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阴离子氧化还原化学的内在科学(原理)
在嵌入式复合物的能带结构中,费米能级EF可以与电化学氧化还原(以下简称氧/还)电势关联起来,在这个结构中,费米能级以上的空穴与费米能级以下的电子可以形成一个氧/还电对。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能带结构理论中只考虑到过渡金属d轨道与氧元素的p轨道的重叠效应,这个现象直接导致了成键(M-O)与反键(M-O)*能带的形成,前者具有强配体特征而后者具备金属特性(图2a-c)。(M-O)与(M-O)*能量之差也被称为电荷转移项Δ,其与M和O之间的电负性之差Δχ相关。电荷转移项反映了M-O键的游离/共价特性:例如,将O替换成电负性更低的S之后,Δ降低(离子性更低),并且这个趋势持续着从S直到Te。对于经典的阴极材料来说,它们的氧/还过程只涉及到具有强烈金属特性的(M-O)*能带,因此也常被称作阳离子氧化还原(过程)。
近来,理论学家们通过简单的路易斯描述以及意识到富锂材料能带结构中非键氧态的存在。这个路易斯排布中,O2-含有一个2s以及三个2p的二重态,前者深埋在能级之中不具有氧化还原的活性。相反,高能氧的2p二重态参与到了M-O的成键过程,参与的程度与能带结构有关。不像更高O/M比的富锂Li2MO3材料那样,在经典的层状LiMO2(O/M=2,图2d)中所有的这三个2p轨道都参与到了M-O成键阶段。可以肯定的是,在类Li2MnO3型结构中,氧2p轨道中的一个电子(指向Li1/3M2/3O2层内锂的那一个)的键合比较虚弱,原因是它与锂2s轨道的重叠程度相对较小。因此,它就像一个氧的非键态那样,并固定在稳定了的(M-O)成键能带的上方(图2c)。特别提一下,这个电子也有时被称作氧的2p“孤”或者“未杂化”态,或者“O的孤对电子”,抑或“锂-氧-锂”构型,又或者C2v点群对称中的“b1*态”—— 导致了语义上不必要的困惑。
图2. 从分子轨道到能带结构细说M-O配位理论
为什么这个氧的非键态在电化学上如此吸睛?这是因为,与在传统体系中一旦(M-O)*被掏空电子就只能取自于本已稳定的(M-O)成键能带这一变化不同,这个非键态可以作为除了常用(M-O)*能带之外第二个提供额外电子的能带,在不罹患结构失稳的前提下为容量提升添砖加瓦。而能够触发这双能带氧/还过程的关键依赖于(M-O)*反键能带与氧2p非键能带的相对位置。
为了更好的理解能带的占位现象,本文作者首先需要引入d-d库伦相互作用量U,而这并不是一个电池化学家经常引述的明确概念,反而是频频被固体物理学家用来表征d轨道场内电子斥力的术语。这个物理量更接近于描述场内的定域电子而不是动能,它分裂了部分占据的(M-O)*能带(被叫做莫特-哈伯德分裂),形成了空置的上哈伯德能带与满电子的低哈伯德能带(在图2f中分别被叫做UHB与LHB)。更精确的讲,U反比于轨道体积,因此它强相关于参与进来的d金属。所以,它伴随周期表从左至右的轨道收缩而增加,伴随3d至5d过渡金属的轨道膨胀而降低。
LHB位置与氧2p非键能带的相对位置依赖于U对Δ的相对值,这也衍生出三种不同的情形(图2f-h)。首先,对于U<<Δ的情形,其适用于大量的氧化物与氟化物,这些物质具备高度离子化的M-L键(L即配体),电子也取自于满态LHB(图2f)之中,就如经典的单能带阳离子氧化还原情形一样。然后,便是与第一种情况正相反的U>>Δ(图2h),在这种状况下,单能带的氧化还原依旧主导,只不过电子是直接取自于居满态LHB之上氧2p的非键能带。得益于定域氧2p非键态的强化学硬度,这种条件会制造出高度活泼的On-物种,这类物质可能会通过还原消除或者攻击电解液而游离出金属网络。这便导致了常见的Li2MnO3、相关的富锂NMC或者Li4FeTeO6以及Li4FeSbO6阴极中的部分不可逆过程。对于富锂NMC材料来说,如前述报道的附近Mn4+阳离子能在多大程度上稳定On-物种?答案是无法完全稳定,因为随着这类材料爬上首周充电的平台阶段,氧流失的现象始终能被观测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氧与锂的同时脱出显著地改变了富锂NMC材料的初始能带结构,在之后的过程中它可能会变得更加倾向于可逆的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以及O-O二聚体的形成。当然,捕捉这种能带结构动力学的变化需要进一步的DFT研究。
最后,U/2≈Δ这种中间情形(图2g),会导致LHB与氧2p非键能带的重叠,这样的条件对于阶段式(Li2-xRuO3)与连续式(Li2-xIrO3)的电化学过程都十分有利,因而可以获得双倍的容量。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的转移会导致费米能级的简并,使其失稳。为了规避这种不稳,简并度一般会通过姜-泰勒或者皮尔斯畸变提升,这种效应导致氧框架重组、对称性的降低来缩短某些O-O间距确保稳定化的M-(O2)n-相互作用的发生。这种过氧类O-O二聚体的稳定化作用之前被称作“还原性偶联”,与配位化学颇为相似。以上叙述解释了实验上观察到的Li2IrO3与Li2RuO3中出现的MO6八面体扭曲现象。于是有了一种独特的现象:电子部分地从阴离子的非键能带中脱出,因此把之称为阴离子氧化还原。这与高度脱锂态的LixCoO2全然不同,经Bader电荷计算、XAS与XPS分析表明,高度脱锂LixCoO2中氧是具有氧/还活性的,这是因为其高度的共价性将显著的氧特征传达给了氧/还活性的(M-O)*能带。作者们因此谨慎地反对把这种情况称之为“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因为它基本上也只是一个单能带过程,并不提供额外的容量。
综上,依据这些能带图表可知,要想获得多余的容量,U/2≈Δ是必要的,而这也为材料设计师们打开了大门:通过适当筛选金属-配体的组合来达到Δ与U的微妙平衡。相反地,研究者们应该尽量避免的是不可逆氧流失的情形。理论学家们通过计算3d、4d以及5d金属与氧配位时不同含锂量下氧流失反应的焓变(LixMO3→LixMO3-δ+δ/2 O2)。计算的结果突显了在3d金属配位氧体系中要避免氧流失情形的难度要比4d与5d金属中难得多。考虑到原材料成本之后,这个理论计算的结果尽显悲观,但即便如此,也不应该放弃3d金属配位氧体系,目前已经有不少工艺方面的改进策略在减缓富锂NMC材料的氧流失。
总体上看,无论是强共价性(配位)还是配体中的非键p能带,单打独斗的情况之下都无法满足可逆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条件。例如,只谈共价性,尽管早期对于TiS2的XAS检测表明了S元素具有强力的氧化还原作用,但也仅仅是因为高度共价性的反键(M-O)*态具有明显的配体特征导致的,但这个过程并没有产生额外的容量,至少并没有通过所认知的阴离子氧化还原过程释放容量。同样的,对于氧的非键2p态来说,它们也可以存在于聚阴离子型的化合物中,比如LiFePO4或者LiFeSO4F,但这类离子型化合物因为非键2p态深埋在费米能级之下因而无法催生具备活性的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它们对外表现为阳离子型的氧化还原机制。
尽管上述场景是建立在氧化物之中,但你也可以将早期的工作推衍至整个氧族化合物之中。比如,在三硫化物TiS3之中,非原位XPS表征的结果清晰明了:锂在电化学回嵌过程中先伴随着S-S二聚体的消失[(S2)2-+2e-→2S2-],然后是Ti4+/3+的还原。简单讲,TiS3中的Ti4+并不能满足S2-态(Ti6+是不可能的),因此引发结构畸变来重新混合空置的硫的3p非键能级以及形成(S2)2-二聚体可以最终稳定TiS2-(S2)2-结构,并且(S2)2-还能如上所述进行电化学还原反应。如果记忆力好一些,你会发现这种阴离子与阴离子的相互作用可以追溯到二聚体之外的一种强共价晶格的物质比如IrTe2[或者说Ir3+(Te3/2-)2],它展示出一种Te-Te亚晶格的聚合来形成所谓的聚CdI2型结构。不过,尽管这种借助全满非键配位能态理论的集大成解释在描述富锂氧化物及相关氧族化合物上令人满意,但在那些新发现的材料上,尤其是针对异常特征它还是会持续受到挑战的。特别指出,同样具备氧非键2p态(指向镁)的贫钠型Na2/3[Mg0.28Mn0.72]O2,之前关于其阴离子氧/还机制的报道结果都基本上复合前述的理论体系范畴。不过,最近在相关报道中,氧活动出现在了具有类似结构但MO2层内并不含碱金属也无碱土金属的化合物之中,这就很让人起兴:这种物质是明显不具有氧的非键2p能态,真相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当然,除了解释阴离子氧化还原机制之外,这套理论同样也为新型高比容量的材料搜索提供指导意见。
扩充氧化物电极的领地/范畴
根据之前提及的阴离子氧/还机制,固态化学家们亟需具备调节阳离子相对阴离子能级位置的能力来挖掘出新型的阴离子氧/还类材料。在过去25年间从简单的LiCoO2到LiNixMnyCo1-x-yO2(NMC)到Li[Li1-x-y-zNixMnyCoz]O2(富锂NMC)这类层状氧化物阴极材料中屡试不爽的化学取代法仍然可以在这里发光发亮。
正如其他综述中提纲挈领那般,以改善循环寿命为旨的大量化学调控亦存在与富锂NMC材料的研究之中,比如在3d金属位上来自铬、铝、钛、钼等等的部分取代,钠与钾对碱金属锂离子的等位取代,甚至与氟对氧的取代等等。这种对富锂NMC之外阴极材料的追求自然而然地走到了扩充富锂家族成员的大道之上(图3),多样的具有不同组成、不同晶体结构维度以及不同结构有序/无序度的新型材料被挖掘出来,这里仅讨论其中最为有趣的几类,完整的名单可以在其他综述中找到。
图3. 类Li2MO3材料大家族(增加氧非键态的数量)
得益于层状岩盐型Li2MO3家族的庞大,之前大量的工作都率先投入到了探索3d金属(如锰)之外的元素之上。于是,在4d与5d金属的研究上便得到了钌酸盐(Li2RuO3)与铱酸盐(Li2IrO3)体系,它们的比容量俱都越过了230 mAh/g。之后,Li2MO3家族又将触手延伸至那些表观化学式符合Li4MM'O6的物质,其中M与M'可以选用二价、三价、四价、五价乃至六价的阳离子,只要它们的价态总和为八就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量产气的Li4Fe2+Te6+O6与Li4Fe3+Sb5+O6、并无阴离子氧/还过程的Li4Ni2+Te6+O6,都揭示了阴离子氧/还机制与氧释放之间微妙的平衡(作用)。不过可以将聚光灯先放在Li2(Ru,M)O3体系之上,M可以是Mn4+或者d0型(Ti4+, Zr4+)以及d10型(Sn4+)金属。通过这些工作,尤其是比对锡取代和钛取代物相之后,研究者们观察到电压衰减在后者(Ti4+取代)内被明显加剧并推测这一现象主要是源于小尺寸(可活动的)的钛离子从八面体位的迁移以及它们在四面体位上的囚困。因此,这些工作为缓解电压衰减提供一条化学思路——引入大尺寸的阳离子诸如锡元素,但是目前其在富锂NMC合成方案中难以实现。
另一个有趣的方向是改变晶体结构来影响阴离子氧/还行为,在这条路上研究者们检测了含有过量锂的多种无序岩盐型结构。这些Li/M比超过1的化合物源自于Li2TiO3、Li3NbO4、LiMoO5以及Li5ReO6,处理方法是部分地将d0金属阳离子替换为无d0排布的3d金属离子,目的是减轻重量并且提高导电性(因为纯相物质是强绝缘性材料)。
在本文中,大量的富锂型Li2-x-yNbMyO2(M=V、Mn、Fe、Co与Ni)体系受检。其中最有意思的结果来自无序型岩盐Li1.3NbMn0.4O2,它在50℃下可以达到300mAh/g的克容量。尽管具备这样的高容量,但就应用而言,这种无序的岩盐相动力学迟缓且循环保有率一般,可能是锂、铌与其他3d金属离子之间的混排阻塞了优异的三维锂扩散通道。类似的缺陷也在所谓的无序尖晶石相Li4Mn2O5中被观测到。有趣的是,理论预测的结果倒是对这类富锂无序相中的锂扩散相当乐观,因此后续的工作还是需要开展。
二维与三维结构对于阴离子氧/还体系的影响在深扒多态型Li2IrO3中得到了阐释,后者经历了层状二维的α-Li2IrO3到三维β-Li2IrO3的多晶型转化。通过嵌脱机制,这种三维化合物可逆地以每一个过渡金属对两个锂的方式进行电化学行为,并在室温下展示出良好的容量保持率与优异的倍率性能。而且,基于辅助XPS、TEM与DFT计算支撑的中子衍射实验结果,这样一个大型的机制可以被认为是源于交联式的可逆阳离子与阴离子氧化还原过程。因此,这一发现也基本上终结了阴离子氧化还原过程只能单存于层状二维材料的长久认知。解锁了维度限制也为设计基于阴离子氧/还型高能电极带来了无限可能,毕竟三维氧化物们是现存材料里的大类。
基于增加氧2p非键态可以提升富锂材料容量这一合理推论,另一种近来开拓的方向是设计Li/M或者O/M比分别超过2与3的材料,也即抛开Li2MO3而转向Li3MO4、Li4MO5等等。顺便一提,这类组成一般记成Li1+yM1-yO2(例如,y=1/3是Li2MO3,y=1/2则是Li3MO4),其中y也表示氧非键2p态的比例(比如,在Li2MO3是1/3)。在这种方案内,最有意思的行为来自于一种新型的层状化合物Li3-xIrO4,在电荷补偿过程中它会脱出两份锂伴随着阴离子氧化产生LiIrO4,进一步脱锂之后,它又会不可逆地产生氧气。然而,只要限制充电程度至x=2,那么这个物相是可以通过嵌脱机制进行可逆地交换3.5个电子每过渡金属原子。阴离子(LiIr5+O4-Li3Ir5+O4)与阳离子(Li3Ir5+O4-Li4.5Ir4+/3+O4)氧化还原过程所积累的最终活性可以产生接近356mAh/g的可逆克容量,并至少持续25圈,当然部分容量都来自于低电压区域的贡献。尽管这种方法十分诱人,但必须意识到推进氧元素的氧/还反应会让体系变得更复杂,因为高度氧化的MOy材料会不断失稳最终导致氧释放或者分解,就如Li3RuO4的相关研究报道的一样。鉴于此,图3便展示了一个向Li/M与O/M比增大的低维结构发展的明显趋势,作法就是增加氧2p非键态的含量并最终导向诸如Li3NbO4或者Li4MoO5等零维结构,它们分别含有单独的Nb4O16簇团以及单独的Mo2O10单元,最极端的例子是在Li5ReO6与Li7RuO5中直接出现了MO6八面体。这种零维结构并不是可导电且稳定的锂脱嵌阴极材料的优良候选者,因此O/M比值不能随意选择而是应该在增加额外容量与抑制氧释放的结构稳定性之间做一个平衡。这就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了,即便想要使用轻质且实用的3d金属,但它们的稳定性又得不到理论预测结果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出与脱嵌机制本质不同的转换反应型电极材料(过渡金属含量更少)O/M比值的上限就可以被突破了。沿着这条路先,就不得不提纳米复合型电极材料,比如掺钴型氧化锂。它们主要通过固态阴离子氧化还原发生作用,也即Li2O(s)→Li2O2(s)→LiO2(s)。借助于一种过充抑制型飞梭,它们是可以规避掉氧流失的。尽管在能量密度上这些材料颇具吸引力,但评估它们的真实潜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这种材料的挖掘路线(图3)配搭电池业界检测氧的电化学活性所采用的各类新型表征技术(百宝箱2),可以帮助提炼出影响阴离子氧化还原过程的许多因子,比如无序度、维度、O/M比值以及抑制氧流失的稳定性等等。尽管身处如此丰富多彩的化学体系中,目前最有意义的材料依赖于4d或者5d金属的配位化合物而不是3d金属的,因此也就导向了适用基础研究的模型材料而不是实用型的化合物。尽管如此,这些模型化合物已经促进并建立了一个可靠的科学平台工研究者们推演出未来阴离子氧/还型阴极材料的设计(方案)。而且,它们也帮助揭示了富锂阴极材料实业化上几大路障的根源。
百宝箱2: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表征技术的新范式
阴离子氧/还机制与富锂阴极材料的实用性(讨论)
在见证了阴离子氧/还反应的高容量潜质如何激发成分与结构多样化的新材料设计之后,作者接下来会评估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于此你会发现高比容量只不过是几个迫切需求的其中之一。除了具备更高的比容量之外,一个新材料也必须在倍率性能、能量效率与循环稳定性上超越现有的,并且还要在成本与安全上保持竞争力。此外,还需要先进的电化学测试手段(百宝箱3)来专门定睛于与阴离子氧/还型化合物密切相关的特定电化学性质。
百宝箱3:评估新型阴离子氧/还阴极材料实用性的正确打开方式
以常见的富锂NMC材料开始。尽管经历了数年学术与工业界的努力,这类材料还依旧在等待商业化的春天。从第一周中就可以针砭出实用化的问题,它那特别的两步化第一周充电曲线(图1d)以一个典型的脱嵌型阳离子氧/还阶段开始,这一过程没毛病,接着就是一个阴离子氧/还阶段(直线区域)并终结于不可逆的产气。除了可以制造出明显破坏电池寿命的寄生反应之外,这种不可逆问题同样会导致全电池的过平衡(更重)。而且,阴离子氧化会永久的改动电化学,并形成S型的充放电曲线。一旦直线区域稳定下来,这种结合了阳离子与阴离子氧/还的活性会提供超高的容量,即便如此,体系仍然会出现大幅度的电压迟滞(>400 mV),从而折损能量效率(图4a)。这种迟滞源自动力学而不是动力学——也就是说,即便电流接近零也不会消除——并会导致充电vs放电dQ/dV曲线的不对称。它最终会引发路劲依赖,进而使得充电深度(SoC)管理变得十分复杂。由于迟滞减损了能量效率并引发周次的能量损耗(假设以热量形式散发),它还会成为一个成本难题,尤其对诸如电动汽车以及电站等大型应用而言。所以,这个特征(问题)即不容富锂NMC材料忽略,也为过分炒作的那些转化型阳极盖棺定论了。
只有寥寥研究尝试去理解迟滞现象的本质。在这些工作中,电压窗口实验可以展示高电压的阴离子氧化对应于其在低电压的还原情况。核磁共振测试结果辅以相变和格子气模型,认为不可逆阳离子迁移与电压迟滞相关。尤其是在长循环下,这种关联是否暗示因果关系目前尚待商榷。有趣的是,一项最近的研究同样指出了阴离子氧/还反应与阳离子迁移间的相关性,宣称这两种效应是相互耦合的。
不过,人们也必须指导阳离子迁移实际是是阴离子氧化之后结构失稳的结果。顺着这个思路,近来组合光谱技术(HAXPES和XAS)与电化学表征手段展示了阴离子氧化还原与电压迟滞的直接关联(图4c)。通过关联富锂NMC材料的电化学阻抗与其电荷补偿机制,研究者们还发现与阳离子那快速的氧/还过程相反,阴离子氧/还在高低电压下俱受制于迟缓的动力学过程(图4c)。电压迟滞再加上动力学迟缓的结果就是,富锂阴极材料的总体极化变大。现今,一个挥之不去的基础问题是,为什么阴离子氧/还反应会与电压迟滞与慢速动力学过程相关,这个问题目前仍需理论上的深入研究。一个合理的假设是能量损耗(因此慢速)的短程原子移动关联到过渡金属持续的、有阴离子氧/还驱动的迁移以及充放电中氧-氧二聚体的持续形成/断裂。因此,氧元素框架的结构弹性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应对这些问题的关键条件。
在实验方面,尽管历经了大量化学方法的尝试,但富锂NMC中的迟滞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有趣的是,在4d金属配位氧型的富锂Li2Ru0.75Sn0.25O3(LRSO)材料中,这个缺陷得到了一定的控制(~200 mV),在这种氧化物中,迟滞现象明显是在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的高电压阶段被触发的。而且,LRSO中也出现了类似富锂NMC中的dQ/dV曲线不对称现象,但是程度明显要轻。通过对dQ/dV曲线中阳离子-阴离子过程的去耦化(百宝箱2的图f),原位XAS检测直观地表明这种不对称现象源于阴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除了电压迟滞之外,LRSO模型系统也帮助阐释了慢速阴离子动力学过程(借助电分析测试,图4b)。综上,在富锂NMC(3d金属型应用体系)与LRSO(4d金属型模型体系)中都有相似的发现,即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在引发电压迟滞与慢速动力学过充中产生了有害影响,这个发现引人深思,因为其他阴离子氧/还型阴极也出现相似或者更明显的缺陷。举个例子,颇具潜力的低成本、高容量型岩盐Li1.2Mn0.4Ti0.4O2即便在50℃下还是出现了充电与放电电压的巨大差值(图4a,底部),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慢速动力学与电压迟滞。唯一例外于这些缺陷的是Li2IrO3多态物,它们展示出的是叠加型充放电曲线(图4a,顶部)。言而总之,阳离子与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于化学组成与共价程度,它直接影响了富锂材料中那些及其重要的实用性质,比如动力学与迟滞。
图4. 富锂材料的现实难题
与这两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不同,在富锂NMC材料早期研究中便已确认的缺点:电压衰减,已经广受调研,它会逐渐地降低能量输出并使得SoC管理复杂化。现在已经可以明确的是,在高电压下阴离子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富锂NMC材料中,电压衰减明显加剧,这个现象在LRSO模型系统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而且,LRSO的研究帮助开发了一种锡稳定型的Li2RuO3改善方案,使得电压衰减在与钛掺杂体系相比之下得到明显的抑制(图4d)。一种合理的解释是,随着长循环的进行,四面体位点逐渐囚困住了小尺寸的钛离子。这种推理同样适用于富锂NMC材料的电压衰减,在高电压下小尺寸的锰离子在氧流失的协助下促进了“层状-尖晶石”的渐变。在其他综述中列出的多种化学方案,从表面改性到化学取代再到电解液添加剂,无一不都是旨在解决富锂NMC材料中的电压衰减。某些方法确实减缓了电压衰减,但完全根除这个缺陷貌似不可能。
最后,以获取更多的阴离子容量高电压充电策略最终会引发氧释放,并恶化材料的稳定性。这种高活性与欠稳定之间的强相关并不陌生,在其他电化学体系中比如水分解催化剂屡见不鲜。在富锂NMC材料首周充电阶段出现的阴离子活化平台是结构失稳的一个早期指标,这个平台反应所释放的晶格氧被认为会持续出现在后续循环中,只不过因为阻氧表面的重构会降低晶格氧释放的速率。阻氧现象也为粒子级设计方案提供了一种动力:保护材料的体相不受氧释放的威胁,这些方案就包括了核壳或者浓度-梯度颗粒的合成。顺便一提,即便是无序岩盐相也无法在长循环下保持稳定。目前,最具潜力的体系是β-Li2IrO3模型,这种可以支撑锂完全脱出的物相突显了三维结构的重要程度,不失为未来开发稳定的阴离子氧/还阴极材料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总的来说,富锂材料的实际可行性紧密依靠于阴离子氧/还过程,基于此,改良方案必须直接指向它。这类阴极的缺陷并不会陷它们与万劫不复,问题只是在于如何将合适的阴极匹配进正确的体系与应用。
观点与总结
得益于理论与实验上的突进,阴离子氧化还原机制这个概念已经成型并趋于成熟,但步入市场为时尚早。根据之前提到的影响这类阴极实际性能的几大路障,本文作者下面将会评估这些壁垒被突破的几率以及与其与商业化阴极在不同品质因数上的优劣,并给出它们的定位。
站在材料的角度,除了需要持续地给于这类潜质富锂NMC层状氧化物化学改良之外,还需要在扩充M-L耦对(L包括但不限于氧元素)数量与延伸具备可逆阴离子氧/还化学机制的主体结构范畴上双管齐下。这就需要选取适合能带位置的M-L耦对,在这方面,如果阳离子混排(通常伴随着阴离子氧化)的影响可以被纳入理论计算的话,后者倒是可以给出极大的预测帮助。无机化学至少可以提供两个选项。如早前所述,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周期表元素的下移(Mn-Ru-Ir)降低过渡金属d态的能量,以及降低U值来达到氧2p非键态并提高触发阴离子氧化还原的成功率同时抑制氧释放,但是代价是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另一个选项则是将氧元素替换为电负性更弱的配体,如硫、硒或者碲,以提高配体L的np非键能级(对于硫n=3)的能量,这样它就会接近或者掺入过渡金属的d能带,因此出现了多种过渡金属的硫化物(或者硒化物、碲化物)。回到硫化物化学体系,必须要最小化S2释放的几率,因为尽管硫的化学硬度低于氧,但代价却是电压降低。一个折中的方案就是氧硫化物,它们的卖点在于即可缓解氧释放亦可坚挺在高电压,不过合成3d金属型氧硫化物的尝试一直未能成功,仅有的成果也只是无晶型TiOySz。最后,剩下一项更具野心的挑战:识别只有阴离子氧/还特征的氧化物,如果软化学能够用来改良这些亚稳物相,那么还是有不少有意义的路线可供选择。
如今,与富锂NMC材料研究同时进行的,是NMC材料里如火如荼的高镍改造,这其中的一种——NMC622,早已蓄势待发,在电动汽车市场上人气狂飙。这种组分的搭配既保证了高比能又输出了优异的循环/日历寿命,且相对安全可靠。继续增加镍含量并最小化问题元素钴,可以带来更高的比能量,这就是NMC811的使命,它的商业化预期时间是2021年。到了那个时期,富锂NMC的优势将会荡然无存——NMC811的低钴含量说明一切(图5d),除非无钴型的富锂材料成功问世。而且,与常规NMC物质相比,富锂NMC材料的固有缺陷相当明显:晶体学密度与振实密度过低,二者直接关联到全电池体积能量密度的大小(图5c)。电压迟滞、慢速动力学以及电压衰减依旧使得富锂NMC如鲠在喉,因为它们分别会导致能量效率、功率密度以及循环性能的恶化(图5e-g)。至于电压衰减,化学家们可以选用合适的掺杂取代防止阳离子在四面体位点上的囚困,或者采用表面处理、合成核壳与浓度梯度颗粒也可以。在压制电压衰减上,电池工程师们也对精细化的电池管理系统(BMS)抱有信心。然而,电压迟滞与慢速阴离子动力学不可同日而语。在施展的方案中,目前最有潜能的一种是阳离子与阴离子氧/还过程耦合型材料的设计,在这种材料中,阳离子与阴离子一道在相同的电压下发生氧化还原过程,因此快速的阳离子氧/还反应可以作为电化学缓冲媒介帮助到迟缓的阴离子动力学过程,目前为止成功做到的材料就是Li2IrO3型多态物。然而,要想利用3d金属达到这个目标,依旧任重道远。综上,与NMC材料相比,富锂NMC材料显然被这些问题延迟了市场应用的时间,因为前者在大多数品质因数上都取得完胜,而后者只有质量能量密度这一块自留地(图5)。
图5. 标准型富锂NMC对抗NMC
言而总之,在阴离子氧/还型嵌入化合物这一体系上倾注研究六年之后,作者发现模型系统的附加价值不仅能够揭示内在洞见而且还有启迪改进方案的功效,不仅仅是针对锂离子电池领域,诸如钠离子电池等等亦可受益匪浅。作者同样学到如何由理论化学去推导新的机理并指导新材料的设计。未来的方向:在理论的协助下,通过连接模型与实用材料,揭示阴离子氧/还机制的内在热力学与动力学本质。这种方法在结合电化学反应中诸如微观尺度的异质不均性这类更加复杂的细节后,对高比容量阴离子氧/还型阴极材料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程至关重要。如果能及时解决这些公认的缺陷,那么成功的几率还是比较客观的。时间的限制来自于机会窗口的迅速缩减,因为NMC材料正在稳步推进并不断蚕食本属于富锂NMC材料的份额。不过,梦想还是要有的,因为这些问题被揭下面纱之后,就只等同心同力的理论与实验学家们前去攻克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日前,可再生能源开发商ACEPower公司宣布,该公司计划在昆士兰州部署5.6GWh电池储能项目的申请已经获得澳大利亚政府批准。根据《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经批准ACEPower公司在昆士兰州开发部署两个公用事业规模的电池储能项目,并且部署这两个项目都被认定为“非受控行为”
近日,南充市生态环境局拟对南充锂电绿色经济循环综合示范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作出批复决定,并对基本情况予以公示。项目位于四川南充经济开发区,占地66680.07m2。项目主要从退役锂离子电池中提取镍、钴、锰、锂等有价金属生产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碳酸锂、三元前驱体等高附加值产品。主要建设内容
沧州明珠4月15日发布公告,收到控股股东河北沧州东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通知函》,由于东塑集团和河北沧州交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能最终就本次交易方案所涉事项达成共识,目前双方已决定终止筹划本次交易事项。根据此前协议,东塑集团原计划转让11%股份并委托7.77%股份表决权,届时交控集团将成为沧
4月16日,浙江温州市龙湾区发展和改革局公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文件显示,2024年浙江温州市龙湾区116家规上新能源企业全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446.34亿元,同比增长14.5%。温州龙湾新能源装备新产业平台招引新能源装备相关标志性重大项目9个,其中瑞浦能源动力与储能锂电子电池及系统项目等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5日,湖南中嶒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嶒能源)在吉林公主岭轻量化产业园内隆重举行了“吉林省公主岭市年产5GWh钛锂高能动力电池项目”开工暨签约仪式。公主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杜克远,中嶒能源副总经理林鑫伟代表双方签署电池项目补充协议,计划新增建设年产3GWh钛锂
4月10日至12日,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在北京举办。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吉瓦时级新型储能安全监测平台正式亮相,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数字化水平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该套平台已在广东投入使用。在位于广东广州的监测大厅里,生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实时监测着先期接入该平台8座电化学储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4日晚间,天赐材料披露公司2024年业绩,2024年,公司营收125.18亿元,同比降18.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4亿元,同比降74.40%;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含税)。锂离子电池材料毛利率比上年同期减少7.81个百分点,降至17.45%。
豪鹏科技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5亿元~1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74%~25.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00万元~3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6.70%~1004.48%。资料显示,豪鹏科技创立于2002年,公司致力于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
锂离子电池储能开发商有能力满足本十年电力需求的预期激增,这主要由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的使用增长引发。市场参与者和观察人士表示,基于人工智能的软件工具正成为储能行业必不可少的工具。标普全球商品洞察电池和储能首席分析师HenriqueRibeiro表示:“我对人工智能在电池领域的应用持乐观态度”,他
4月10日,第13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作为全球储能行业规模最大的展会之一,吸引了超过4000家企业参展、数十万名专业观众到场。楚能新能源携全球首发的472Ah大容量储能专用电池及全场景产品矩阵惊艳亮相,成为展会焦点。产业革新472Ah定义下一代储能电池
2025年4月10日,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的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先生作主旨报告,并重磅发布了《储能产业研
芳源股份17日公告,决定终止投资不超过30亿元的“电池级碳酸锂生产及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综合利用项目”,并将在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本次终止投资事项后办理后续芳源锂业注销等有关事项。公告称,该决定旨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公司运营效率,不会对公司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历时两年,战略性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4月2日宣布的关税政策已经导致多个电池储能项目交易落空。特朗普宣布,对与美国存在贸易顺差的国家实施所谓的“对等关税”,并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普遍关税。该政策原定于4月9日生效,但特朗普决定给予90天缓冲期,目前部分国家正在寻求谈判机会。然而,针对中国的关税政策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7日,德方纳米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现有产品纳米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正极材料及补锂增强剂等高性能辅助材料适用于固态电池体系。公司的补锂增强剂产品是固态和半固态电池的重要材料之一,目前已经在部分客户中实际应用,按照测算,固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对补锂剂的添加
罕见,比亚迪“锁单”磷酸铁锂。丰元股份4月14日公告,全资子公司丰元锂能与惠州比亚迪电池有限公司签订《磷酸铁锂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同意就2025~2028年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的采购、共同开发等事宜构建稳定、互信、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双方在新能源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5日,天华新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主要开展固态电池体系的关键电池材料及体系的开发与联合应用,包括:高比能高安全正极材料、氧化物及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开发,多材料体系匹配研究和电芯体系的综合设计、制造及应用等。富锂锰基等正极材料已经完成研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花都区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的通知。文件提出,加强招引设计研发咨询、检验检测、供应链服务、数据服务和交易、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对年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的,每年度按照年营业收入的1%给予最高30
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花都区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充分发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国际空铁枢纽优势,智能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等产业市场需求大的优势,以建设“广东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广东省首批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广州市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4日晚间,丰元股份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山东丰元锂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元锂能”)于近日与惠州比亚迪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电池”)签订《磷酸铁锂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同意就2025-2028年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的采购、共同开发等事宜构建稳定、互信、共
锂电产业“出海”这次立功了!特朗普宣布“90天的关税暂停”其实就是怂了!尽管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已经加到了104%,而锂电池产品的关税增长更是达到了130%以上,但是,依然没有压垮产业信心。相反,真正绷不住的反而是美国自己。4月9日,特朗普表示“已授权对不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或地区实施90天的关税暂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7日,冠盛股份发布其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披露冠盛东驰固态电池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开始投产,产能爬坡情况将根据现场调试和生产进度决定。冠盛股份提到,其固态电池有两个发展方向。在储能电池领域,采用磷酸铁锂半固态方案,正极材料为磷酸铁锂,负极材料为石墨,未来可能用到硅碳
宁德时代手中的磷酸铁锂产能进入爆发阶段。日前,宜昌市2025年二季度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邦普新一代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开工活动举行。据介绍,邦普新一代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总投资56亿元,采用行业领先的第四代磷酸铁锂技术,拟建设3条国内单体产能最大的磷酸铁锂车间,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45亿元,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4月2日宣布的关税政策已经导致多个电池储能项目交易落空。特朗普宣布,对与美国存在贸易顺差的国家实施所谓的“对等关税”,并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普遍关税。该政策原定于4月9日生效,但特朗普决定给予90天缓冲期,目前部分国家正在寻求谈判机会。然而,针对中国的关税政策
作者:叶锦昊1,侯军辉2,张正国1,3,凌子夜1,3,方晓明1,3,黄思林2,肖质文2nbsp;单位:1.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厦门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3.广东省热能高效储存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用:叶锦昊,侯军辉,张正国,等.100Ah磷酸铁锂软包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及产气行为[J].储能科
作者:梁毅韦韬殷广达黄德权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引用:梁毅,韦韬,殷广达,等.亲锂Ag-3D-Cu电极的设计及电化学性质[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2):515-524.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4.0758本文亮点:通过在泡沫铜表面化学镀银的方式制备具有亲锂性的Ag-3D-Cu集流体。(1)银粒
据容百科技消息,公司在仙桃(北京)招商推介会上追加投资12亿元,在湖北仙桃新建容百学院和年产6000吨钠电正极材料生产线项目及固态电池电解质中试线项目,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智能化、园林化高端动力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大型生产基地。资料显示,容百科技是一家高科技新能源材料行业的跨国型集团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025年3月14日,宁德时代披露其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其中透露在研发方面,固态电池方面凭借多年的大量投入,相关研发及技术进展顺利,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目前正在开发第二代钠电池,性能指标已经与磷酸铁锂电池接近。对新产品表述,预计2025年神行和麒麟电池在公司LFP、NCM产品中
作者:张文婧肖伟伊亚辉钱利勤单位: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引用:张文婧,肖伟,伊亚辉,等.锂离子电池安全改性策略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1):104-123.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4.0579本文亮点:1.根据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制,总结了在电池部件集流体上最具有创新性的改进方法:将集
作者:江训昌1,2喻科霖3杨大祥1,2,4廖敏会5周洋5单位:1.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2.重庆交通大学;3.重庆市育才中学;4.绿色航空能源动力重庆市重点实验室;5.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引用:江训昌,喻科霖,杨大祥,等.原位聚合制备PDOL基固态电解质及其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J].储能科学与
硅碳负极最近越来越火,曾经借势高镍三元,现在又搭上了固态电池。贝瑞特、璞泰来等负极大厂也纷纷押宝其中。然而,硅碳负极相关材料是否真能带领锂电负极企业走出盈利困境?目前市场显然期待过高。01技术突破,市场期待过于迫切2024年以来,硅碳负极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2月12日,贝特瑞
大圆柱电池风潮卷土重来。先是特斯拉在2024全年实现自供4680装机量从0.1GWh提高至8GWh的飞跃,再是近日宝马集团再强调,2025年宝马创新大圆柱电池即将上车。其中,特斯拉作为推动大圆柱电池上车的关键角色,在2024年自供装机量跃升以及干法正极技术的突破,将为其得克萨斯州、内华达州两大超级工厂百GW
储能创造价值,市场牵引发展。历经2023年来行业疯狂“内卷”和价格血拼,我国储能产业逐渐从“卷价格”、“卷产能”,开始走向“卷技术”、“卷价值”的新型竞争轨道。低端劣质产能的市场出清加速,头部与二三线企业的行业分化加剧,电力市场改革推动的储能市场化盈利机制亦正在形成,云计算、AI人工智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被认为是未来最具前景的储能技术之一,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特性等优势。其中,石榴石基Li7La3Zr2O12(LLZO)氧化物电解质因其对锂金属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以及在室温下近1mS/cm的高离子电导率而备受关注。然而,如何改善固态电解质与锂金属负极的界面接触成为一个挑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