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技术技术正文

核工业的未来丨对话MIT核反应堆实验室负责人胡玲文博士

2018-03-08 17:06来源:核能研究展望NPRV关键词:核反应堆核电技术核设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知名核能专家胡玲文博士(Dr.Lin-wenHU),任职MIT核反应堆实验室负责人,是美国核能界为数不多、颇有资历的华人之一,她长期工作在核能开发的前沿,对美国核工业环境以及世界核能领域都颇为熟悉。1月30日,在胡博士到访北京参加EmTechChina峰会期间,NPRV有幸对话胡博士。本文总结了她对中国核能发展形势、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以及核能科研教育等诸多问题的见解,相信对我国核工业发展具有参考意义。详细访谈过程见后文。

一、中国和世界核能的发展形势

胡博士认为,就能源安全角度而言,一个国家必须选择混合能源结构,包括煤、天然气、核能、水能等传统能源及太阳能风能可再生能源等各种形式的能源供给方式,并且做到很好地宏观调控。核电是非常重要的能源形式,在能源混合结构中举足轻重。

世界其他国家近期无在建核电站,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建造核电站的案例,形成了从业人员断层现象,这直接提高了他们未来建造核电站的成本,对于核电发展无益。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机遇便是在不断建设核电站的过程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维持一定的核电站建设速度,培养一支有活力的核电从业人员队伍,对于核电安全发展、高效发展、低成本发展极为有利。

二、核能多元化发展是未来的战略方向

全球而言,水堆占据了核电站的主要份额。核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展水堆之外的反应堆,例如熔盐堆、高温气冷堆,以满足不同地点不同应用的需要,以及安全方面的考虑。

核能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地核能欠发展的国家,他们有不同的需求。而美国,由于充足而廉价的天然气,近期对核能的需求不会太大,核能多元化发展是未来的战略方向。

三、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优势明显

美国发展小堆相比发展大型反应堆是有优势的。虽然总体上小堆成本可能还是比天然气发电成本要略高一些,但相比动辄几十亿美元建造成本的大型反应堆,已经降低了不少。近期的案例,大型反应堆在建设之初,可能市场预测和计算下来,经济效益还不错,但是随着工期拖延和成本上升,已经让投资者望而却步。对于小堆,首先它的成本不会这么高,同时,它能联动数台一起运转,单机功率输出相对较低,即便发生事故,也更易控制,后果也相对较轻。NuScale在发展之初,就考虑了建造成本问题,因此选用了成熟的水堆技术。这样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水堆建造、设计、运行以及燃料制造相关的技术和设施。目前而言,NuScale的小堆发展态势很好,也获得了NRC许可。

四、MIT次临界设施是美国在小型堆发展上的一个新举措

对于小堆而言,更容易进行数值模拟。在精确模拟的基础上,MIT提出的次临界设施为先进反应堆发展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测试手段。将待测试堆芯的一部分(一半左右)置于MIT反应堆一侧,由之驱动。在运行工况与实际基准工况近乎一致的情况下,该次临界设施针对物理、热工、组件、系统、材料等的测试是有效力的,避免了直接在整堆环境下进行测试的极大风险。经过测试后小型堆可以直接建造原型堆,节省更多时间和成本,这充分利用了这个次临界设施的(安全)属性。

五、政策延续性更有利于核能发展

中国发展核能的另一个优势,是政府在规划上能做中长期规划,类似十三五规划这样的发展规划,将核能发展策略上升到国家长期政策方面,这对于核能这种大型工业是非常有优势的,可以支持其长期发展。而美国则不一样,政府四年一期,政策多变,这对于美国的核能发展可不是一件好事,政策的不连续可能会对核能的长期发展有不利影响。

六、亚洲文化对于核应急响应策略会形成挑战

胡博士给出了福岛事故经验教训的另一个角度的思考。她认为中西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两国的不同。她认为,层层上报、不能越级的决策风格,导致福岛事故的严重性不能获得及时的决策响应,最终造成一场核电大灾难的发生,这种核应急响应机制受国家层面的文化影响太深,日本、中国以及韩国等亚洲国家是脚踏实地,重视基础的亚洲文化,这对于发展积累而言非常有优势,然而这种注重层次感的另一面,对于需要紧急决策时就有弊端。希望中国2017年出台的核安全法规,未来对于核应急可能更有帮助。

同时,公众的科普和知情权也应当得到最大化的保证。胡博士认为,一方面美国都没有发生大型核事故,即便是三里岛这样的事故也没有造成人员死亡,没有严重后果,一方面积极处理、其次保障民众知情权。美国民众比较信任政府,如果发生什么事情的话,他们都会知道的。因此核能的公众接受度较好。

七、科研、教学、从业人员,都应该注重工程实践

在访谈中,胡博士大量篇幅强调了实际工程操作问题。美国国家实验室以及一些高校的核设施是对私人资本和研究人员开放的,例如MIT反应堆就位于校园中,学校在读的学生可以去反应堆进行各种科研实验,甚至可以学习反应堆的运行,例如胡博士的好几名学生就拥有反应堆的操作员证书。学生和研究人员一定要参与到实际设施的运行和操作中,这样才能理论和实践结合,有更深的理解,美国的教育强调直接参与,而不是书本中,这个可能和中国不一样。另外,美国的高校鼓励学生和老师开办技术驱动型的初创公司,这也为技术的落地提供了资源优势。

原标题:核工业的未来丨对话MIT核反应堆实验室负责人胡玲文博士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反应堆查看更多>核电技术查看更多>核设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