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配售电能源服务评论正文

零碳园区建设 压力最大的居然是它

2025-07-17 08:15来源:鱼眼看电改作者:俞庆关键词:零碳园区绿色电力增量配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25年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

(来源:微信公众号“鱼眼看电改”作者:俞庆)

相比于之前各地建设的零碳园区,这次是从中央政府层面顶层规划和推动,并且给出了具体的细则,比如申报条件,核算方法等。

这周和几个园区交流这份通知,发现不少地方政府和园区态度积极,甚至压力直接给到园区管委会:

如果能申请到国家级第一批零碳园区示范,不仅是非常光荣的,而且对园区未来发展很有好处,争取拿下!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发改环资〔2025〕910号》(以下简称“通知”),发现压力最大的不是管委会,而是电网公司。

如果零碳园区成为园区改造升级和新建园区的建设指南,那电网企业很大一块业务将受到影响,某种意义上将影响到电网企业的发展策略,甚至把”增量配电业务试点”这个电改领域重新推到热点方向上去。

通知正文中,重点任务第一条:

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鼓励参与绿证绿电交易,探索氢电耦合开发利用模式。

明确要求加强周边新能源开发,对接园区用能需求,把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作为重点任务第一条。

那么具体的要求是什么,我来看附件4《零碳园区碳排放核算办法》,

园区用电应优先通过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满足,原则上直接供应比例不低于 50%。

这两条一叠加,政策导向已经非常清晰了

如果要申报国家级零碳园区,本地绿电电力供应必须超过50%,这个本地就是指不通过电网下的电量,主要是几种来源:

1、本地自发自用的绿色电力,包括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本地的余热余压发电等;

2、园区周边的绿色电力,符合国家绿电直连政策就可以认定;

3、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

为什么要单独提“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因为增量配电网作为电力改革试点,自然可以“超过”绿电直连的标准。

绿电直连有两个核心点:

1、必须以电力用户身份申报,是“点对点”模式,并且自发自用率不低于60%;

2、电压等级一般低于220/330kV;

但是新能源接入增量配电网,是“点对网”,就是可以直接连接增量配电网,不面向某个特定电力用户,且电压等级可以是220/330kV。

再结合附件1的申报条件看,

建设范围可为园区整体,也可为“园中园”。

结合园区配电资产的归属,又对应了几种情况,大致列表如下:

如果是用电量较大的整体建设项目,且园区配电资产归属电网的,自发自用无法满足的话,只能靠绿电直连政策。

最优的整体建设方案,是基于增量配电试点,加新能源直接接入,结合自发自用和绿电直连,我们看到目前相对成功的大型零碳园区整体试点就属于这个政策。

园中园项目,配电资产归属园区管委会,以电力用户身份并网,自发自用+绿电直连争取可以满足。

这个政策对电网企业的经营策略有几方面重要影响:

1、对地方政府来说,最理想的申报方案,必然是大型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整体建设零碳园区,但50%的本地化绿电,必然与电网企业发生一定的政策矛盾,甚至影响到当地的电网规划和电源规划;

2、如果上述整体建设方案中,绿电直供+自发自用无法满足50%本地绿电需求,对地方政府来说,最可能的一个策略是直接申报增量配电网试点,客观上推动增量配电网试点进一步前进,但对电网企业也是不利的;

3、如果是上述目标无法达成,可能采取更为可行的“园中园”申报,但对部分地方政府来说,试点的示范意义就打了折扣,园中园模式更多的是“自发自用+绿电直供+源网荷储一体化”,客观上也减少了50%左右的外部供电需求,和市场化交易需求,也影响电网的营收任务;

4、无论哪种零碳园区,都涉及大量的本地化绿电电源投资,自然也涉及到“绿电电力上网”的问题,也就是某些时段本地无法消纳情况下,向电网反送,涉及到电网的运行管理和安全问题;

5、我让Cluade对这个文件进行分析,它给出的一个结论是(不精确,仅供参考),如果一旦零碳园区政策推开普及,对发电企业,电网公司来说,50%的本地绿电需求,中期看可能减少5-8%的市场化交易和电网供电电量。这集中式电源的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来说都将承受压力。

所以,零碳园区50%本地绿电的紧箍咒,如果成为各类园区建设的趋势,将会对电力市场化、增量配电网、发电企业经营策略,尤其是电网企业的经营策略,带来深远的影响。

但同时,又会带动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离负荷较近的集中式风光项目、储能、微电网、虚拟电厂、能碳管理平台等适应本地化电力需求的各类技术和投资的发展。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断创新探索,适应趋势才是基本。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零碳园区查看更多>绿色电力查看更多>增量配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