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农电报道正文

巡线“飞天”记 济源供电输电运维人员用无人机进行巡检

2020-11-16 08:52来源: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济源供电公司作者:张娇莉关键词:济源供电公司输电运维供电线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1月15日,在济源220千伏黄荆线56号铁塔旁,济源供电公司输电运维人员宋顺利正在用无人机对供电线路进行巡视。

他盯着显示屏,双手利索地操纵着遥控器,输电线路的情况赫然出现在显示屏上。他时不时调整无人机的角度,然后调试无人机上的相机焦距,放大或缩小进行拍照。搭档周鑫波则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通过无人机“看”到的每一根导线的情况。

即将退休的班长李伟仍然不住感慨:“没想到巡线‘上天’了。”

19世纪70年代 “徒步+干粮”的考验

不同于如今年轻人的认知,在李伟的巡线印象中,巡线可是一件“苦活”。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入职的李伟负责巡视线路,那时候的巡线是最辛苦的一个工种,一度被调侃“远看要饭的,近看收破烂的,仔细一看巡线的。”

济源山多,输电线路铁塔多建在山大沟深的地方,当时道路多是泥土路,山中大多无路,交通工具也不发达,巡线员只能徒步巡线。

一包干粮一壶水、一个望远镜一个本就是巡线的标配了。每天天不亮出发,部门仅有的一辆大卡车把巡线员送到距离杆塔最近的山脚下,然后再把车开到山那头的巡线终点接,整个山头的都需要巡线员沿线,用脚一步一步走过。“尤其是当时110千伏后济线在离济源市四五十公里外的沁阳市,巡线员每月月初赶到当地,白天带着干粮上山,夜晚借宿老乡家,直到半个月后才返回。”李伟回想起1989年干线路工作的情况时说。

说起巡线的艰苦,李伟至今记忆犹新:山里人烟稀少,一整天找不到一户人家,干粮吃完了,就摘野果子吃,李伟和同事们遇到过蟒蛇、晚上穿过坟地、也踩到过捕兽夹。一条供电的线路伴随着各种路况,一天下来,巡过的长度十分有限,巡线师傅们的体力往往消耗殆尽,一天能完成的也不过是尺寸之功,巡线的任务便意味着巨大的人力成本。

千玺年前后 巡线皮卡让巡线不再艰辛

徒步巡线过于劳累也过于辛苦,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力人的工具也得到了升级,千禧之年后,慢慢地皮卡车逐渐取代了两条腿的地位,同时受益于村村通路便利条件,巡线人员不再受力于人的体力,两三个巡线人员就能开启巡线之路,马路上乃至乡间小路的效率都大大提升。

不同于平原地区,遇到山区线路,这时候的车就找不到了用武之地。山区里的供电线路,总是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有时直线距离上仅仅数百米的铁塔,却是各自霸占着各自的山头,想要每基铁塔部件细节都巡视清楚,巡线员只能重新迈开双腿,望山跑死马,巡线依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儿。

2015年夏季,一条110千伏线路发生跳闸,经过连夜巡查,最终故障点锁定山头一基铁塔,铁塔上方发生了什么谁也说不清楚,输电检修员党清政主动登塔查看,一看吓一跳,一条胳膊粗的蟒蛇耷拉在铁塔绝缘子上,还好党清政胆子大,将蟒蛇“请”了下去,要换个胆小的上去,腿都吓软了。

如今 巡线能“上天”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网运维技术也日益先进。地上的道路艰难险阻,那就“上天”,无人机成为线路员工的利器。

与过去翻山越岭、人工攀爬铁塔的检查方式不同,无人机可以轻松达到铁塔上方,利用高清相机实行全方位、多角度实时观测和高清拍摄,还可对杆塔缺陷进行360度无死角检测,发现人工巡线难以发现的缺陷。

“以前,人工巡线一天工作8小时,其中有6个小时都是在大山上行走,一组(两人)一天约巡视10基杆塔,”新生代巡线人员张鹏说道,现在采用无人机巡视后,一组一天可巡视20多基,不用再翻山越岭,几分钟就能轻松“飞”到下一基铁塔,轻轻松松就把线路运行情况、通道环境巡检一遍。去年张鹏就利用无人机远程发现220千伏线路杆塔一处绝缘子部件老化,检修人员立即进行更换,避免了一起电力“大动脉”跳闸事故。

“线一代”们苦于“步巡”,“线二代”们则用“步巡+车巡”,新一代则引用“黑科技”无人机,进行“步巡+车巡+飞巡”的“花样”巡山,供电人的运维方式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智能化,输电线路巡检的效率和质量也大大提高。下一步,济源公司还将进一步推进高科技巡检,让巡检事半功倍,让隐患无处可藏。无论方式和工具如何变化,保障线路可靠运行,保障全市客户可靠供电一直都是供电运维人员不变的初心和坚守。


作者: 张娇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济源供电公司查看更多>输电运维查看更多>供电线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