂一期工程(以下简称徐圩项目)现场踏勘。徐圩项目是全球首个将高温气冷堆与压水堆耦合,以工业供热为主、兼顾电力供应的核动力厂。华东监督
“十五五”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的重要时期。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能源电力将持续处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的大趋势大环境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促进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文/王海滨作者系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经济师2025年1月20日,唐纳德#x2022;特朗普宣誓成为美国第47任总统,同日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将再次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并宣布美国进入国家能源紧急状态,将大力开发化石能源。这是世界气候治理和能源低碳转型的一个重要挫折。这一倒退有特朗普个人的原因
中油资本近日发布公告,拟出资6.55亿元,与控股股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按原有持股比例共同向参股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进行增资,用于投资可控核聚变项目。此次增资合计出资金额为32.75亿元。这并非中国石油首次涉足核聚变领域。早在去年,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6月9日,可控核聚变概念股继续大涨,哈焊华通、合锻智能、百利电气等股涨停。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突出优势,是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中国环流三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其能量产生原理
一系列技术突破表明,人类对于核聚变的探索已从理论推演走到了工程试验阶段,核聚变永远50年的“魔咒”可能正在慢慢被解除。(来源:能源新媒文/本刊记者范珊珊)在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里,重核聚变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开启星际流浪之旅;在《三体》中他描述了“无工质飞船”——核聚变飞船带领人类
在国资委“1号”央企中核集团董事长空缺数月后,中核集团官网于今年端午假期前一天更新了“领导班子”信息。原任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的申彦锋正式升任董事长、党组书记,成为中核集团的新一任掌舵者。科班出身的“年轻人”申彦锋是如今电力央企中唯二的“70后”董事长,另一位是去年9月履新中国安能董事
我国能源领域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建议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邱丽静(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油气勘探、核电开发、新能源基建等环节持续向民企开放,为民营企业开辟了大规模的增
3月10日,国家电投集团国核设备收到国核设备、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体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简称ITER)组织签署的诊断端口插件合同,这是国核设备首次实现在ITER的市场突破。本合同是国核设备充分发挥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合作攻关,经过4个
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市天堂角,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首个海外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在有着“东方夏威夷”美誉的山东荣成石岛湾,我国自主四代核电实现从试验堆向商业堆的跨越,目前运营良好;在椰林婆娑的海南昌江,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安装工作进入高峰期,预计2026年建成投运…
新一代“人造太阳”预计2045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访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在科幻作品中,核聚变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回到现实,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是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目前,我国新一代
近年来,我国核聚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然而,当前我国核聚变研究总体水平在全球处于何种地位?未来核聚变能源将与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形成怎样的能源架构?在核聚变能研发过程中,中国如何统筹“国家队”与市场力量……今年“两会”前夕,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全国政协委员、来自中核集团的卢铁忠表示,为响应国家未来产业战略发展要求,我国核能发展将按照“三步走”战略实施,一批先进核能技术将加快推进。核能“三步走”战略是指中国核能发展的长期规划,具体包括三个阶段:热堆、快堆和聚变堆,其中的热堆代表就是“华龙一号”。截至目前
2月28日,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启幕之际,中核集团在京举行两会代表委员记者见面会。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辛锋与其他代表委员们集体亮相,积极回应社会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传递核行业声音。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CGTN、科技日报、中国电力报、微博、知乎等32家中央媒体、行业
7月8日,由东方电气集团所属东方电机承制的世界首座600兆瓦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首台套主氦风机设备关键试验顺利通过见证验收。在本次见证验收的首台套主氦风机性能试验、风机挡板试验中,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技术要求,多变效率高达90%以上,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达
6月23日,由国家原子能机构、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共同策划的第二届“核合之旅-维也纳多边大使中国行”活动第一站来到华能石岛湾核电公司,来自加纳、孟加拉国、巴西、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8个国家的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大使、高级代表(以下简称“使
4月28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在答记者问环节,介绍了我国核电建设运行整体情况。张星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核电发展始终贯彻安全第一方针,通过持续不断的核电项目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已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电工
3月26日,中核集团在连云港徐圩新区组织召开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发电厂一期工程项目融资启动会。中国核电(股票代码:601985)旗下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发电厂一期工程项目于2024年8月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规划建设2台华龙一号和1台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江苏徐圩项目是“全球首个”将高温气冷堆与压水堆耦
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市天堂角,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首个海外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在有着“东方夏威夷”美誉的山东荣成石岛湾,我国自主四代核电实现从试验堆向商业堆的跨越,目前运营良好;在椰林婆娑的海南昌江,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安装工作进入高峰期,预计2026年建成投运…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我国核工业的“国家队””,中核集团如何以“硬核”科技支撑国家能源安全?如何在开放合作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辛锋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系统阐述了履职一年来的思考与建议,并分享了中核集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明确了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为我国统筹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华能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奋力推动能源革命,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在国资委发布的《中国国有企业践行“
12月7日,世界首座高温气冷堆主氦风机产品试验台架在哈电集团佳电股份验收成功,并投入使用,开启了第四代高温气冷堆主氦风机产业化崭新篇章。高温气冷堆主氦风机产品试验台架是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工程一回路关键“心脏”设备——主氦风机性能试验、出厂试验和可靠性试验的重要试验装备,可满足
尽管全球正在加速推进能源转型,但消费占比超过八成的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压舱石”。(来源:能源新媒文/陈卫东)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2013年至2023年,我国以年均3.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同时我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1%,是全球能
大力推进交能融合共驱绿色低碳转型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今年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周年。十年来,我们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转
9月9日,国家能源局党组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以能源转型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该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战略规划和实践进展,强调了新能源和新型储能技术在推动能源转型和支持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其中提到,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给。持续扩大非化石能源利用规模,构建高水平新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