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风电风电产业报道正文

解剖联合动力的创新基因

2018-03-01 09:39来源:《风能》作者:王菲关键词:联合动力风电技术风电整机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目前来看,这些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2017 年,这家企业首创基于高精度仿真和多学科协同的风电机组一体化设计平台,一批设计冗余得到优化,关键部件载荷降低5%~20%。

同时,创新还促使产品的质量大幅提升。记者拿到的数据显示,2017 年,该公司在运机组的故障率为0.015 次/ 台天,同比下降37.5%。

当然,机组的可靠运行与运维服务的高效率休戚相关。为此,联合动力将创新精神延伸到运维环节。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该公司基于标准化的运维服务体系,实现一站式和标准化服务体系,服务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探索建立“故障树”和“缺陷树”检修管理办法。目前,“故障树”已经可以覆盖95% 以上的故障。

此外,2017 年,联合动力完成WindEYE智慧风电场服务新系统的开发,风电场数据传输速度提高50 倍。

“我们还率先在行业内提出‘台套检修’思路,严格控制停机时间,大大加快服务响应速度,单次故障处理时间三年累计下降67%。”该公司运维服务的负责人指出。

这也让联合动力的服务赢得市场青睐。2017 年,这家企业在风电服务市场中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8.4%,创历史新高。

创新离不开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是其人才深度的直接体现。联合动力作为一家以技术立身的企业,自然深知这一点。

据了解,目前,这家公司共有技术研发人员260 人,其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占72.9%,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 人。仅2017 年,就引进28 名技术、质量高端人才,已经组建起一支面向国际风电科技前沿的优秀团队。

↑ 吊装3 3台联合动力机组的广西桂林燕子山风电场

基于为这些人才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考虑,联合动力十分注重激励机制和培训体系的搭建,已经制定了科技项目奖、科技成果转化奖、科技创新成果奖、总经理奖组成的“四奖励一考核”机制,并深入推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给予项目参与人员专项奖励;仅2017 年就组织了1458 人次的一线人才参与培训学习,培养中级工程师34 人和高级工程师15 人。

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和高效率的研发体系有效确保联合动力可以灵活应对产业发展重心的转变。

“我们很早就提出了‘上山、下海、进军低风速’的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我们会紧紧把握这一主旋律。”技术部门负责人强调。他透露,联合动力瞄准大功率、高塔架等技术方向持续发力,实现了低风速风电机组设计、制造、检测一体化和系统性的自主创新,已从技术跟随走向引领全球低风速风电技术发展阶段。“2017 年,低风速风电机组的销售收入在我们公司全部销售额中的占比超过了90%。”

早在2013 年,该公司就专门针对低风速风电市场推出了UP1500-97 机型,是当时同系列机组中扫风面积最大的风电机组,在实际运行中发电量超过同系列竞争对手机型的8%。该机型一经推出,迅速受到南方地区项目业主的欢迎,让联合动力在低风速市场中占得了先机。

此后, 这家企业并未放慢低风速风电机组研发的步伐,陆续推出UP2000-115、UP2000-121 等多款经典机型。其中的UP2000-121 机组具有卓越性能,将可经济开发的风速下探到5 米/ 秒,极大提升了我国低风速风能资源的开发价值。

2017 年,联合动力集中推出2MW-121-120m 柔性塔筒、2MW-129、3MW-136 和3MW-146 四款风电机组。其中,2MW-129、3MW-146 机组还分别是全球2MW、3MW 风电机组中单位千瓦扫风面积最大的机型。

据相关技术负责人介绍,2MW-121-120m 柔性塔筒风电机组在同等条件下可大幅提升发电量达8% 以上,重量比同高度钢塔可下降35%~40% ;3MW-136 风电机组适用于中低风速区,可大幅降低度电成本;2MW-129 和3MW-146 风电机组具有较大的单位千瓦扫风面积,能显著提高发电效率。后者的研发还充分考虑了海外业务需要,可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网标准要求。

说起联合动力的高海拔型机组,业内一定还记得这家企业的超高海拔型风电机组巍然屹立于“世界屋脊”的历史时刻。2013 年8 月8 日,联合动力通过成功采用一系列创新技术,自主研发首批5 台1.5MW 超高海拔型风电机组在西藏那曲完成吊装。具有深远意义的是,那曲超高海拔试验风电场是迄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风电项目,在验证联合动力高海拔型机组的研发实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西藏高原风电“零”的突破。

海拔约4786 米的那曲,气压低、日照强度高、雷暴多发、空气密度极低、温差幅度较大,这样特殊的环境对于机组的考验非同寻常。一是超低的空气密度会导致额定功率下降,风电机组存在提前失速的可能;二是稀薄的空气介质会给所有的电气设备带来绝缘等问题。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联合动力的1.5MW 超高海拔型风电机组投运后依然实现了安全稳定运行。

更多及时、详细资讯请扫码关注“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原标题:封面故事 | 解剖联合动力的创新基因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联合动力查看更多>风电技术查看更多>风电整机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