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能源服务政策正文

黔西南州“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 探索电力输配用新模式

2022-03-24 16:27来源:黔西南州工信局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交易贵州售电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22日,黔西南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黔西南州 “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中提出,能源优势逐步凸显。截至2020年,全州电力装机容量达1500.3万千瓦,比2015年增长75.9%。其中水电装机675.9万千瓦,占比45.1%,比2015年增长2.2%;火电装机471.4万千瓦,占比31.4%,比2015年增长148.1%;新能源装机355.32万千瓦,占比23.7%,比2015年增长251%;全州220KV地方电网已覆盖兴义市、义龙新区、兴仁市等四县二市一区所有工业园区,南方电网与地方电网实现深层次融合发展,初步形成水火互济、清洁高效、安全稳定的黔西南电力供应保障体系;金州电力集团公司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为全国售电侧改革试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综合试点单位,进一步做大做强地方电力。

进一步完善能源管控机制,落实好水火电发电权交易机制,积极支持州内电力企业参与水火电发电权交易,促进能源产业链均衡协调发展。继续实施电煤中长期合同制度,完善电煤储备制度,健全“基础存煤+季节存煤+应急存煤”机制。抢抓电力体制改革机遇,健全煤电联营机制,推动燃煤电厂与煤炭企业通过合资、互相持股等方式开展煤电联营,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支持金州电力、元豪投资等企业参与煤炭资源开发,基本实现大工业用电均衡直接交易。建立健全天然气资源供应有序、管道输送灵活、资源储存有保障、销售机制完善的综合性调度机制,促进天然气“供、储、销”一体化发展。运用大数据技术支撑能源产业变革,充分发挥贵州能源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作用,统筹平衡能源供需,提升能源监测预警与运行调控能力。加快推动负荷侧与源网协调发展,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营示范,优化用电负荷结构,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探索电力输配用新模式,提高电力在终端消费中的占比,完善利益共享的“煤-电-网-用”协同发展格局。深化与周边地区能源合作,加强地方电网与广西百色电网电力协调,进一步巩固提升三省区结合部能源基地和枢纽的优势。加强能源交易监管,落实信用红黑名单制度。

原文如下:


黔西南州“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

序言

“工业强州”是黔西南州委、州政府自“十二五”以来一直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已经初步形成以能源、材料、冶金、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特色轻工为主的七大产业,打造形成煤电铝、煤电化、煤电钢等特色产业链。目前,黔西南州已经成为我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及我国南方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基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也是黔西南州工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打造升级版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编制旨在阐明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更好更快发展工业,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的意图,厘清“十四五”时期工业思路、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黔西南州“十四五”时期工业发展,是政府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贵州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黔西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规划期为2021-2025年。

  • 发展环境与条件

第一节“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黔西南州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续推进“工业强州”战略,以三大战略行动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能源产业链不断延伸,生态载能聚集效应逐步形成,铝产业无中生有,制造业取得重大突破,“两网”融合破题成功,二产“接一连三”向深度发展,特色轻工业独具特色。全州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结构趋优、质效齐升、活力增强的态势,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动能持续增强,为全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全州“十四五”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模总量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986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46亿元,年平均增速达10.2%,在全省的排名由2016年的第5位提升到第3位;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97户,较2015年实现翻一番,规上工业企业达479户,占全省比重10%;129家企业进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名单;工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工业投资1560亿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0年,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6%,较2016年提升5.2个百分点;全州轻工业比重提高到15.9%,相对于2015年提升了3.8个百分点;大数据电子信息、特色轻工、装备制造三个产业迈上百亿级台阶;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16年的454.4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819.12亿元,占GDP比重从52.2%上升到60.5%。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比0.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达1.1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全州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企业4家;省级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1个;新增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人才基地1个,54户企业列入贵州省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名单,科技进步指数提高到60%。

——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园区集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产业链式集聚平台成效初显。2020年工业园区总产值达到510亿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52%,园区内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64.8%;全州7个省级产业园区中,拥有百亿级园区3个,五十亿级园区2个,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贵州威舍经济开发区进入200亿级园区,在全省工业园区排名第9位;铝产业集群效应初显,截至2020年累计生产铝液25万吨,创造产值34.3亿元;兴义生态载能、兴仁电解铝、安龙石材、义龙新材料及大数据等一批特色示范园区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主业鲜明、重点突出、错位发展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能源优势逐步凸显。截至2020年,全州电力装机容量达1500.3万千瓦,比2015年增长75.9%。其中水电装机675.9万千瓦,占比45.1%,比2015年增长2.2%;火电装机471.4万千瓦,占比31.4%,比2015年增长148.1%;新能源装机355.32万千瓦,占比23.7%,比2015年增长251%;全州220KV地方电网已覆盖兴义市、义龙新区、兴仁市等四县二市一区所有工业园区,南方电网与地方电网实现深层次融合发展,初步形成水火互济、清洁高效、安全稳定的黔西南电力供应保障体系;金州电力集团公司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为全国售电侧改革试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综合试点单位,进一步做大做强地方电力。

——两化融合深度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两化融合持续深化,大数据赋能平台经济从无到有。“十三五”期间,全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58亿元,新增4G基站13000余个,新增5G基站1088个,实现全州1007行政村、10202个3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光纤网络全覆盖,8县市1区开通5G网络;全州电信业务总量达398.77亿元,增长速度排位由2016年的第6位提升到2020年的第1位;获融合标杆项目6个,融合示范项目32个,带动融合企业57家,完成企业上云87户;数据中心从无到有,南方云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义龙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中联创、智链通科技、力安智能科技等30多家企业入驻产业园;全州核心应用“企业云”累计超过1000家。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产业生态基础不断夯实,绿色发展水平实现新突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6,较2015年下降31%;主要污染物排放减排年均下降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兴义市工业园区入选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名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贵州黔桂金州建材有限公司获国家工信部“绿色工厂”称号,贵州晴隆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晴隆肥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获得贵州省“绿色工厂”称号。

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黔西南州工业经济短板弱项还十分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企业实力较弱,引领性不强。缺少链主领军企业和平台型企业,全州年产值达20-50亿元的企业仅有7户,缺乏如宁德时代、忠旺、宝武钢铁等国际知名具有带动性的制造业企业。二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只初步形成煤电铝产业链,其他五大产业尚未建成产业链,产品开发能力弱,加工程度浅,精特优产品少,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三是园区体制不顺,区域发展不平衡。园区改革后,园区管理职责职能虽划转到工业和信息化局,但对规划、建设、招商、安全、环保等方面存在职能职责不清晰、作用发挥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统筹调度考核环节存在困难,影响发展活力;除兴义市、兴仁市、义龙新区以外,望谟、晴隆、贞丰等地区存在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经济体量较小等问题。四是集聚效应不强,要素保障不足。开发区首位产业不明显,投资产出率不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产业集群偏少,缺少引领性龙头企业;土地供需矛盾、企业融资困难、高级管理及研发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全州工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十四五”工业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是黔西南州推动高质量发展、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在规模总量上实现大突破,实施工业倍增行动,扩大工业投资,大力培育和壮大工业规模的关键时期。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积极应对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中长期平稳增长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首先,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长期保持。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事件的冲击,但我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大、韧性强、大局稳,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自我发展的定力越来越成为主导力量,经济保持稳步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其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十四五”时期重要战略方向。“双循环”战略的基点是我国超大规模、多层次、多元化的本土市场优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总的来看,宏观经济中长期平稳对黔西南州发展总体有利。

2.宏观政策叠加释放的新机遇

2012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是第一个从国家层面出台的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为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随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将带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市场资源充分流动、产业协同联动,将成为贵州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大引擎之一。黔西南州作为贵州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板块,“十四五”时期贵州省明确提出支持其他市(州)中心城市做优做特,形成带动力更强的区域中心城市,提出支持黔西南州“大力发展基础能源和清洁高效电力,做优煤炭产业”、“毕水兴要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和基础材料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能矿资源走廊”,并在创新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精准有力的政策扶持,这将为黔西南州工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的政策红利。此外,随着强省会战略推进,“兴义—兴仁”组团成为贵阳市圈“黔边城市带”发展格局的重要部分,将有利于黔西南州深度融入都市圈产业规划和布局体系,在更高层次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与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3.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机遇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进入到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势必要将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因此“十四五”时期明确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实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将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新型生产要素日益驱动产业升级,为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底座支撑。随着一些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的攻关突破和新基建的加速推进,我国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成长,并催生出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将形成巨大的投资消费需求,也为全州加快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契机。

4.新时期贵州工业大突破机遇

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全省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十四五”期间,加快推动现代能源、新型建材、基础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现代化工等十大工业产业提质升级,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实现倍增,形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等,为黔西南州持续推进“大电强产”工程,大力发展现代能源、基础材料、化工及装备制造、特色轻工、新型建材、大数据与电子信息六大产业,打造具有黔西南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深入推进工业倍增行动,形成全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强大合力,省各级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文件,统筹政策、资金、项目、展会等资源向工业企业倾斜,为黔西南州大力发展工业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5.自身比较优势持续彰显机遇

一是资源秉赋优势。黔西南州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有41种,占全省发现矿种的一半。其中黄金远景储量在500吨以上,目前已探明储量达208吨,煤炭资源更是“西南煤海”的重要组成部分,远景储量在190亿吨以上,为助推黔西南州基础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秉赋;此外,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水电总装机达6691MW,加之充足的日照时长,为“十四五”期间推进碳中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低电价优势。“十三五”期间,“两网”融合发展成果持续向纵深推进,初步形成了生产运行稳、保障能力强、综合效益优的水电、火电、新能源共同发电供给体系。黔西南州供电局与地方电网的“两网融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为“大电强网+大产业”新工业发展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用电保障。三是独特的区位优势。黔西南州地处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历史以来是三省通衢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也是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腹地,作为毕水兴经济带、西江上游经济区融入泛珠三交经济圈的重要纽带,在贵州联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面临挑战

1.能源需求增长与碳达峰、碳中和挑战

黔西南州无论是从工业化进程、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还是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碳达峰与碳中和之间的时间段等诸多指标来看,都面临诸多不利条件和巨大挑战。“十四五”期间黔西南州仍处于工业化深化与大发展阶段,对能源需求仍处在增长期;高耗能产业占比高,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薄弱,能源结构长期停留在以煤炭为主,能源转型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煤炭、黄金等资源开采和铁合金冶炼、煤化工等资源型产业,生态资源环境约束未来对工业经济发展的约束必将进一步加强,并将在一定程度上相应降低潜在的工业增长水平发展。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较短,仅有短短的30年,黔西南州即使碳达峰也是一个在“压制”状态下实现的,具有巨大挑战性。

2.创新动能支撑不足与高质量发展挑战

黔西南州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规模不大,创新主体实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具有带动作用的科技龙头企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比偏小,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支撑不足,无论是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与周边对比数量差距明显,企业与科研院所间合作不够,中介机构力量薄弱,信息和技术交流不充分,不能充分促进企业间协同创新,导致创新要素集聚不足、创新成果转化慢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还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爬坡期。加上高质量发展对创新动能与创新要素提出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微观基础,而且还需要有一大批质量效益型的优秀企业发挥引领作用。黔西南州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小,传统高能耗重工业占比偏大,纵观整个工业发展基础,无论是在创新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上,科技创新与企业、园区等联动发展创新网络体系的搭建上,在实现工业倍增与贯彻落实碳排放绿色发展问题上,都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3.与周边城市产业同质化发展竞争挑战

广西和云南是我国氧化铝和电解铝的重要产地,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盟自贸区等相关国家战略的实施,广西和云南必将成为我国铝产业聚集区。近年来,在环保标准不断升级和生产成本节节攀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国内铝产业出现了大量产能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强劲势头,尤其以云南为代表。广西百色已形成了“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铝应用—再生铝”全产业链核心聚集区。黔西南州铝产业虽取得重大突破,但与临近地区云南、广西相比,在资源优势、技术、产业链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云南、广西的铁合金、钢铁企业强于贵州,防城港—崇左—百色锰产业带,基本形成一体化发展框架,将会对黔西南州产业定位形成同质化挑战。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类型方面存在同质化问题,无论电子信息、汽车、大数据等产业,每一个细分行业在省内均对应多个承接城市,这些产业在将来会势必会造成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焦点。

4.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与新旧动能转化挑战

完整的产业链简要分为研发、设计等前端环节,生产、制造、加工、组装等中间环节,营销、售后服务等后端环节。黔西南州企业主要从事中间环节的生产、制造、加工、组装,中间环节属于产业链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价值增值能力弱,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中间环节承担了整个产业链大多数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此外,黔西南州新兴产业基础薄弱,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技术等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最活跃的领域能力比较薄弱,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不顺畅。

综合判断,“十四五”是黔西南州工业从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的关键阶段,加速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支撑。当前,既面临新一轮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带来的战略机遇,又面临核心技术遏制带来的挑战,更处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期,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仍然是全州工业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是加快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也是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的接力期,发展工业大有可为。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发挥黔西南州在新格局中的区位交通优势,新需求中的生态环境优势,新挑战中的战略安全优势,新理念中的特色产业优势,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必将能开创全州“十四五”工业发展新格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电力交易查看更多>贵州售电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