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构建安全可靠的城市供水体系。中心城区完善“一环、两脉、九厂、多点”联动的供水设施布局,与城市副中心形成管网互连互通的供水设施布局。建成石景山、亦庄等南水北调水厂,进一步拓展南水北调来水供水范围,强化中心城区西部、南部供水保障。到2025年,中心城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供水安全保障系数超过1.3。
3.建设蓝绿交织的绿色生态体系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一屏、两轴、两带、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加强各类型、各区域生态空间联系,推动形成以森林为主体、河流为脉络、农田湖泊为点缀、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
持续完善森林生态系统。提升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持续增加平原森林绿量。继续加强浅山区造林绿化,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实施封山育林60万亩、山区造林15万亩,森林健康经营、林木抚育350万亩,保护天然次生林436万亩,发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休闲游憩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新增造林16万亩,千亩片林累计达到300处以上、万亩片林累计达到40处以上。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全市森林蓄积量增加至3450万立方米。
系统开展湿地保护修复。推进蓝绿空间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既有河湖水系,进一步完善湿地生态系统。打造中心城区“一核”湿地群,构建全市“三横四纵”湿地带,在充分保护利用河湖湿地的基础上,保护恢复市级湿地公园5处、国家湿地公园2处及温榆河、南苑、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高品质森林湿地公园,打造50处小微湿地示范区。到2025年,全市湿地保护率提高到70%以上。
推进生态廊道互联互通。加强山区、平原、城区生态空间的联系,增强全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功能。打通九条连接中心城区、新城的楔形绿色生态空间,完善城市通风廊道。以道路干线、河流为依托建立生态廊道体系,打通动物迁徙空间。以永定河、北运河等河道和京雄城际、京沈客专、市郊铁路等干线为主体,新建、改造绿色廊道300公里,提升主要公路、河道两侧绿化景观600公里。
4.构建坚韧低碳智慧的能源体系
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统筹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补齐能源储备能力短板,构建多元多向、多能互补、城乡协调的优质能源体系。
打造坚强可靠的城市电网。统筹本地及周边区域电源设施布局,持续完善外受电通道,优化城市电网结构,加强本地电源应急储备和调峰电源建设,建成高可靠智能化城市配电网。推动胜利(锡盟)-张北特高压通道建设,形成环北京特高压环网,加快北京东-通州北、北京西-新航城500千伏等下送通道建设,进一步提升北京电网外受电能力。规划建设亦庄、CBD等5座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220千伏变电站29座,加快补齐城市重点负荷区域和老旧小区等薄弱地区配电网结构短板。到2025年,外送电通道输电能力增加到4300万千瓦左右,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6%。
完善多源多向的气源供应系统。持续拓展气源通道,联结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输气通道,到2025年,形成“三种气源、八大通道、10兆帕大环”的多源多向气源供应体系。大幅提升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投运唐山LNG应急调峰工程,建成投运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接收站及外输管线工程。完善市内管网输配系统,实现六环路高压A管网成环。到2025年,日输气能力达到3亿立方米,满足全市天然气全年总量和高峰用气需求,应急储备能力达到14亿立方米左右。
构建清洁低碳的城乡供热体系。以供热系统低碳转型为导向,不断完善城镇地区源网设施布局,持续提高农村地区清洁化供热水平,构建安全清洁、多能互补、绿色低碳城乡供热体系。增强城镇地区热源保障能力,加快热电联产调峰热源项目建设,建成鲁谷北重、左家庄二期等调峰热源项目。进一步增强中心热网韧性,推进实施朝阳路、广渠路东延等热力联通管线工程。加快东坝金盏、首钢等地区热力管网建设,完善中心热网西部、南部等薄弱地区配套热网,打通管网断头断点。提升农村地区清洁供热水平。到2025年,全市新增余热供热面积80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占比达到10%以上。
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切实转变城市能源发展方式,落实可再生能源优先理念,大力推动能源新技术应用与城乡规划建设融合发展,鼓励地源热泵、再生水源热泵等供热制冷技术与常规能源供热系统耦合利用,发挥重点区域绿色低碳示范引领作用,在具备条件的特色村镇试点建设一批“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供能+智慧能源平台”的绿色能源示范村。到2025年,新增能源消费优先由可再生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4%以上。
5.建设安全韧性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提高基础设施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打造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运行保障体系。
提高城市生命线保障能力。在新建地区研究推行分布式、模块化、小型化、并联式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新模式,增强干线系统供应安全;强化系统连通性、网络化和区域自循环,实现互为备份、互为冗余,提升系统韧性。在做好长期规划的前提下,适度超前推进水、电等城市生命线规模适度的余量建设,科技赋能提高保障效率。建立“藏水于库、藏水于地”的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维持密云水库蓄水量25亿立方米以上,建设西郊、密怀顺等地下蓄水区,到2025年,战略安全储备水源初具规模。统筹输入能源和自产能源,完善应急电源、热源调度和热、电、气联调联供机制,坚持稳妥有序,鼓励示范探索,初步建立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协同支撑、统筹联动的新型储能保障体系,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高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且相互关联的关键节点和区域的恢复能力和恢复速度。
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坚持分区防守,注重洪涝兼治,巩固提升中心城区“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防洪排水格局,基本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堰”分洪体系。进一步完善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等骨干河道防洪体系。按照上蓄、中疏、下排的原则,做好重点流域及重要区域的蓄滞洪区建设、河道疏浚和防洪治理。持续推进中小河道达标治理,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构建“源头消减、管网输送、蓄洪消峰、超标应急”的内涝防治体系。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完善雨水管网系统,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地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和雨水管道提标,实施核心区等重点区域低洼院落排水系统改造。优先解决已形成的下凹式立交桥、铁路桥等积水点,实现主城区积水点动态清零。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防涝能力,系统梳理城市轨道交通、市政道路隧道涵洞、枢纽场站等易涝区域,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积极应对地下水水位回升,优化调整城市轨道交通等地下设施建设标准规范,加强运营安全管理。
(三)强化重点区域基础设施保障
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于核心区、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及重点区域的空间布局优化引领和保障支撑作用,大力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
1.显著提升核心区政务环境品质
严格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坚持优化改善政务环境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有机统一,以更优越的空间、更优良的环境和更优质的服务,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运行。
创造高效便捷的交通出行环境。精准协调政务交通与市民日常出行,着力改善政务交通环境。开展中央政务功能集中地区交通综合治理,加强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二环路、前三门大街等线路智慧交通管控,保障中央政务活动场所与车站、机场、联络通道的高效进出联系。结合城市更新,“一站一策”加快推动崇文门站、宣武门站等轨道交通站点外城市空间优化提升。保护提升老城道路,推动绿色便利出行,大力推进微循环建设,扩大步行空间,强化老城棋盘式道路网格局。加强停车需求管控,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党政机关办公和生活区停车资源,制定停车差异化分区政策。
建设宁静宜居的花园式核心区。优化长安街、中轴线沿线绿地景观,塑造展现国家礼仪、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景观形象。传承古都风韵,保护完善老城六海八水的空间格局,结合二环内历史水系恢复和滨水环境建设实施滨水绿化,建设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50处。完善“凸”字形城廓遗址公园环,形成连续且具有一定宽度的环二环景观带,打造平安大街、西单北大街一线、东单北大街一线、两广路沿线绿荫空间,建设林荫大道50处。提高公共绿色空间规模与品质,积极倡导各类院落开展内部环境整治和“开墙透绿”,种好“院中一棵树”,与市民共享更多绿色空间。
大力推进老旧设施消隐改造更新。按照“保安全、提品质、稳投资”原则,全面推动核心区基础设施全方位升级改造。加强管线消隐改造,落实核心区管线消隐工作计划,结合市政道路建设、道路大修、老旧小区改造,完成60条道路管线消隐改造,基本完成40年以上管龄存在安全隐患的管网、全部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改造。完成低洼院落排水系统改造,通过调整地面坡度、高程和汇水流向,增设集水井和抽排设施,解决院落积水问题,加强小微积水隐患点治理。加快推进二环路、平安大街、东单大街、西单大街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电缆隧道、热力和燃气管线隐患集中治理。以保障民生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老城能源利用方式,鼓励分布式微能源网和分布式太阳能利用,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热比例,实施供热市政大网连通工程,替代现存72座燃油锅炉房,提高核心区供热能效水平。
2.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建设完善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体系,构筑高品质功能承载地,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建设便捷畅达的综合交通体系。逐步构建北京城市副中心轨道交通骨干网络,实现京唐城际通车运行,整体提升市郊铁路通密线,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平谷线、6号线南延、M101线等线路建设。加强与中心城区、各新城之间的道路交通联系,建成京哈高速拓宽改造、九德路、春明路等工程。有效织补城市副中心空间,完成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工程。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内部路网,建成运河东大街东延、万盛南街等工程。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门户作用,建成城市副中心站、东夏园、通马路、环球影城北等一批综合交通枢纽,推动“站城融合”发展。沿河、沿绿、沿路建设连续贯通的慢行网络,实现路网密、节点通、环境佳的慢行交通系统。
建设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生态城市。形成“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依托大运河打造蓝绿交织、凸显公共空间魅力的生态文明带,依托六环路建设六环高线公园等5处公园,打造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建成张家湾公园等13处公园,闭合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到2025年,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持续完善副中心“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城市水系格局,加强北运河、潮白河等滨水生态带建设,实施玉带河、萧太后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基本建成“通州堰”分洪体系,实施温潮减河工程,完成宋庄蓄滞洪区(二期)、温榆河、北运河综合治理,全力推进北运河重点河段水质主要指标达到Ⅳ类标准。
全面提升资源能源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副中心供水保障,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调水干线工程,建成南水北调通州水厂工程二期,新建、改造老城区供水管网,通过清单式管理推进自备井置换,供水安全系数保持在1.3以上。持续优化区域电网结构,增强电网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副中心电力运行保障中心和运河核心区区域能源中心黑启动项目实施。完善“四站、五线、三联通”的区域天然气供应格局,推动实现城区及张家湾、台湖、宋庄3个特色小镇燃气管网全覆盖。优化供热网络布局,创新绿色能源应用示范,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多能耦合能源系统和城市绿心可再生能源综合供热系统。在行政办公区、文化旅游区、运河商务区等重点区域构建综合管廊骨架体系,支撑市政能源安全供给。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数据显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2024年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为0秒/户,区域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100%,刷新了2023年供电可靠率99.99999%的历史纪录。以世界顶尖的供电可靠性,为琴澳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一流的电力营商环境,为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从99.99999%到10
1月5日,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传来消息,2024年全省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4969.55千米、新增配电容量119.83万千伏安,全省配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54%、同比提升了0.0282个百分点。据统计,2024年,国网湖北电力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4969.55千米、新增台区布点4940个,有效解决偏远农村地区配电台区存
2019年,浙江首个省级新区——杭州钱塘新区诞生了。见江搭桥,向东发展,6年攻坚克难。如今,钱塘区已经形成1个千亿级和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覆盖“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半导体、智能汽车与智能装备、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钱塘区已成为杭州产研发展新门面。这些高精尖产业稳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电
5月29日,浙江杭州供电公司在供电服务指挥系统上线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模块,可计算低压供电可靠率,提高供电可靠性。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模块通过明确指标算法和事件集成逻辑,融合低压表计停复电信息及95598报修工单、低压检修计划等数据,基于低压拓扑识别技术,自动集成低压停电事件,实现低压停电客
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22日发布2023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国网西藏电力供电人口约350万人。2023年完成区内售电量118.86亿千瓦时,外送电量25.7亿千瓦时。西藏电网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5%,农村综合电压合格率98.93%。报告公布,2023年西藏全区电源总装机容量达630.83万千瓦,其中
4月22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与广东电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签订绿电交易合同,从今年5月1日起,合作区市政用电全部使用绿电,预计今年全区消费绿电超过1500万千瓦时。不仅仅是绿电,基于合作区的战略定位,南方电网公司正在建设横琴粤澳智慧能源深度合作示范区(以下
近日从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安徽省城市配电网供电可靠率已经达到99.9903%,首次突破“四个9”。国网安徽电力发挥“规建运”一体化优势,推动配电网检修作业方式向“带电”转变,推进配电网故障处置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变,全力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我们出台了配电网高质量跨越式
国网浙江电力2024年新年贺词
近日,福建省内首个城市“钻石”配电网示范项目在筼筜湖畔投运。“钻石型”配电网因网架结构形似钻石切割面而得名,具有故障快速自愈、转供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三大特点。相较传统配电网结构,“钻石型”配电网接线组可以在400毫秒内完成故障隔离重构,将实现区域供电可靠率99.999%以上。该示范项目通过
国家能源局1月6日就《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蓝皮书中提到,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稳步夯实。截至2021年底,我国各类电源总装机规模23.8亿千瓦,西电东送规模达到2.9亿千瓦。全国形成以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东四省、川渝藏)、南方六大区域电网为主体、区域间异步
12月10日,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核心区供电可靠性示范区项目顺利建设完成,内蒙古电网首个智能分布式配电网自愈系统在康巴什核心区上线运行,标志着康巴什核心区配电网正式迈入配电线路“毫秒故障隔离,秒级自愈恢复供电”,供电可靠率实现99.999%,进入国内领先水平。该模式将配电网目前“集中+就地”模式
3月27日,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应用“无人机+双光检测”“无人机+三维建模”等智能巡检技术对1000千伏曹湖线、湖高线等特高压输电线路开展全面巡检。针对曹湖线、湖高线等特高压输电线路湖区段空气湿度常年在75%以上、鸟类活动多、植物生长迅速等实际,国网山东电力运维专业员工在巡检中首次应用双光融合
3月28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5年第十二批采购(特高压项目第一次设备招标采购)推荐的中标候选人公示。本次招标共有13项物资55个标包,包括二次设备、1000kV组合电器、避雷器、互感器、电抗器、组合电器、交流变压器等。除压型钢板、钢结构及构支架外,招标物资情况如下:本次投标,38家企业产生投标
3月1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若干措施》的通知(渝府办发〔2025〕12号)。其中指出,建成投产“疆电入渝”工程,加快推进渝黔直流背靠背、川渝特高压交流加强工程,优化电力结构和电力运行调度,为企业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原文如下: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3月28日,随着福建长泰特~厦门500千伏双回线路工程成功带电运行,该线路正式投产。据悉,福建长泰特~厦门500千伏双回线路工程起自福建省第二座特高压变电站长泰1000千伏变电站,止于500千伏厦门变电站,线路总长48.25公里,新建铁塔99基。该线路工程作为福州~厦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的配套项目,建
在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我国电网建设一直滞后于电源建设,每年用于电网建设的投资仅占电力行业总投资的30%左右。并且,由于对电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我国早期仅考虑了输电线路的建设,而较少涉及到供电可靠性、安全性等问题,导致电网建设历史性欠账严重。自2000年以来,我国在电网投资领
北极星输配电网整理了3月24日~3月28日的一周电网项目动态。山东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3月23日,全国首个双极高、低端直流系统同步启动带电调试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设备验收合格,正式启动直流系统带电调试。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3月24日,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湖北段)贯通。国网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称“宁电入湘”工程)于2023年6月11日开工建设,是我国首个“沙戈荒”风光电基地外送电特高压工程,预计预计2025年6月送电。据了解,“宁电入湘”工程配套电源
截至3月24日0时,±800千伏扎鲁特—青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今年累计输送电量超100亿千瓦时,达到101.0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49.14%。扎青直流是东北地区首条特高压输电工程,起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换流站,止于山东潍坊市青州换流站,途经内蒙古、河北、天津、山东。自2017年12月投运以来,扎青直流累计
3月22日,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利桥镇,随着线路N1294-N1311段最后2根导线顺利展放到位,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甘肃段)全线贯通,为“宁电入湘”工程的顺利投运奠定了坚实基础。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甘肃段)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推进特高压工程机械化施工
麦积区是甘肃天水市的“东大门”,山脉纵横,峰峦绵延。小陇山林场多个区段排布其中,广袤的原始森林包裹着山峦。初春的山里,天气微寒。3月21日6时30分,在麦积区利桥镇三岔村±800千伏宁夏—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甘2标段一基铁塔下的牵引场,现场工作负责人任宝玉向18名施工人员讲解当天现场作业的
3月19日,宁夏750千伏北地变电站新建330千伏乾地Ⅰ线投运,可提升宁夏电网新能源电量消纳能力,优化宁东区域能源结构。近年来,宁夏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之一。位于灵武市的宝乾变电站为依托当地200万千瓦光伏复合电站项目的新建变电站,通过乾地Ⅰ线接
3月31日,黑龙江省首个新型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绥棱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成功投运。工程投运后,打破了绥棱县电网没有220千伏电源点的历史,缩短了66千伏网架供电半径,减轻了周边变电站的供电压力,形成了“双电源+环网”网架结构,显著提升了新能源接入负荷能力。工程自2023年开工建设,总投资1.04亿
3月28日,新疆塔额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工程起于塔城地区塔额750千伏变电站,止于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750千伏变电站,建设主变容量300万千伏安,新建线路280千米,铁塔677基,动态投资219415万元,计划于2026年8月建成投运。据介绍,预测显示2025年负荷高峰时段,塔城中西部、克拉玛
3月24日,由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建设管理的500千伏弥河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作为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以下简称“鲁北基地”)的送出工程,弥河输变电工程的投运拉开了国网山东电力以高电压等级、大容量方式服务新能源项目并网的序幕。弥河输变电工程是2024年山东省重大实施类项目,也是山
北极星输配电网整理了3月24日~3月28日的一周电网项目动态。山东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3月23日,全国首个双极高、低端直流系统同步启动带电调试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设备验收合格,正式启动直流系统带电调试。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3月24日,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湖北段)贯通。国网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称“宁电入湘”工程)于2023年6月11日开工建设,是我国首个“沙戈荒”风光电基地外送电特高压工程,预计预计2025年6月送电。据了解,“宁电入湘”工程配套电源
据了解,2025年辽宁省将建设209项66千伏及以上重大电网工程,计划建设线路长度达到5068.175公里,变电容量2062.8万千伏安。并且,在这209项重大电网工程中,计划新开工的有74项,计划建设线路长度1797.26公里、变电容量387.1万千伏安;续建项目135项,计划建设线路长度3270.915公里、变电容量1675.7万
3月26日,安徽“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500千伏阜四输变电工程投运。这是安徽电网今年首个投运的迎峰度夏电力保供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可满足皖北地区用电负荷增长需求,提高地区供电能力,保障76万千瓦新能源电力并网消纳,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阜四输变电工程新建500千伏变电站一座,包括安装100
为了满足重庆中心城区和江津地区新增负荷需求,缓解圣泉变电站过载问题、提高区域供电可靠性,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了重庆中梁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项目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项目建设地点:大渡口区、九龙坡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新建中梁山500千伏
3月19日,海南电网公司与海口市“十五五”电网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2025年海口地区电网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启动会举行。海南电网公司与海口市高度重视电网规划建设,强化政企合作机制,推动电力基础设施不断提质升级。按照《海口电网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4-2026年)》,2024至2026年,海口地区规
3月24日,湖南岳州电厂500千伏送出工程等8个电网项目核准获批。项目属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下达的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2025年度投资计划内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规划、国土相关要求,项目单位提交了核准申请及项目申请报告,符合核准条件。核准内容:1、为满足岳州电厂电能送出,满足湖南全省及湘北
3月17日,我国西北地区气温持续在零下徘徊,雾霾与小雪交织弥漫,给户外作业带来极大挑战。哈密至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的监理初检验收工作在这片恶劣天地间紧张推进着。国网福建建设(咨询)公司工程监理部凭借敏锐的行业洞察力与专业担当,积极响应工程需求,迅速组建专业无人机飞手团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