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报道正文

走进国家电网的枢纽省级电网

2019-09-19 14:21来源:电网头条作者:头条君关键词:特高压泛在电力物联网安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中国第一坝”“平圩单机甲中华”“两改一同价”“四最特高压”,中国电力发展史上不少“之最”都在这里产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 电网头条 ID:sgcctop 作者:头条君)

如果俯瞰整个中国电网网架布局,1条±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9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4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穿境而过,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枢纽地位。

省公司名片

☑名称: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办公地点:合肥

☑最高负荷:4294万千瓦

☑最高年售电量:1672.3亿千瓦时

☑最早有电时间:1898年,安庆

☑所有城市有电时间:1930年

发展历程

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北承中原,西接荆楚,紧靠长三角,与鲁豫苏浙赣鄂6省交界,安徽地处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

在中国电力布局上,安徽也是重要的枢纽,118条特、超高压线路在这里形成3处密集通道。西北的“风光”和西南的水能等清洁能源化作电能,经过安徽,源源不断输往华东负荷中心。

时光回到70年前,1949年5月安徽全省解放时,只剩下数个孤立小电网,全省年发电量0.24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仅0.68千瓦时。

70年来,安徽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华东电网负荷供应、电网平衡和清洁能源送出的咽喉之地的?

1949~1978

水火电并举 与华东联网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是安徽电力发展初期的精神写照。

1950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淮河水患让安徽、河南两省1300多万灾民流离失所。带着“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决心,按照“防洪发电并举”的治淮方略,淮河上游的大别山区,佛子岭等5座水库及水电站应运而生。

佛子岭水库是新中国自主设计、自行施工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当时也是亚洲第一座。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18000名建设人员靠人拉、肩扛,筑起了这座长510米、高74.4米的“新中国第一坝”。

佛子岭水电站是淮河流域第一座水力发电站,1954年投运。淮河水系的佛子岭、磨子潭、梅山、响洪甸、毛尖山五大水电站均于1966年前投产,装机总容量15.2万千瓦。

安徽早期的水电开发属于新中国第一轮的水电建设,事关新中国经济的兴起和工业体系的建立,此后还长期担任着华东电网的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的任务,毛泽东、朱德、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等多位国家领导人曾经来皖视察。

1956年8月14日,110千伏佛六合线投运,佛子岭水电站的电经六安至合肥螺丝岗变电站向省会合肥送电。这是安徽第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

安徽北部的淮南、淮北煤炭资源丰富,解放前就有发电厂。“一五”初期,燃料工业部决定在淮南田家庵发电厂扩建安装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4台6000千瓦汽轮机发电机组。

1956年4月26日,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在田家庵发电厂并网发电。次年,4台同型机组全部竣工发电,成为中国电力史上自力更生建造电力主设备的重要标志。

围绕两淮的火电和大别山区的水电工程,安徽提出“水火电并举、因地制宜”的电力发展方针,在两淮、沿江城市扩建和建设多座火力发电厂,开发了一批小型水电站。

电网建设方面,横穿安徽省的长江成为省内电网联网的一道难关。为突破长江“封锁”,1958年11月12日,建设者们喊着“谁英雄、谁好汉,过江线上比比看”的口号,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突击建成了110千伏长江裕溪口木塔临时过江线,这是皖中、皖南电网间的第一座“桥梁”。

1960年9月,华东第一个220千伏跨江输电工程在安徽天门山投运。这是安徽省第一个220千伏输电工程,也是华东第一个正式的永久性长江大跨越输电工程。至此,安徽省实现了南北联网。

1970年,安庆过江电缆敷设竣工,省内110千伏环网形成。

1972年,安徽第一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随后与南京、徐州联网。

1973年4月,220千伏芜湖至南京输电线路建成,使安徽220千伏电网经江苏首次实现与华东联网。自此,两淮的“乌金”转变为电能,通过输电动脉,东跨天门、西越荻港,源源不断送至长三角。

1978年,淮北发电厂经蚌埠与淮南发电厂相连,实现淮北与220千伏皖中电网相联,全省220千伏主网架初露端倪。

1978~1987

平圩单机甲中华 守护500千伏葛上线

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电力发展最鲜明的特色。

1978年,在一张破损的皱纸片上,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十八户村民按下鲜红手印,如一声春雷响彻华夏。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安徽乃至长三角经济产业结构和安徽电网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下,工业加速推进,电力供应的需求相应加快。电力必须先行,电力行业重负在肩。

电源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平圩电厂。当时,国家决定把淮南、淮北列为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进行重点建设。

1989年11月,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国产第一台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在平圩发电厂投产。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该厂题的词:“平圩不平常 单机甲中华”立在厂门口最显眼的位置。

微信图片_20190919141808.jpg

▲李鹏题词。

从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机组到60万千瓦机组。短短的33年,单机容量增长100倍。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大型火电厂机组设计、制造、施工、调试、运行水平的全面提高,也缩短了中国电力工业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

从1985年到2003年厂网分开,通过集资办电的形式,安徽在两淮、沿江港口和省会合肥等地扩建、新建一大批火力发电厂,从整体上改善了安徽电网电源点的布局,有效缓解了用电紧张的状况。

电网建设方面,1980~1987年,随着220千伏蚌埠经滁县至西梁山、长龙山至宁国、淮北至徐州等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安徽电网220千伏主网架日趋完善。

20世纪80年代,安徽电网迈入超高压阶段。1987年6月,500千伏繁昌变电所及洛河至繁昌输电线路全压运行。这是安徽电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华东首期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它同时诞生出华东第一座500千伏变电所、第一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和第一个500千伏长江大跨越。

1987年10月,中国第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葛上线全线架通,383公里的线路在安徽境内穿越而过。安徽电力人从此成为这条线路安全运行的可靠护卫者。

1988~2012

农网改造 皖电东送

1996年6月,安徽最后一个无电村——石台县联盟村通电,标志着安徽提前一年半实现省政府下达的村村通电目标。

农村用电如何提高质量、降低价格?1997年,安徽率先探索了农网改造。1998年,起始于安徽宿州灵璧县的“两改一同价”在全国推广。在之后的5年里,安徽总投资84.19亿元,使全省农村用电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农网、配网全面改善的同时,安徽的主网架结构也不断完善。2005年,安徽淮北、淮南、皖中、皖南四个区域电网分别通过500千伏和220千伏线路相连,形成电磁环网。全省共建成4座500千伏变电站,500千伏网架开始构建。

2005年7月,安徽淮南田集电厂开工,标志着“皖电东送”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皖电东送”工程包括省内500千伏东、中、西通道,宣城至富阳、皖南至苏南两条省级联络通道,1000千伏淮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这被外界认为是安徽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步。

2008年6月,随着淮南至合肥(延伸至皖南到华东)中通道,淮北经蚌埠、马鞍山送往华东的东通道,穿越皖中、皖西、皖南(由皖南送往华东)的西通道,先后建成送电,连接华东主网的安徽电网“皖电东送”500千伏东、中、西三大通道全部建成投运。

2012~2018

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 清洁能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电力发展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跨越,全面迈入特高压时代。

2013年9月,我国首个同塔双回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1000千伏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皖电东送”战略布局成型。

“十三五”期间,淮上线每年平均向华东输送567万千瓦时电能,为长三角经济大潮的奔流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动力。

2014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安徽被明确纳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范畴。在之后的几年里,绿色能源、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安徽经济发展主引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位居华东区域和中部六省第一。

2016年11月,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投运。待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投运后,该工程将与已经投运的淮南—浙北—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一起,形成贯穿皖、苏、浙、沪的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

安徽电网能源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2017年6月,安徽提前完成光伏扶贫“6·30”任务,实现电量全额消纳、收益及时结算。截至2018年,安徽电网累计并网光伏扶贫容量241万千瓦,并网容量居全国前列,清洁能源在安徽能源结构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9年8月,金寨变至皋城变500千伏线路工程全线贯通。这标志着2016年1月获批的《金寨县创建国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县规划》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金寨县除了红军故里之外又有了一张响亮的名片——全国首个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县。

2019

泛在电力物联网 更智慧更高效

国网安徽电力体系化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2+3+N”任务纵深提速,取得多项成果,便利了电力运维工作,也大大提升了客户用电体验。

当今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距离最远、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工程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工程落点安徽。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让这座世界上目前占地面积最大的换流站——古泉换流站运维工作更加智能。

2019年6月,国内首座“特高压+5G”基站在±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建成。有了5G技术支撑,古泉换流站实现4K高清视频回传,构建“高清视频+机器人+移动终端”人机协同的联合巡检,站内设备及环境的巡查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

未来,随着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不断推进,古泉换流站将成为一座设备状态全面感知、通信网络灵活传输、多源数据共享融合、业务管控集约增效的特高压智能化换流站。

合肥滨湖示范区实现“站—线—变—表—户”运行数据全采集。试点区域到达抢修现场的平均时间由32分钟降低至15分钟,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由96分钟降低至51分钟。

国网安徽电力整合能源数据与政务数据建立对应图谱,打造能源数据共享平台,多表合一商业模式探索已具雏形;在苏滁开发区建立了以供电服务为枢纽的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并逐步覆盖到水、气、冷、热等各种能源消费监测,为园区和企业提供能效分析、设备代维等综合能源服务。

泛在电力物联网将用更优质的用电体验、更美好的电力供给扮靓城市夜空。

名称变迁

1952年,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业厅电业管理科,开始管理全省电力工业。

1958年7月,成立安徽省水利电力厅,下设电业局。

1962年6月,从安徽省水利电力厅划出,成立安徽省电业管理局。

1970年,水利、电力合并,成立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水利电业局。

1975年8月,水、电分开,成立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电力局,同年12月改称安徽省电力局。

1979年10月,更名为安徽省电力工业局。

1983年1月,与水电部第二火电工程局合并组成新的安徽省电力工业局。

1989年3月,经能源部批准成立安徽省电力公司,同时保留安徽省电力工业局。

2001年2月,经国家经贸委批复,撤销安徽省电力工业局。

2012年10月,安徽省电力公司改称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

2017年9月,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改为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成长故事

农网改造从这里开始

1998年以前,全国范围内的县级供电公司存在着一种“趸售县”的经营形态。在这种经营形态下,县级供电公司自负盈亏,向大电网买电,再转卖。当时农村地区有很多地方自管、自营的设备和线路,经过一层一层的中间商赚取差价,也因为当时农村输电线路损耗特别大,农村电价通常比城里贵不少。此外,因为缺乏统一规划、科学建设,农村电网容量小、质量差、可靠性低,还很不安全。

电网不改造,线损就降不下来,电压质量也上不去。

1997年,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供电局提出“企业拿一点,农民筹一点,银行贷一点”的“三个一点”口号,在全县拉开农网改造的序幕,探索和推行农村电网改造、农电体制改革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简称“两改一同价”),为新农村电气化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

灵璧县第一批改造的井王村架设了一台80千伏安的变压器,挨家挨户地接了电表,更换了老旧线路。1997年6月2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井王村调研,当得知当地生活用电到户电价每千瓦时0.73元时,表示满意。

此后,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灵璧县农网改造的做法向全国推广,全国 “两改一同价”的序幕随即拉开。农村电费降低一半以上,用电质量也大大提高。

华东第一个220千伏长江大跨

爆破!

1960年9月,华东第一个220千伏跨江输电工程在安徽天门山投运。

2019年8月29日上午10点,伴随一声巨响,“皖江第一跨”南塔顺着长江轰然倒下。

历经一甲子风霜的它在完成历史使命后,以爆破拆除的方式宣告了安徽220千伏环网为主网架时代的告别。新的500千伏环网早在几年前形成,为安徽和周边省份提供更加充足的能源供应。

在大跨爆破不远处的江畔,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距离最远、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工程——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将承接来自3000千米外的新疆清洁能源,送抵华东。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融合的奇妙反应将由这一工程的落点古泉站向世界展示。

原标题:这,就是国家电网的枢纽省级电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特高压查看更多>泛在电力物联网查看更多>安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