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交易碳配额市场正文

“破茧待出”的交通碳交易市场

2021-09-13 13:58来源:赛文交通网作者:拾元关键词:碳市场碳交易碳普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从全国碳市场发展进程看,交通行业深度参与碳交易势在必行。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引发交通市场高度关注。

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是从2011年开始,用了十年时间,走完了从地方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和探索全国碳市场的框架,以及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模拟、完善和落地。

全国统一碳市场将带来千亿级市场规模,过去十年,作为碳排放大户的交通运输行业也在积极试点碳交易市场。

北京已将重点交通企业固定源纳入碳交易平台,覆盖公交、轨道、郊区客运、路政四个子行业,并逐步将轨道交通、公交、出租、客运等移动源纳入碳交易体系;

上海已将航空、港口、机场、铁路等交通行业纳入碳交易试点方案;

深圳已将公共汽车、出租车和地铁等公共移动碳排放源纳入试点管理范围,开展公共交通碳排放核查工作。

试点城市在核算方法、政策法规、配额分配原则、抵消机制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为交通运输行业提供了借鉴参考。

从试点情况看,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面临排放边界不固定、排放源多而杂、难以统计等问题,交通运输碳交易缺乏充分考虑和体现交通运输行业特点的顶层设计方案。

公交行业第一位“卖碳翁”

公共交通是中国交通领域第一个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碳减排量,并获得收益的行业。

据了解,重庆巴士快速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重庆BRT公司)是国内公交行业第一位“卖碳翁”。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智库专家,曾任重庆BRT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的王小磊:“从2007年到2011年10月重庆BRT公司的第一笔碳交易金额是460多万元,当时该项目涉及企业、合作方、政府、买主、认证机构、联合国,推进过程中项目进行了层层批准。”

王小磊表示,当时是通过美国能源基金会驻北京的交通项目主管人员,得知可以通过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获得卖“碳”的额外收入后,开始与相关的服务公司联系,并与从事碳交易的瑞士格鲁特咨询公司签订意向性协议。

2008年,重庆BRT公司与格鲁特公司正式签署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合作协议,2009年初,重庆BRT的CDM项目设计文件在联合国网站公示。几个月后,重庆BRT的CDM项目通过中国国家发改委审查和批准。

2009年10月,瑞士政府批准格鲁特公司按照《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的规定,开展中国重庆BRT1-4号线CDM项目测算和申报工作。

除重庆BRT公司外,郑州BRT、兰州BRT、贵阳MRT等CDM项目都纷纷立项碳交易。

负责郑州BRT碳交易项目具体工作的李成玉(时任郑州公交总公司总工程师)在接受赛文交通网采访时回忆道,郑州BRT碳交易项目和重庆项目性质类似。郑州公交是在2009年与瑞士格鲁特咨询公司签署协议,委托该公司进行买卖。2013年,第一笔核证减排量11.6万吨,获联合国机构认可,每吨单价8欧元,扣除各类费用后,郑州快速公交最终的交易金额是557.28万元。

2013年后,因欧盟规定将严格限制减排量大的CDM进入EU-ETS(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并且不再接受中国、印度等国家的CER(经核证的减排量),导致国内公交行业CDM机制暂停。

在CDM市场渐入低谷后,郑州公交BRT项目的减排量转入国内,申报成为中国自愿减排项目。

截止目前,中国只有重庆和郑州两个城市BRT的碳交易项目已在联合国成功注册,成为联合国公开承认的在公共交通领域履约CDM的国家。

交通领域首个CCER项目

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一类为政策制定者初始分配给企业的减排量(即配额);另外一类就是CCER,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

北京液化天然气(LNG)公共交通项目是国内首个交通领域CCER项目。

2016年,北京公交集团按照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管理办法,开发了“北京液化天然气(LNG)公共交通项目”,3155辆LNG公交车替换传统柴油车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2.5万吨,经审定成为核证减排量,这12.5万吨减排量,在北京市试点碳交易市场上已成功卖出。

据了解,此项目于2014年9月23日在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公示;2015年3月通过了北京市发改委的评审并向国家发改委提交备案申请;2015年7月17日在国家发改委第九次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备案审核会上成功备案 。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很多国家都将LNG列为首选燃料。与燃油车相比,LNG公交车的优势表现为能大幅度降低尾气排放量,污染物接近“零排放”。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北京公交集团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降低,2019年与2016年相比,柴油消费总量下降了近50%,碳排放总量降低了14%,排放强度下降了6%。2020年度实现了5万余吨碳配额盈余,市场价值超过200万元,公交车电动化减碳成效初现。

正如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主任刘莹所言,“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城市交通碳中和最核心、最有潜力的途径,机动车电动化推广对交通碳减排贡献巨大。”

刘莹对赛文交通网表示,双碳目标本质就是“能源革命”。行业需要构建一套基于新能源的交通运输体系,其中,车辆能源转型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会起到重要作用。

她还强调,“十四五”时期是颠覆性模式的构筑期,相关机制、措施一定要尽快出台,把大家的出行行为转变过来,“这需要调动所有的社会力量,实现模式上的根本转型,不仅是交通行业一家。”

共享单车行业的首笔“碳交易”

作为在碳市场中全新的碳交易手段,碳普惠制也已经应用到交通领域。

2018年3月,摩拜单车(现已更名为“美团单车”)与国泰君安、北京小绿碳链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三方协议,就碳普惠减排量交易及碳积分兑换与使用达成协议,这是共享单车行业的首笔碳交易,交易金额超百万元。

无独有偶,2021年9月,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碳中和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论坛上,高德地图与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就“MaaS出行·绿动全城”碳普惠活动产生的1.5万吨碳减排量达成交易,交易金额为75 万元。

本次碳交易中,高德地图将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行动开展过程中积累的碳减排量向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售出,获得的收益将通过公共交通优惠券、购物代金券等形式全额返还至践行绿色出行的市民,在实现绿色出行碳激励机制闭环的同时,推动用户出行行为向碳减排传导的机制创新。

据了解,碳交易中的减排量全部由“MaaS出行 绿动全城”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行动产生。该活动依托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北京MaaS平台)开展。北京MaaS平台是北京市交通委与高德地图合作,依托高德地图App为市民提供整合公交、地铁、骑行、步行、网约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出行服务。

为进一步推动北京MaaS平台对精细化碳减排的助力,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共同建立绿色出行碳普惠交易机制,并推出“MaaS出行 绿动全城”行动。

MaaS平台依据《北京市低碳出行碳减排方法学(试行)》的要求,计算并汇集市民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出行产生的碳减排量,并通过碳交易将所得以多种形式返还至践行绿色出行的个人。由此实现出行行为向绿色出行的实质性转移,助力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

自2020年9月起,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市民通过高德地图使用骑行导航、步行导航或用公交、地铁方式出行,均可获得相应的碳能量,碳能量将根据个人出行方式和出行里程,参考《北京市低碳出行碳减排方法学(试行)》要求综合计算确定。

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核验,从2020年9月8日到2021年4月30日,用户在高德地图上参与碳普惠激励行动累计减少碳排放2.45万吨。

写在最后

中国碳市场的建设路径是从试点市场向全国统一市场过渡。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为今年全年,根据全国碳市场总体设计,启动初期将以电力行业(纯发电和热电联产)为突破口,最终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高能耗行业有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民航等8大行业,其20个主要子行业中,近7500家企业都将纳入,碳市场控制的碳排放总量约为67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72%。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占比仍然较高。据交通领域“十四五”期间油控方案,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约占全国终端碳排放总量的15%,其中道路交通占比约82%,城市交通碳排放占道路交通的比例约45%,呈现出规模大、占比高、增速快、发展强劲等特点。

据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的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前期全国碳市场先试点高能耗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的交通运输行业后期也将会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交通运输领域参与碳交易试点将从以固定排放源为主,逐步扩大到移动源,交通运输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试点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不同场景下,碳排放核算方法的确定是目前碳交易工作开展的重点和难点。

记者就核定办法对江苏省某城市中运量轨道交通建设单位调研,管理工作人员表示,这是目前碳交易工作开展难点,国内也没有成熟的轨道交通碳减排核定方法,他们计划委托上海的有关研究机构,通过课题的方式立项研究。

想吃第一块螃蟹,就要做很多铺垫性的,填补空白性的工作。

2021年9月高德地图碳减排交易过程中,排放量的核算采用了《北京市低碳出行碳减排方法学》(试行版),该办法由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联合研究起草,并在2020年4月发布。

结合国家双碳目标相关任务要求,交通运输领域移动源参与碳交易的主体范围、时间节点、准入退出门槛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考虑公益属性,应开展交通运输碳交易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设计适用于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碳配额分配方法。

从全国碳市场发展进程看,交通行业深度参与碳交易势在必行。

原标题:“破茧待出”的交通碳交易市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市场查看更多>碳交易查看更多>碳普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