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图1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图
(一)一核。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串联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国际生物岛、天河智慧城、黄花岗科技园、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充分发挥大院大所集中、人才资源集中、科技和金融服务机构集中的优势,着力提升创新要素集聚策源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和产业服务功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核心区。
1.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开放合作先行地、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制度创新试验田。依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重大创新平台,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和应用创新示范,建设创新型数字经济总部优势集群。充分发挥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资源优势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作用,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数字贸易、数字创意以及各种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等新型国际化信息基础设施,打造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
2.广州国际生物岛。
加快推进以广州实验室、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华南生物材料出入境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创新体系建设。深化中以、中英等生物产业国际合作,加快引进高水平生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聚焦国际化高端人才与尖端项目,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创新策源地,打造国际顶尖的生物医药研发高地。
3.天河智慧城。
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圈,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工业软件、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信创应用等领域,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软件产业先导区。推动现代都市工业发展,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卫星及应用、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等领域发展壮大。依托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广东分院等平台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联合研发创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引领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广州科技创新轴的关键节点。
4.黄花岗科技园。
以健康医疗、5G、互联网及软件服务、新一代地理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规划建设创业企业的孵化器或加速器、国际人才创新工场和海外高端人才成果转化基地,逐步形成涵盖项目发现、团队构建、投资对接、商业加速、后续支撑等的全链条创业生态系统,打造科技服务和科技金融、“互联网+”行业应用示范区。
5.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
围绕中山大学及周边众多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单位,加快推进协同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引进移动互联网、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识别、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纳米级芯片、基因工程、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企业集团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区。
(二)两带。
1.东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带。
充分发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带动作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智能检测、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领域合作,布局智造合作区、科技合作园、研发创意产业园等重大战略发展平台,联合共建若干产业链条完备、辐射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东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带。
2.南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带。
链接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创新城、广州南站科技服务区、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园等产业平台,充分发挥沟通粤港澳、联系泛珠三角腹地的交通枢纽功能,争取香港纳米技术及先进材料、资讯及通讯技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等研发中心落户。大力发展智能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海洋工程、下一代互联网、高端医疗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南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带。
(三)三城。
1.南沙科学城。
依托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联动协同发展区建设,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生物等领域,共建共享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构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建设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构建海洋科学与工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教融合生态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全球开放合作枢纽,与港澳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2.中新广州知识城。
聚焦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等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区域协同创新,打造世界级知识经济新标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科教服务与数字创意、智能制造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引导培育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市场。
3.广州科学城。
以“高端发展,创新发展,辐射带动”为导向,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平板显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创新产业集群,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核心区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突破一批产业急需的“卡脖子”和“短板”技术,建成若干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重大工程设施基础平台。联合顶级科研院所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布局一批高水平产业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建成国际一流的中国智造中心。
(四)多节点。
立足各地产业优势和功能特色,推动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在白云、荔湾、花都和从化等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医药健康、智能汽车、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快推动特色园区基地建设,培育新增长点,实现产业协同互补、集聚集群集约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百花齐放”“群星争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平台。
五、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态梯次发展
(一)集群:支撑形成竞争新优势。
突出抓创新、强主体、拓开放、促融合,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生态,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有序联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梯次化、体系化发展格局。
1.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推动产业集群综合能级跃升。立足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现有产业集聚区作用,因地制宜、因业布局,培育壮大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提高产业集群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集群聚焦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开展技术应用推广。推动集群智能化发展,建立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示范平台,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
建立一体化产业组织模式。建立产业链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模式。加快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推动建立一批以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平台企业为主体的集群发展促进中心和联盟,构建创新和合作机制,引领促进集群主体创新创造。深化“放管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建立促进集群创新要素跨区域、跨领域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
强化产业集群城市综合功能。推动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创新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区、天河智慧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建立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产城综合体,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2.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
建立新型生态架构。建设“开源平台+领军企业+行业应用”生态架构。发挥龙头企业、平台企业的产业生态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产业链供应链互通,形成完整的产业上下游耦合关系,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强化创新融合发展。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速前沿技术、高端人才、资金等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充分发挥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联盟等组织的纽带作用,推动园区内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融合发展,建设产城良性互动的产业社区。
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引领带动集群企业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智慧物流、现代供应链、会展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综合发展水平。
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支撑新产业新业态孵化和发展。实施新兴产业应用场景建设和拓展工程,开展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推动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实践应用。
(二)区域: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
发挥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综合优势,强化引领带动作用,增强外溢辐射功能,促进广州都市圈层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积极融入和推动国内大循环。
1.着力打造广州都市圈创新引擎。
强化广州佛山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合作,构建“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区域创新发展格局,重点推动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共建。充分发挥广州创新策源地优势,加强对肇庆、清远等地区的辐射带动,共促广州都市圈创新驱动发展。
2.引领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
加强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加强与港澳协同创新,探索同一科研机构在香港、广州两地设立“双中心”的创新合作模式,促进科研仪器设备通关便利、共用共享,推动港澳科技科研成果在广州落地转化。建立重点行业领域跨地区政产学研合作纽带,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和技术交流,与深圳、佛山、东莞、惠州、清远等地联合打造若干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3.深度融入全国创新发展大局。
推动与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等战略区域的产业合作和协同创新。支持开展深层次技术、生产、投资合作,构建更广范围的功能互补、梯度发展、协调共进的产业布局体系。
(三)国际:深化国际产业交流合作。
主动服务对外开放,推动创新资源和产业链全球布局,实现与国际先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
1.开辟对外开放新空间。
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创新城、南沙自贸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双边特色产业合作园区,在产业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提升重点产业领域开放合作水平。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持新兴产业企业“走出去”,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搭建企业“出海”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各类驻外机构、海外企业商会、国际行业协会等组织合作,建立海外市场投资信息搜集及人力资源、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与市场开拓。
2.构建外经外贸新格局。
抢抓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机遇,加快提升对外贸易规模,巩固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基础,着力提高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支持优势领域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提升对外经贸效率,拓展国际经贸合作空间。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开展专项招商、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园区招商,创新招商模式,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3.拓展国际交流新渠道。
在生物、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广泛开展国际技术交流、联合开放与项目合作,支持和鼓励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等积极承担和参与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支持企业制定或参与制定行业国际标准、产品标准、技术规范,鼓励在境外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高水平举办新兴产业领域国际知名博览会、展会、论坛,及时掌握国际产业发展和创新动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参与国际行业协会、产业创新联盟等跨国组织活动并担任管理职务,提升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加快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和生态驱动转变,以产业发展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创新硬实力,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链条生态支撑体系。
(一)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争取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户广州。开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创新攻关。瞄准科技创新前沿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载体落户广州。
构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促进高校高水平建设,重点推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按照“教育+科技+产业”模式,加快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
建设全球顶级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在数字生命、材料、数学等领域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一批新型应用技术研发机构,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究和科研攻关,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撑。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高校、跨国公司来广州设立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二)优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大力推行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引导龙头企业设立知识产权布局设计中心,培育一批专业化、品牌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鼓励在数字创意、软件等领域搭建知识资产的确权、评估、质押、流转体系,积极开发知识产权投贷、投保、投债联动等新金融产品,推动知识产权股权化、证券化。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支持在环五山、环大学城、环中大、南沙等区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完善科研收入分配和激励政策,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支持建设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搭建覆盖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连接世界的国家级技术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加强与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的深度合作,吸引全球高水平科技成果在广州落地转化。
提升全链条科技服务能力。支持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争取国际、国家检验检测机构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创新券等形式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中小微企业开放。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
(三)完善产业人才供给体系。
增强高层次人才支撑。推广“人才+技术+项目+社会资本”战略合作方式,培育中高端人才。依托示范应用项目,鼓励校企合作,引导职业学校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企业家。打造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引领产业创新变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家队伍。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提升企业家话语权,建立有利于企业家参与创新决策、凝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的新机制。
创新人才激励和评级机制。探索科研项目全球悬赏制度,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探索建立符合新技术与新产业发展规律要求的多要素评价体系,开展高层次、急需人才直聘试点,完善青年人才“举荐制”。
(四)创新财税金融支持体系。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牵引作用。发挥好广州市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基金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直接补助等方式,合力保障企业融资需求。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丰富并购融资和创业投资方式。引导银行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设立专门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适当提高科技信贷风险容忍度,建立相适应的准入标准和授信审批机制。探索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模式和政银合作信用贷款试点。
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扩大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规模,鼓励开发高收益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等金融产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储备、改制、辅导和培训支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到新三板或本市区域性股权交易所注册挂牌。
(五)建立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构建企业主导、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在重点产业领域建立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
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促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
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氛围。拓展创客发展空间,支持各类开放式创客创业基地、应用孵化平台等建设。培育壮大创客群体,实施创客培养项目资助计划。搭建多层次创客服务平台,鼓励开展创客辅导、融资、软硬件开源共享、产品推广等全过程服务。
(六)完善产业环境支撑体系。
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审批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修订阻碍发展的规范性文件,提供法治保障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放管结合,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
放宽产业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原则,取消不必要的行业门槛限制。建立适应新经济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标准动态调整和快速响应机制,对处于研发阶段、缺乏成熟标准或不适应既有监管体系的产业,研究科学有效的监管方法。
七、健全规划实施的统筹机制
充分发挥本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统领作用,全面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持续健全保障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确保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一)实施“链长制”,加强组织协调。
完善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在分管发展改革工作的副市长领导下,统筹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市发展改革委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组织各区、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建立重点产业“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制定重点领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市区两级协同推进机制,各区结合实际制订具体落实措施,各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序落实。
(二)优化供地方式,强化用地保障。
加大土地资源供应力度,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园区土地供应,推动建成一批集聚度高、关联性强、带动效应好的产业集聚区。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机制,各区结合实际情况推广“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产业用地供应方式,降低优质产业项目的土地成本,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加大创新型产业用房供给,允许符合条件的存量普通工业用地按程序申请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实行创新型产业用房租金优惠。
(三)加强调度监测,落实评估考核。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监测分析。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规划实施过程中遇有宏观经济形势重大变化、科技创新重大新态势或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并及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保障规划灵活有效实施。建立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和督导机制。落实目标责任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分解落实到各区和各部门,加强督促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奋力谱写河南能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河南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夏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作出了系统部署,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进一步对能源重点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动能源工作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指明了
绿色工厂拔地而起,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速布局……作为海南自贸港的重要窗口,海口国家高新区大力培育以绿色为底色的新质生产力,降碳、减污、扩绿与经济增长协同推进,展现出绿色发展新气象。绿色园区建设引领发展2023年12月,海口国家高新区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首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14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四川省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用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该暂行办法适用于四川省内加氢站的规划、建设、运营等管理,有效期2年。该暂行办法所称加氢站,是指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储供氢装置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11日,由上汽集团牵头、捷氢科技参与的“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基于先进技术的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项目建立起燃料电池纵向一体化研发体系及制造能力,圆满完成“商乘并举”应用推广1000辆任务目标。该项目在研发创新、生产制造、测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东莞能源集团迎来氢能业务重大里程碑。2025年4月8日,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向集团下属沙田加氢站颁发东莞首张加氢站气瓶充装许可证,这标志着沙田加氢站正式具备合法充装资质,为东莞氢能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彰显了东莞能源集团在推动城市绿色能源变革中的引领作用。自筹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11日,海马汽车携旗下氢燃料电池汽车7X-H亮相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该车由海马汽车与丰田汽车合作打造,具有动力强、续航长、补能快、零排放、高安全等特点,搭载了全球领先的丰田电堆系统和70MPa高压储氢罐,一次加满氢气仅需3-5分钟,续航里程可达800公里,百公里氢耗低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0日,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发布关于办理海南省2025年鼓励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的通知。文件明确,个人及其他领域车辆(不含已申请一次性运营服务补贴的)在可提供核算充电量的情况下,自车辆注册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核算充电量达到2000度(含)以上每辆可申领1600元的一次性充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位于G6辅路的中国石化西关加油站迎来了加氢车辆,这座加油站自此有了新功能。据了解,这也是北京昌平区首座油氢一体站,站内最高储氢量达到726公斤中国石化西关加油站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为满足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需求,区城市管理委加快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经过调研,选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日前,新疆哈密市、河南濮阳市、山西吕梁市分别发文宣布正式加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而在近日,又有两地官宣——河南济源市、辽宁大连市陆续发文宣布也正式加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截止目前,已有5个地方官宣,分别为濮阳市、哈密市、吕梁市、济源市、大连市。哈密市2025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财政部办公厅、工信部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批复有关城市群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正式批准济源加入郑州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根据目标,济源将引导和推动金马能源等企业新购置150辆燃料电池汽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由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等五部委批准,大连市于2025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据悉,大连市自2020年启动“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以来,全市氢能协会会员企业64家,2024年产值达120亿元,同比增长近10%。高新园区氢能
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奋力谱写河南能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河南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夏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作出了系统部署,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进一步对能源重点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动能源工作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指明了
绿色工厂拔地而起,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速布局……作为海南自贸港的重要窗口,海口国家高新区大力培育以绿色为底色的新质生产力,降碳、减污、扩绿与经济增长协同推进,展现出绿色发展新气象。绿色园区建设引领发展2023年12月,海口国家高新区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首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14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四川省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用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该暂行办法适用于四川省内加氢站的规划、建设、运营等管理,有效期2年。该暂行办法所称加氢站,是指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储供氢装置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11日,海马汽车携旗下氢燃料电池汽车7X-H亮相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该车由海马汽车与丰田汽车合作打造,具有动力强、续航长、补能快、零排放、高安全等特点,搭载了全球领先的丰田电堆系统和70MPa高压储氢罐,一次加满氢气仅需3-5分钟,续航里程可达800公里,百公里氢耗低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日前,新疆哈密市、河南濮阳市、山西吕梁市分别发文宣布正式加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而在近日,又有两地官宣——河南济源市、辽宁大连市陆续发文宣布也正式加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截止目前,已有5个地方官宣,分别为濮阳市、哈密市、吕梁市、济源市、大连市。哈密市2025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由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等五部委批准,大连市于2025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据悉,大连市自2020年启动“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以来,全市氢能协会会员企业64家,2024年产值达120亿元,同比增长近10%。高新园区氢能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3月27日上午,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成功举办“氢能全链条产业成果发布会”,随着1万标立/小时氢气提纯装置启动、全国首车30兆帕燃料电池氢气出厂及四座新加氢站同步投运,燕山石化以科技创新赋能首都绿色能源转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氢”动力。作为2024年北京市重点工程,燕山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3月27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征集工业低碳氢应用场景,重点围绕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征集一批技术先进、示范性强、经济效益显著的低碳氢应用项目,打造湖南氢能产业创新应用标杆,为全省工业领域氢能替代提供借鉴经验。原文如下:关于征集工业低碳氢应用场景的通知各市州工业和信
据北极星氢能网不完全统计,2025年3月,国家以及各地方共出台20条氢能政策。从国家层面来看,3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鼓励企业参与氢能、储能系统开发建设。从地方层面看,3月,新疆哈密市、河南濮阳市、山西吕梁市分别发文宣布正式加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由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能源局等5部委批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哈密市于2025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郑州城市群和广东城市群,成为自治区唯一入选国家示范城市群的城市。目前,哈密市印发了《哈密市加氢站管理办法(暂行)》(哈政办规〔2023
2025年3月25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化工出版社出版的《氢能手册》新书发布会在中国有研大厦成功举行。中国有研科技集团作为氢能专委会的依托单位,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专委会秘书处的挂靠单位为本次发布会的成功召开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东方电气集团所属东方氢能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优秀典型案例未来能源“领军企业”。东方氢能是四川省氢能产业链主企业,作为东方电气集团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平台,深耕氢能领域15年,现已形成涵盖制氢、储运氢、加氢、氢燃料电池及氢能综合应用的氢能全产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花都区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的通知。文件提出,加强招引设计研发咨询、检验检测、供应链服务、数据服务和交易、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对年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的,每年度按照年营业收入的1%给予最高30
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花都区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充分发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国际空铁枢纽优势,智能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等产业市场需求大的优势,以建设“广东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广东省首批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广州市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11日,由上汽集团牵头、捷氢科技参与的“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基于先进技术的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项目建立起燃料电池纵向一体化研发体系及制造能力,圆满完成“商乘并举”应用推广1000辆任务目标。该项目在研发创新、生产制造、测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120kW金属堆燃料电池系统,在专业第三方认证机构TUV北德的审核下,成功获得由德国联邦机动车运输管理局(KBA)颁发的ECER10标准认证证书通过E-Mark认证,标志着未势能源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在电磁兼容性(EMC)、电气安全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均已满足欧盟严苛标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远程新能源重卡主题为醇氢生态走进大美甘肃的产品推介会在兰州成功举办,活动现场为当地带来创新醇电互补综合解决方案,并配套推出甲醇加注保障、售后支持等系列落地政策。现场签约订单420台,并完成93台远程醇氢重卡的交车仪式。甘肃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近年来大力推进能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由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能源局等5部委批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哈密市于2025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郑州城市群和广东城市群,成为自治区唯一入选国家示范城市群的城市。目前,哈密市印发了《哈密市加氢站管理办法(暂行)》(哈政办规〔2023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3月28日,国富氢能发布2024年度业绩公告,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59亿元,下降12.2%;归母净亏损2.1亿元,较2023年的7330万元亏损显著扩大。据业绩公告显示,国富氢能集团收益主要来自销售其四大类主要产品:(1)车载高压供氢系统及相关产品;(2)加氢站设备及相关产品;(3)氢气液化及液氢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3月27日,四川蜀道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与蜀道集团、丰田汽车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暨关联交易的公告,拟在氢燃料电池、储氢、制氢、加氢站、氢能分布式发电、氢能产业基金、金融层面合作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绿色交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共赢。2024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3月27日,福田汽车携全球首款工程化落地的液氢重卡——Beacon氢燃料重卡惊艳亮相中关村论坛成就展。本次参展的福田卡文Beacon氢燃料重卡,是全球首辆工程化落地的液氢重卡,集成了23项首创技术,整车、车身、域融合E/E架构及底盘架构均实现了全面升级。该车采用适用液氢的300kW燃料
3月27日,精控能源总部项目启用暨新控能源智慧储能项目开工仪式在江苏苏州隆重举行。来自政府、股东及权威媒体等多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刻,全面展现精控能源在智慧能源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全球化布局,引发行业对新能源技术革新与产业协同的深度探讨。总部启航:打造智慧能源战略新支点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