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企业正文

外企“掘金”中国氢能市场!一文了解外企布局国内氢能的“蓝图”

2022-03-30 10:04来源:氢云链关键词:氢能氢能产业燃料电池汽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1.3亿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氢能市场。随着国内“双碳”和氢能产业的顶层设计到位、产业化大幕拉开,国内氢能市场迎来规模快速扩大的预期。

氢能具备能源属性,氢能市场未来必然具备全球化特征。在市场预期明确的情况下,外企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企业将在市场起步之处就面临国际企业的竞争。据氢云链数据库统计,已有近60家外企在国内深入布局氢能产业,项目数量超过140项,而与之合作的国内企业超过百家。

国外氢能产业发展较国内领先,对氢能产业链发展认知相对充分。通过外企在国内产业链和地区的布局情况,可以了解外国企业对国内氢能产业在发展阶段、产业关键环节和优势地区的判断和认知,有利于从多维度判断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情况,发掘产业机遇。

数据统计说明:企业数量均以国外总部口径统计,不包括在国内直接或间接持股的公司,也不包含单纯的贸易型企业;外企项目的统计口径与外企数量统计口径相同。

一、国家分布:德美日企业数量超6成

外企来源国家集中度高。如图表1所示,排名前3的国家为德国、美国、日本,CR3占比达到61%。若将欧盟国家统一计算,CR3达到了83.93%。

氢能产业全球化特征显现。欧、美、日、韩、加、澳等是全球范围内氢能产业最为积极的国家和地区,都已经与中国在氢能产业上达成了合作,氢能产业的全球化特征已经显现;排名前四的德、日、美、法恰好是汽车强国,显示出燃料电池汽车与氢能密切的关系。

韩国企业在华进展相对缓慢。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氢能发展势头最迅猛的韩国在国内的动作较少,这与韩国的产业政策有一定联系,不轻易对中国输出产品与技术。在汽车产业上这一点同样存在,韩国现代最新的汽车产品往往不在国内生产销售、甚至存在一款产品“五代同堂”的情况。

图表1各国氢能外企数量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氢云链数据库

二、产业链分布:外企项目聚焦燃料电池汽车及相关环节

外企项目集中在燃料电池汽车及相关环节。外企在各环节布局的占比情况如图表2所示,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燃料电池、氢气供应、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紧随其后。可以看出,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密切相关的燃料电池+汽车+氢储运的项目数量已经占总数的83%。

市场化低导致非车应用项目少。这是由于应用环节国内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应用场景较少,项目方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和背景,外企更愿意以产品销售、技术合作而非项目建设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如热电联产、备用电源是国际上应用最多的燃料电池产品,国内已有多个燃料电池热电联产项目采用了外企产品,但外企并没有在国内重点布局热电联产项目。

即使在燃料电池汽车环节,外企更多与企业合作汽车产品而非承建项目。

电解槽成外企下一布局重点。需要指出的是,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发布后,绿氢的方向进一步被明确。尽管目前落地项目有限,但据氢云链了解,各外资电解水制氢设备企业正在与国内各地区政府与企业进行积极洽谈。

图表2外企项目在各产业链环节的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氢云链数据库

数据统计说明:由于加氢站相关建设是示范的必要环节,同时没有单纯参与加氢站的外企,所以不单独统计;同一企业参与多个环节时将进行重复统计。燃料电池:包括电堆和燃料电池系统环节;关键零部件:包含质子交换膜、碳纸、催化剂、BOP部件等;水电解设备:包括电解槽和电解水制氢系统等,由于该环节较为关键,故单独统计;氢气供应:包含氢气的制备、储运环节等;

非车应用:包括其他氢能应用(热电联产、钢铁、掺氢燃烧等)。氢能装备:包括氢气压缩机、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

三、地域分布:上海城市群项目数量占据半壁江山

沪京苏外企项目数量最多。如图表3所示,外企项目分布与氢能产业热点地区基本一致,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位列前五。这也与各地产业的发展偏好一致:北京、上海是外企总部的聚集地,江苏也是零部件环节外企的聚集地,而广东更多的是本土地方企业。此外,成渝地区和武汉地区也是外企布局相对较多的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内蒙古由于大力发展氢产业,也吸引了多个外企的氢能项目落地。

图表3外企项目的地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氢云链数据库数据

统计说明:由于较多的合作协议不明确发展地区,甚至并没有执行,所以单纯的合作签约项目未纳入统计。

项目集中上海城市群。外企项目也偏好在城市群地区落地,2/3的外企项目落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而在北上广三大城市群的外企项目中,上海城市群占比高达50%,具体见图表4。可见外企对于长三角地区的“偏爱”。

图表4 京沪粤外企氢能数量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氢云链数据库

数据统计说明:由于较多的合作协议不明确发展地区,甚至并没有执行,所以单纯的合作签约项目未纳入统计。

小结

从地区分布看,外企项目现阶段还集中在经济发展优、外商环境友好、氢能产业发展良好的地区;从产业链分布看,外企业基本跟随了国内产业热点方向。总体而言,外企在国内的发展仍相对谨慎。

目前国内处于产业化启阶段,市场尚未打开,产业链各环节存在技术短板,因此与外企合作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局面,外企进入中国市场是“做蛋糕”,而非“当鲶鱼”,更非“拆桃子”。但各企业仍然需要注意景春梅部长所强调的“警惕国内市场成为国外技术迭代的试验场”。这要求国内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氢能查看更多>氢能产业查看更多>燃料电池汽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