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增量配电政策正文

河南三门峡:2020年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继续开展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建设

2020-05-27 09:11来源:北极星售电网关键词:增量配电电力体制改革电力直接交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坚持不懈促改革、扩开放。坚持将改革开放作为动能转换的主引擎,持续强化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努力推动更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数字大脑初步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90天以内,不动产登记基本实现1日办结,政务服务“网上办”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梯队。国企改革三年攻坚任务如期完成,52家“僵尸企业”债务化解、资产处置、职工安置工作实现“三到位”,工作成效保持全省前列。农村土地确权改革大头落地,“三变”改革加快推进,全市1296个行政村清产核资、股东核定、股权配置等工作全面完成。新增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59家,灵宝农商行挂牌开业,全市农商行改制工作圆满收官。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全年签约各类招商项目117个,总投资762亿元,在峡央企和国内外500强企业达到43家,跨境电商备案企业突破220家,进出口总值达157.7亿元,居全省第3位,增长41.5%,居全省第2位。区域合作不断深入,成功举办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第三届省级协调领导小组会议暨四市联席会议,在产业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六大领域达成20项合作协议。

(五)持之以恒打基础、强支撑。坚持着眼当前、立足长远,统筹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对内加强城市功能建设。《百年崤函——三门峡2057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完成,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扎实推进,中心城区新增供热面积153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86%,湖滨广场、火车站广场提升改造及五原路等7条道路建设工程全面完成,甘棠路大桥顺利通车,城市生态水系工程开工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和综合承载力持续提升。对外加强互联互通。围绕构建“六纵六横”大交通网络,加快推动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芮宝高速建成通车,陇海铁路取直、209国道城区段改线工程开工建设,三洋铁路具备开工条件,崤函大道启动征迁,高速公路“双千工程”项目开工率、工程进度均居全省第1位,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

(六)倾心尽力惠民生、保稳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扩大投入,办好民生实事,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扎实推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6亿元,扶持创业3974人,带动就业1095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27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7%。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城乡低保年发放标准分别提高600元、410元,退休人员养老金再提高5%,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保、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全面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健康养老“十百千”示范项目等扎实推进,新改建棚户区5697套,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中小学班主任津贴、地方教龄津贴三项补贴全面落实,农村教师保障性住房和周转宿舍建设启动实施。加快“健康三门峡”建设,市中心医院、黄河医院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区域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暨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活动全面启动,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度达90%,成功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家。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扎实开展“防风险、除隐患、保平安、迎大庆”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消除安全隐患,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市公众安全感指数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访稳定等工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全力以赴控疫情、保平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市上下按照中央、省统一部署,迅速进入战时状态,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第一时间建立协调有力的指挥体系,立即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最快速度完善指挥中枢和处置机构,形成了关键少数为主体、层层负责的防控责任体系和市县乡村一体、部门协调联动的联防联控机制,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第一时间启动研发智慧管控平台,依托打造了3年的“新型智慧城市”平台,迅速启动管控平台研发,形成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支撑下的“7平台+1门户+1绿码”大数据疫情防控和健康出行体系,创新构建了疫情防控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处置模式,助力疫情防控实现了“早、快、清”,助力复工复产复学掌控了主动权,在这次疫情防控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一时间补齐基层基础短板,针对城市“三无”小区、城乡接合部等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动员1.59万名党员干部、志愿者进村(社区)值守,在全市“三无”小区建立403个党支部、470个居民自治组织,实现所有小区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全覆盖、值守卡点全覆盖,织密了基层防控网,构建了基层防控的坚强堡垒,打响了众志成城的人民战争,在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做到了快速、准确、有效,各项工作成效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狠抓政府自身建设,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扎实推进“基层减负年”,持之以恒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减少文件、会议20%以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认真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68件、政协委员提案214件。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驻峡解放军、武警部队、预备役人员、民兵为地方发展作出新贡献,双拥工作持续深化。统计、外侨、民族宗教、对台、史志、气象、防震减灾、无线电、黄河河务、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慈善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埋头苦干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尽职尽责、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向驻峡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广大客商以及关心支持三门峡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安不忘危,兴不忘忧。我们也清醒看到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受国内外形势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依然突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盈利空间明显收窄,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减弱。二是转型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跳出来”开拓创新的思维和锐意进取的勇气,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生动能替代不足,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质量偏低,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城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改善等软硬件指标还存在短板,政府服务意识、办事效率、企业便利化水平仍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四是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2020年工作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积极践行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聚焦高质量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科教兴市、文化名市、民生福市、依法治市,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疫情常态化防控、三大攻坚战、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奋力做好“六稳”工作,全面完成“六保”任务,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确保三门峡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中贡献强劲三门峡力量。

根据年初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人代会精神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目标是:继续坚持“三个同步”“三个高于”的总体目标,生产总值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3.5%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5%,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定目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完成既定目标难度增大,我们要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尽最大努力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随着时间和实践推移,下一步如果上级对发展目标作出必要调整,我们也将依法依规适时调整,确保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凝心聚力稳增长,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挑战,做好较长时间斗争的思想准备,坚定不移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基本任务,确保经济行稳致远。

抢抓机遇扩投资。始终把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的第一抓手,进一步扩大投资总量、提升投资质量、优化投资结构,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扩投资。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突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谋划、综合治理、系统提升,高标准编制发展规划,高质量谋划一批生态环保、黄河安澜、文化传承、水资源利用、城乡融合、旅游休闲等重大项目,最大限度释放国家战略的杠杆效应。重点抓好初步谋划的总投资6500亿元的814个项目,着力打造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和“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聚焦“新基建”谋划扩投资。抢抓疫情影响带来的产业重组和国家大力推进“新基建”的政策机遇,加大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基础设施谋划建设力度,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年内实现重点乡镇以上5G基站全覆盖、所有乡镇县城完成百兆升千兆任务;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契合我市实际的新基建产业,为加快大数据产业和线上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聚焦重点项目建设扩投资。重点抓好总投资2030亿元的260个省、市重点项目,确保国道310南移项目“十一”前建成通车,宝武铝业铝精深加工项目年内建成投产,稳步推进宝鑫电子年产4万吨锂电铜箔、陇海铁路取直改造、黄河流域(三门峡段)支流治理暨弘农涧河生态调水工程、金卢水库等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700亿元以上。抓好“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库,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盘子,备足发展后劲。

提振信心促消费。持续开展“促消费、惠民生”活动,用好1亿元电子消费券激励政策,进一步激发百姓日常消费活力。逐步扩大消费券覆盖范围,适时研究新增大面值家电、汽车、房地产等专用消费券,让更多群众享受惠民红利。认真落实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税收优惠,加大本地群众购置优惠力度,释放大宗商品消费潜力。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和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来的新需求,大力培育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数字消费、康养消费等新兴消费增长点,围绕推进城市发展“再中心化”,打造提升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推动线上消费乘势成长,促进线下消费加快回补。

畅通渠道稳出口。围绕畅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和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官”职能,积极对接各贸易国家地区驻外使领馆机构,建立进出口业务协调服务机制,及时传递疫情防控信息和国家最新政策措施,健全贸易摩擦和疫情预警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稳定外贸预期。围绕稳存量、扩增量,加强出口产业短板补齐和动能培育,在巩固香菇、苹果、汽车轮毂等传统出口产品的基础上,培育建设新能源汽车、数码电子产品等新兴出口基地。加强通关平台建设,从设立绿色通道、提高查验效能、提供便利服务、降低通关成本等多方面发力,进一步改进服务、完善功能,促进“业务回流”,变“沿海通关”为“家门口通关”,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

(二)坚定不移促转型,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坚持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新兴未来产业,持续增强发展动能。

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强工业经济。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三大改造”为载体,推动工业延链强链补链,重点抓好总投资150亿元的180个改造提升项目,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达到40%以上,加快培育壮大黄金珠宝加工、新能源汽车、铝精深加工、精细化工、铜精深加工五大高端制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打造黄金珠宝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黄金冶炼产能优势和河南省黄金贵金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平台优势,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持续扩大黄金珠宝首饰、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等民用产品规模,打造“立足金三角、面向中西部、辐射亚欧大陆”的黄金珠宝加工交易中心。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持续推动速达在国内外开拓市场、叫响品牌,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确保2020年产量达到5万辆,着力打造以纯电动汽车为主导的研发生产基地、配套加工基地。打造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新材料为引领,积极引进汽车轻量化、航空铝材、汽车轮毂等高端铝加工项目,加快推进宝武铝业铝合金铸造、骏通公司铝合金专用车等项目,努力打造中高端铝产品生产基地。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依托义马、陕州两大专业化工园区优势,加快引进一批医药中间体、化工新材料、高端煤化工等前沿化工项目,加快推进开祥化工年产10万吨PBT二期、中瑞年产5万吨己二腈等项目,努力建设全省最大的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打造铜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持续培育壮大电解铜箔、压延铜箔等产业,建设全国最大的动力电池专用铜箔生产基地,打响“中国铜箔谷”品牌。大力发展电力电子、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铜精深加工产品,把铜产业培育成为工业经济新增长极。

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壮大第三产业。着力打造三大名市。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区位交通优势以及低成本经济优势,加快建设摄影名市、体育名市、会展名市,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极。打造摄影名市。在办好中国摄影文化艺术节的同时,加快推进集“产学研游展”为一体的中国摄影文化城,奋力推动中国摄影艺术馆、中国摄影图片交易中心、器材展销中心等项目尽快落地,打造中国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的精神圣地、摄影艺术文化高地、摄影文化产业重地。打造体育名市。依托我市良好自然生态条件,持续办好横渡母亲河、沿黄国际自行车邀请赛等品牌活动,做大做强天鹅女子马拉松赛,打造知名品牌赛事;加强与国家、省级各类体育协会合作,积极承办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体育赛事,实现季季有活动、月月有赛事,集聚城市人气,繁荣赛事经济,促进体育消费,着力打造体育名市名片。打造会展名市。以各类协会为重点突破口,吸引外地企业、培训机构、商协会在我市举办年会、研学旅游、研讨培训等会议活动,打造“天鹅城”特色会议会展基地。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依托三门峡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智慧旅游,加快构建以“白天鹅”为主体形象,以黄河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生态康养游等系列旅游产品为支撑的文旅融合发展体系,加快推进天鹅湖旅游度假区、庙底沟文化产业园、灵宝老子文化传承振兴工程、仰韶村国家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示范带、示范企业和重点产品,打造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现代物流基地。以贯通浩吉和陇海铁路连接线为重点,加快连接线工程建设,真正实现浩吉铁路和陇海铁路在我市的互联互通,加快形成浩吉、陇海、三洋三大干线铁路交会的综合交通枢纽。围绕打造全国性大宗商品物流基地,重点谋划推动三阳物流园区、三门峡铁路综合物流园等一批项目,推动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运、仓储服务、跨境物流、城市配送等物流服务资源集聚,促进铁路物流枢纽与我市的相关产业协同联动、深度融合,通过集聚发展,壮大枢纽经济。

大力实施“双十双百”计划,提升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市级优选10家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企业,10家培养潜力最大的高新技术和高成长性企业,带动县(市、区)优选100家对经济增长贡献大的企业,100家培养潜力大的企业,市、县两级集成各项政策全力支持其壮大发展、提升发展,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同时,市政府将重点对年度税收贡献大、营业收入上一个台阶的十强企业和成长为“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十高企业给予奖励,力争通过3到5年努力,推动全市营收超百亿元企业达到3家以上。

(三)积极稳妥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纵深推进三大攻坚战,坚决守牢经济社会发展底线。疫情防控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三大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必须在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坚决啃下三大攻坚战的“硬骨头”。

狠抓疫情防控不松劲。面对目前国内疫情反弹风险加大,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输入压力持续加大的不利局面,我们将慎终如始,坚定信心,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疫情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进一步坚持完善重点人员排查监测、疫情防控协调联动、发热门诊和急诊预检分诊、医疗救治和防疫物资保障、责任链追究、智能化疫情管控等十项制度,形成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切实扎牢疫情防控网,堵住所有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漏洞,持续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紧紧围绕稳产业、稳就业、稳收入和防风险“三稳一防”工作主线,咬定目标,振奋精神,一鼓作气,坚决完成剩余5个贫困村退出、5528户10231人脱贫任务,9月底前全面达到退出标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总攻战,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巩固脱贫成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不摘”的要求,继续保持攻坚态势、压实攻坚责任,围绕识别、帮扶、退出“三精准”,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切实解决好剩余人口脱贫兜底问题、已脱贫人口的成效巩固问题,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和帮扶,确保脱贫不返贫。提高脱贫质量。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推动金融扶贫由“特惠”向“普惠”转化,发挥好产业扶贫资金撬动作用,利用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扶贫基地等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直接受益水平。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努力实现应培尽培,扎实做好低保“提级扩面”和公益岗位设置工作,持续提高贫困群众转移性收入,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生活持续改善。持续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开展“双激发双提高”活动,持续增强脱贫主体和扶贫主体“双主体”意识,为提高脱贫攻坚持久成色提供活力源泉。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努力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新的竞争力。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调整,铁心铁面铁腕治理“三散”,严格落实“六控”措施,继续打好煤炭消费减量、柴油货车治理、秋冬污染防治等专项战役,推动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力争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1.2%,大气环境改善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全面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四水同治”,深化“河长制”责任落实,“一河一策”精准治污,加强水源地保护,多管齐下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全市地表水质量Ⅲ类以上水体比例达到70%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努力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扎实打好净土保卫战。扎实做好土壤污染风险防治、工业固废安全利用、土壤污染治理等工作,确保全市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高标准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完成植树造林34.7万亩,森林抚育59万亩,加快省级森林城市、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建设,全力打造国土绿化、美化先进市和样板市。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增量配电查看更多>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电力直接交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