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缘起
前段时间参与了某个增量配网企业的“科技信息化规划”评审,其发展目标为“建设数据驱动的,多元融合的新型电力企业”(涉及到该公司秘密,这里的内容只做大致提炼,并模糊具体词语,大概意思不差),并提出构建“数字化平台,推动业务创新”。
(来源:微信公众号“鱼眼看电改”作者:俞庆)
虽然这是一家新设立的增量配网企业,说“转型”较为勉强;但是这家企业的股东和管理层大多来自传统电力能源行业,从思维模型上又可以称为“转型”,而且就该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来看,也确实想在“数字化+新业务”方面做出探索。
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字化转型的重重阻碍,这里我们就分析下传统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容、底层逻辑和实际难点。
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定义
数字化(Digitalization)的定义,我们不妨用较为权威的Gartner在2018年提出的说法:数字化是利用数字技术来改变商业模式,并提供新的收入和创造价值的机会;这是转向数字业务的过程。
数字化转型(digital-business-transformation):数字化转型是开发数字技术和支持功能以创建强大的新数字业务模型的过程。
从定义层面,我们认为能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
1、改变商业模式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过去的商业模式就是重资产投资,无论是发电企业投资电厂,还是电网企业投资特高压,本质上就是“资产密集型”的商业模式。
企业的盈利模型以“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边际生产利润收入”为主。固定资产折旧成本是企业最主要的成本项目,企业经营利润率相对较低。
那么传统电力企业的新商业模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走出“资产密集型”的折旧收益模型,面向电力市场化+碳中和,形成“数字化+专业服务”的“数智密集型”,轻资产的商业模式。
个人认为现有的综合能源业务,对传统电力企业来说并不是“战略创新”,因为商业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一家火电企业投资很多新能源,甚至是分布式能源,本质上还是一家发电企业,依然是“资产密集型”,业务模式依然是“卖电”。反过来说,为什么发电企业的“综合能源业务”可以搞得如火如荼,正因为现在的商业模式没有本质变化,驾驭起来还是轻车熟路的,这就是一种路径依赖。
这家增量配网企业的战略定位上,明确提出“以轻资产的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增量配电业务模式”,但是在具体落地中还存在很多障碍。
2、形成新的收入和价值创造
传统电力企业,不仅仅是商业模式是“资产密集型”,其收入模式还是“卖电”,当然综合能源业务往前推进了一点,变成“卖绿电”或者“卖冷热气电”,走不出“卖能源产品”的路子,对用户的价值始终是“能源产品的供给方”。
所以传统电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或者新业务转型,形成“新收入”和“新价值创造”,是衡量转型成功的关键。
这个新的价值创造,个人认为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是否从“安全、经济、绿色”三个维度,形成新的客户价值,帮助客户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碳中和。这里说的收入模式,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数据智能的轻资产的服务型业务,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智化综合能源服务”。
3、形成新的数字技术和支持功能
传统电力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里,从现场自动化开始,到部门信息化,再到企业信息化,形成了传统的信息化架构。
这类架构的问题在于:一是太贵,不断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开发维护;二是孤岛,即数据和流程很难真正打通,数据模型不统一;三是扩展性低,无法满足多元业务融合的需求;四是因为上述的限制,导致系统无法支持数据驱动的业务转型。
所以“通知”提出:需要形成全新的数字技术,以及与新业务相匹配的业务支持功能。这句话看似简单,对企业来说是伤筋动骨的存在。
我的公众号里之前分析过,为什么特斯拉汽车的数字化架构和大众的如此不同,因为特斯拉公司从一开始就是数字原生、软件驱动的企业,这是特斯拉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决定的。
对于增量配网来说,很难用传统的信息化规划思路去构建一个数字化的架构,更无法用信息化规划形成新的业务功能。
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在国资委2020年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里,对数字化转型提出了四方面的创新要求,被称为“3+1”模式。数字化转型创新对电力企业来说,内部3方面,外部1方面,也是3+1的形态。
1、产品创新数字化
对传统电力企业来说,从卖电,转换为卖电力服务或者综合能源服务,最重要的是形成差异化、场景化、智能化的数智化服务。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容易被异化为“网上客服APP”。
电力产品创新数字化的基础,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发现和场景挖掘,并且形成数据+服务的双轮驱动产品。首先,用户需要的不是一个APP,因为对绝大多数电力用户来说,电和能源不是主营业务,过去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就是安全生产、保证供电,所以APP和用户之间的主要的触达点就是“电费单”,这种弱连接的应用,本质上是缺乏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的。
在电力市场化和双碳的趋势下,用户一方面更关注“总体电力获得成本”(TOC),希望有效对冲电力市场条件下的购电成本风险,避免被偏差考核;另一方面,在碳中和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企业对ESG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能否以最经济的方式,选择合适的路径实现碳中和,这方面的碳管理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并且与市场化交织,形成大量丰富的电力服务场景。
这些场景远远比单独投资一个分布式光伏和储能要复杂得多,比如光伏+储能+负荷的联合优化,并实时响应价格信号,这里就带来大量数字化管理优化的机会。
同时,由于企业级电力服务是一个高门槛,高信任度的服务,如果没有线下服务是不可能交付的,企业也不会信任一个单纯的线上平台所能带来的服务——你连我现场实际情况都不知道,我怎么可能放心的把数据给你,甚至让你来调控我的设备?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产品数字化创新,一定是“线上数字化+线下服务”的融合方式,并且根据客户实际的情况,形成差异化的场景解决方案。这对传统上只习惯于大规模生产单一产品,大规模重资产投资的电力企业,带来本质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只是就是电力商品是一种“弱连接”产品,电力企业除了在“接电”环节和用户有线下接触,其他环节都已经基本无接触(比如电费缴纳、变更用电申请)。比如对于增量配网企业来说,需要构建新的服务产品,并且实现线上线下的数字化协同服务创新。
2、生产运营智能化
生产运营智能化,对传统电力企业来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原有内部业务中的智能化,建设作业现场全要素管理、运营过程全自动感知、实时分析和优化决策,其核心在于“降本增效”,一切没有降本增效,实现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所谓智能化,都是假智能化。
而在实际项目中,我们发现传统电力企业很多的“数字化项目”,要么只停留在“看上去很美的大屏”,要么因为数字化项目和投资,反而给一线带来更重的工作任务,并未真正实现企业运营的本质效率提升,该打通的没打通,多了很多无效KPI。举个例子,电力企业安装了很多物联传感设备,但是这些设备的精度、完好率,都需要额外增加大量的运维工作。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对外的新业务中,构建起新的业务体系,以数智化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对传统电力企业来说,新业务的方向还未完全清晰,更别说新的业务体系了。
3、用户服务敏捷化
用户服务敏捷化和第1点是关联的,即真正的“用户电力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个全生命周期,不是“从开户到销户”的用户账户全生命,而是对用户来说,一度电从购入,到最末端负荷侧能量转换的全过程,也就是能否从关口结算点,延伸到最后1米的问题。
如何形成这部分的敏捷服务,在“通知”里提到的是:动态采集产品使用和服务过程数据,提供在线监控、远程诊断、预测性维护等延伸服务,丰富完善服务产品和业务模式,探索平台化、集成化、场景化增值服务。
如果按照“智能配电网”+“智能配电台区”的视角,电网企业在公变台区管理中有60%~70%的问题,在企业级专变电力用户中也会遇到,而且问题更为严重,另外30%~40%的问题是专变用户所特有的,这还只是企业用电管理中的问题,如果延伸到企业用能管理,企业碳管理,那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
如何形成新的产品,用新的运营体系,去保证敏捷化服务,我们认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是对需求的敏感性,能挖掘出客户的真实需求,其次是咨询服务,即能给出相应的服务解决方案,再往后是数字化和服务的交付,不断的闭环迭代这个过程。
敏捷化,我个人认为不仅是服务的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整个产品迭代的过程,采取“敏捷产品开发”的方式,不是用“瀑布式、一站到底”的“规划-设计-实施”,而是一种MVP迭代,不断修正动态优化的产品开发方式。
传统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是无法适应这种敏捷开发,敏捷交付,敏捷服务,最低成本优化的形态的。这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数字化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只不过这种数字化,和我们传统理解的信息化,差异巨大。
4、产业体系生态化
前3点是数字化转型的内化,第4点是外化的,即企业转型为平台型公司,形成供应链的数字化、生态化协同,形成价值共生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个人认为这个生态化是在前三点的基础上的生态化,而不是传统的产业链生态化。
比如著名的“树根互联”,对三一重工来说,因应客户的需求——建筑工程设备能否改成租赁模式(产品创新),为了保证租赁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需要改变原有的采购单位自行保养的模式,建立第三方服务体系保证租赁设备的及时服务(服务敏捷),形成设备租赁的金融服务,进而创造出基于数字化平台,拉通银行、出租方、运维方、承租方、原厂家多方的生态体系。由于树根互联的平台的应用,反过来又助推了具备智能监测功能的施工机械销售(产品创新),进而推动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备品备件的智能化服务(运营智能化)。
再往前走,树根互联已经走出了“只为自家产品服务”的境地,变成设备资产的第三方数字化管理平台。
但是电力企业很难直接照搬三一重工和树根互联的经验,因为“电力产品”不是一种重资产设备,而是是一种轻量化的,没有价值差异,用户几乎没有感知的产品。如何围绕客户的用电用能需求,进行数字化探索和创新,增量配电企业也在思考和探索。
传统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标志
所以衡量传统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不是成功,个人认为有三方面:其一是衡量新型的数字化驱动业务占比是否超过主营业务;其二是这块业务的成本中,“数字化+人力”的轻资产业务成本否占主导地位,其三是可持续性服务收入是否占主导地位,而非一锤子买卖。
至于说是否能形成一个类似阿里巴巴的大型生态平台,个人认为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企业电力能源服务,一方面是多场景、多要素、多行业、多需求的,另一方面能源服务必然是本地化,区域化的。所以很难有一家企业通吃整个市场的“珠穆朗玛”模式,更多的是“群山环绕、百舸争流”的多中心模式。
在下篇中,我们以某增量配网为案例,详细分析从信息化到数字化,为何如此困难,以及在用户侧新业务领域的创新机会,敬请期待。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2025年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来源:微信公众号“鱼眼看电改”作者:俞庆)相比于之前各地建设的零碳园区,这次是从中央政府层面顶层规划和推动,并且给出了具体的细则,比如申报条件,核算方法等。这
泸州航发空港电力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2月,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是泸州航空发展投资集团全资子公司,承担泸州市长江经济开发区20.97平方公里增量配电试点范围内供配电及园区电力要素保障。公司是泸州市首家地方国有竞争性电力公司,泸州市唯一一家拥有配电网运营权、施工、维护、售电资质的综合性能源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首次从国家层面为“绿电直连”模式构建了完整的规则框架。这一政策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相对明确的物理隔离与权责重构,为新能源高效消纳与碳足迹溯源认证带来新的市场机遇。(来源:电联新
为集聚源网荷储优势资源,建立行业协同创新机制,联合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推进能源企业在源网荷储、综合能源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发展,拟在业内发起成立“源网荷储数智化发展产业联盟”。联盟宗旨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联盟作用集聚优势交流互鉴信息共享发起单位北极星电力网、周口市元坤供电有限公司
当前,我国新能源发电领域发展势头迅猛,正加速重塑能源格局。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28亿千瓦,占新增总装机容量的84%,清洁能源正逐步向“主力电源”跃迁。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的宏伟蓝图下,“源网荷储一体化”正从示范性项目迈向规模化
7月8日,河南济源市玉川产业集聚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施工中标结果公布,中标供应商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中标价80799418元。该项目招标人为河南交投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主要是利用集团管辖新建沿太行高速K8--K19路段约12公里沿线边坡及互通区等,设计光伏安装容量29.81MWp,为35kV电压等级
2025年4月份,浙江电力交易中心公布了《浙江省虚拟电厂运营管理细则》和《浙江电力领域新型主体市场化响应方案》两份征求意见稿,同时配套发布了浙江虚拟电厂注册的相关规则。(来源:鱼眼看电改作者:俞庆)这代表了《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5〕357号)》在浙江的落地细则的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7日,山西省长治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长治市智慧能碳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明确,打造全国首个面向“双碳”和电力交易市场的城市级智慧能碳源网荷储一体化创新标杆,构建全市统一能源大数据底座,建设“市级—区县级—企业级”三级能源互联网平台,服务全市用能企
7月3日,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开封市汴东产业集聚区增量配电业务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储能电站设备采购项目结果公告,项目中标供应商为开封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标金额为2942万元。招标人为开封市东基电力有限公司,项目拟采购5MW/20MWh储能电站设备,含满足设备正常运转的全部电解液(5W/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3日,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增量配电网配电价格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明确,最高限价法。对于非招标方式确定投资主体的增量配电网项目,实行最高限价法。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以用户承担的配电网配电价格与上一级电网输配电价之和不得高于其直接接入相同电压等级对应的现行省
源网荷储一体化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架构,正加速从政策蓝图迈向实践落地。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电力系统“发-输-变-配-用”的单向运行逻辑,通过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四大要素的深度协同与互动,构建起能源高效利用的闭环体系。然而,在各地项目批复数量持续增长的繁荣表象下,实际落地进度却呈
日前深交所官网显示,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网数字”)创业板IPO获得受理。南网数字拟发行不低于3亿股、不超过4.77亿股,募集资金25.54亿元,若成功上市,其将成为南网体系内第四家上市公司。募集资金25.54亿元投向六大项目招股书显示,南网数字目标为“构建世界一流的电网
2025年,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科公司”)在上海市静安区注册成立。7月8日,数科公司在中国电气装备数字化工作推进会上正式揭牌,标志着集团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进入新阶段。组建数科公司是集团公司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数字
6月26日,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完成光明电力大模型本地化应用客户端核心功能开发,将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调用过程内置于统一界面,使员工简单配置就能访问调用人工智能平台上的各类智能体。这是该公司推进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的创新成果之一。2024年以来,国网甘肃电力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应
7月2日,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举办计量自动化系统3.0双轨运行启动暨成果发布会。广州供电局携手华为云Stack解决方案联合攻关多项关键技术,打造计量自动化系统3.0,具备全市近千万级用户用电数据的分钟级采集能力。发布会邀请来自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华为、中国能建广东院、中国联
6月19日,中国电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斌在琼与海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巴特尔举行会谈,双方就抢抓发展机遇、深化多领域务实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并共同见证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签署。王斌对海南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给予中国电建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介绍了公司战略规划、核心优势及在琼业务开展情况
京能集团评标专家征集根据京能集团发展需要,现面向集团内部及社会开展评标专家公开征集工作,吸纳具备现场评标工作能力的专家入库,参加招标采购评标工作,有关要求和入库流程如下。一、基本要求评标专家人员需符合申报条件且自愿参加京能集团项目评标工作,能够自觉遵守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及评标专家管
在全球能源体系向“零碳智慧化”加速转型的宏大背景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这一转型不仅是能源结构的重塑,更是整个电力系统运营范式的深刻变革。数智化技术作为关键驱动力,正从源、网、荷、储全链条,全方位、深层次地重塑着新能源的运营体系。华
近日,国网冀北经研院受邀参与由中国水利电力质量管理协会主办的数字化质量创新成果交流活动,并发布《输变电工程变更签证智慧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创新成果,展现数字化转型实力。此次交流活动聚焦数字技术与水利电力业务的深度融合,该成果依托数字化技术,搭建起以电子化变更签证应用平台为核心的输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浪潮下,最近,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数字化部迎来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一行交流研讨“双碳”工作,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新动力,也为双方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中规院一行参观公司运营监测大厅,了解江苏
5月20日,国网浙江电力社会责任项目《基于隐私计算技术的数据融合应用》获“202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冠军奖,是唯一获此奖项的中国项目。在5月的决赛中,在与来自美国的联合国养恤基金国际计算中心、巴西国家电信局和印度电信发展中心等单位选送的15个国家、国际级项目,以及同样来自国内的腾
“从成立当日起,这十天我们团队就像精密咬合的齿轮一样在高效运转。”站在工作计划图前的浙江省绿色能源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工作专班的技术负责人郑卓凡指着墙面时间轴介绍道,“目前我们已确立三年行动计划,细化出12项具体任务,每项都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进度节点。”浙江省绿色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2025年5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以下简称“650号文”),从国家层面明确绿电直连的定义与适用范围,规范了绿电直连相关主体的权责范围和相关要求,并从落地层面指导绿电直连在微观层面的有序发展。650号文总体体现
北极星电力市场网获悉,7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度中国电力市场发展报告。报告包括2024年电力市场概览、2024年电力市场进展成效回顾以及2025年电力市场建设重点等内容。其中,在监管体系持续健全,市场治理逐步规范中报告提到了电力企业串谋报价等行为整治典型案例。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依法依
上半年,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紧紧围绕“效益”和“发展”两大任务,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不断优化生产经营策略,发电量同比增长23.18%,经营利润同比增长21.77%,顺利实现“双过半”任务目标。该公司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设备运维管理,“一盘棋”统筹
近日,由中国电力科学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5千伏/60千伏安双极三端中压直流实证系统通过壳牌石油公司(Shell)与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联合验收。该系统通过了50余项现场试验,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要求,获得业主方高度认可。三端中压直流实证系统为欧盟于2021年启动的柔性离岸风电制氢动力装置模块
7月14日,国家能源集团日发电量达40.7亿千瓦时,较去年迎峰度夏期间提前8天突破40亿千瓦时大关,月累发电量同比增长9.2%。其中,光伏发电量达3.02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7月以来,全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气温打破历史最高纪录,电网用电负荷持续攀升。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
近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公布了“2024全国健康企业建设特色案例、健康班组案例企业家和职工健康达人案例以及优秀组织案例”名单,以推广我国企联组织、全国性行业协会和各类型企业在开展健康企业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国家能源集团共有67项健康企业建设特色案例,28个健康班组案例,13位企业家和
为进一步落实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工作要求,压实电力企业保供责任,7月11日,西北能源监管局对近期发生机组非计划停运的两家发电企业进行了监管约谈。西北能源监管局听取了被约谈企业关于发电机组非停事件经过、处置情况、暴露的深层次问题和下一步整改措施。约谈强调,当前正处于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的关键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近日,多家能源电力企业获评2024年度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最高等次“好”。其中国家电网公司因地制宜支持秭归脐橙、神农架蜂蜜等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巴东土店子能源革命示范村,落地长阳合子坳村制衣厂,创新组织6家东部省级电力公司结对帮扶五县区,举办第三届“央企消费
7月1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并网风电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其中陆上风电4.8亿千瓦,海上风电4127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8.9亿千瓦,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华电国际通过发行普通股(A股)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多家电力企业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7月11日,华电国际披露资产重组最新进展。截至公告日,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华电江苏能源有限公司80%股权,福建华电福瑞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上海华电福新能源有限公司51%股权、上海华
为全面落实国家能源局关于电网安全风险管控的工作部署,切实提升主汛期电网风险防控水平,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近日,贵州能源监管办会同贵州省能源局召开了主汛期电网风险防控工作会。贵州电网、相关电力企业参加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防灾减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