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深圳:开工建设妈湾电厂升级改造一期、东部电厂二期等项目

2022-04-26 16:45来源:深圳市发改委关键词:煤电火电项目能源转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根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协同,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提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度显示度。(1)进一步完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框架体系,制定出台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推动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2)全面加快光明科学城建设,开工建设综合粒子设施、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加快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材料基因组、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等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等机构提升创新能级。(3)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提速提效,试点实施深港机制衔接的科研管理体制,初步建成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中心,建成深港联合科技创新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等重大平台落户,改造筹集15万平方米以上高质量科研空间。

2.大力实施基础研究夯基行动。(1)出台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基础研究机制,力争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高到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7%以上。(2)加快国家实验室“一核心两基地”建设,完成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一期主体结构工程,开工建设“鹏城云脑Ⅲ”,支持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承接国家量子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加快深圳湾实验室永久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3)高水平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加快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4)推动重大科技和产业信息平台建设,开工建设国际创新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国际科技信息中心门户网站。

3.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1)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瞄准制约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技术瓶颈,开展政产学研协同、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深入实施“合成生物学”等国家重点专项,争取承接或参与一批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2)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共性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高端装备等领域,开展50个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3)深入落实“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实施一批芯片制造、工业软件等领域重大攻坚项目,建设工业软件及工业云攻关基地、鲲鹏和昇腾产业示范区。

4.积极推动“四链”衔接畅通。(1)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加速大科学装置原创成果产业化,加快建设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脑科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2)建设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完善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与运营机制,布局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试转化基地,高标准推进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开工建设微机电系统(MEMS)中试、新型显示研发中试、5G通信及光通信中高频研发测试等功能型平台。(3)支持创新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实施一批工程化应用验证项目,依托科技馆、工业展览馆等场所,建设一批应用场景和体验中心,促进优质产品先试首用。(4)围绕创新链配置人才链,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立人才跟踪培养机制,提升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靶向培育和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50个左右、科技领军人才500名左右、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0000名左右。(5)围绕人才链完善教育链,积极推进新理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加快建设全新机制创新创业学院。

(二)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布局,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

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落实“企业表+招商清单+项目清单+创新体系+政策工具包+战略咨询支撑机构”的“六个一”工作体系,发挥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2)巩固新一代电子信息领域领先优势,推进5G核心技术、关键产品研制,积极打造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等领域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3)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5G+8K+AI+云”新引擎战略,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大物联网操作系统、云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级软件名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7%。(4)加快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推进新型抗体等生物药和干细胞等生物治疗产品研发,争取中国辅助技术研究所、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湾区分中心以及大湾区辅具创新中心落户,加快模式实验动物基地、万亿级可合成和成药化合物库、医疗器械合同研发生产组织等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坪山生物产业基地、宝龙生物药创新先导区等一批特色园区。(5)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含生物育种)、空天技术等未来产业,积极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加速未来技术产业化。

2.提升金融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1)出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吸引一批国际重要性金融机构和基础设施落户,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6%。(2)构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建立金融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体制机制。(3)推动创投风投扩容提质,优化创业投资和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加快开发建设私募投资综合信息平台,高品质建设福田香蜜湖、南山深圳湾、前海桂湾等国际创投集聚区,支持风投创投机构集聚发展,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4)实施金融科技产业孵化工程,加快推进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支持金融机构参与金融科技重点算法、核心逻辑、基础技术等相关标准制定,办好金融科技节。(5)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扩大深港通基金互认、交易所交易基金互联互通范围,支持推出一批面向国际的人民币金融产品。(6)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融资支持力度,深入实施小微企业首贷户培育计划,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万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2000亿元以上。

3.提升现代服务经济发展能级。(1)加强深港澳专业服务业合作交流,推动法律、会计审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高端化发展,建设一批专业服务业示范基地。(2)加快国际会展之都建设,联合港澳开展“一展两地”“展会北上”合作,搭建会展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领军型展览集团和全球专业展览。(3)围绕科技创新链拓展科技服务链,培育众包、众扶等研发服务新业态,建立专利运营与产业化服务平台,发展壮大科技服务业。(4)建设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推广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做大做强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冷链物流、保税物流等新业态,引进培育国际供应链龙头企业。(5)构建灵活精准总部经济政策体系,开展产业链集聚定向招商和重大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推动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公司在深圳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吸引力和辨识度的总部基地。

4.重塑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1)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加快宝安燕罗、龙岗宝龙、龙华九龙山、坪山高新南、光明凤凰、深汕智造城等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推进制造业园区业态升级。加大园区土地连片整备力度,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评价。(2)推行标准地、带项目、交地即动工等供地新模式,建设一批定制化厂房,强化制造业重大项目空间保障。(3)强化产业空间全生命周期监管,建立产业用房租赁参考价格制度,完善“分类出让、以房招商、先租后供”产业空间供应市场。

5.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1)大力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30条政策,深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面完成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新增市场主体50万家。(2)引导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开通“个转企”线上“一体化服务平台”和线下“一站式办理窗口”,推动“个转企”2500家。(3)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完善捕捉寻找、孵化培育、扶持壮大机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0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家。(4)搭建“星耀鹏城”企业上市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全链条上市培育体系,引导上市企业再融资投向实体经济,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30家以上。(5)积极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提供常态化培训、帮扶、受理、评审服务,推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6)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制定深圳独角兽企业遴选发现指标体系,提供“服务资源包”支持,新增独角兽企业5家。

(三)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1.全力增强投资后劲。(1)完善固定资产投资总指挥部运行机制,坚持保投产、保续建、促新开、增固投,加大优质项目储备力度,强化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打造智慧化投资调度平台,完成市区两级政府投资超1600亿元。(2)全面开展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强化全要素保障,适度超前谋划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信息等重大工程项目,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200亿元、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000亿元,增强城市发展后劲。(3)着力扩大工业投资,强化要素和服务保障,加快中芯国际深圳12英寸线、迈瑞医疗器械、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深汕)、荣耀智能终端、华星光电超高清视频显示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5个百亿级、10个三十亿以上重大工业项目,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打造一批灯塔工厂,工业投资增长12%以上。(4)优化房地产投资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力度,推动长圳公共住房二期、深乐村二期等项目建设,新开工住房面积1500万平方米,完成公共住房投资390亿元、增长8%以上。(5)创新多元投融资模式,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园区、保障性住房等重点领域,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企业债,发行储备一批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推动设立国家级民航业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继续争取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实现投资良性循环。

2.促进消费扩容提质。(1)出台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提振消费市场,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发展网络直播、互动娱乐、体验消费,布局建设一批智慧超市、智慧餐厅、智慧驿站,打造水贝直播基地等若干百亿级直播带货基地,加快建设京东京喜、美团优选等电子商务平台。(3)促进传统大宗消费提档升级,用足用好放宽新能源汽车指标申请条件的政策,支持二手汽车经销模式发展,鼓励5G手机、超高清电视、智慧家居等智能终端产品升级消费,举办不少于50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销活动。(4)建设世界级地标性商圈和高品质步行街,推进福田中心商业区、后海超级商业区等建设,高标准改造提升东门步行街,建成一批特色步行街和夜间经济示范区。(5)加快集聚高端消费资源,引进设立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等230家,建设文化艺术品拍卖中心,发展定制消费、时尚消费。

3.促进外贸外资稳量提质。(1)实施数字贸易工程、粤贸全球品牌工程、展会提升工程等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机遇,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2)围绕重要资源、重要产品打造世界级市场平台,推动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国家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建设,在前海联合交易所上线大豆离岸交易现货品种。开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业务,加快建设全球液化天然气加注中心、大鹏LNG走廊,打造天然气贸易枢纽城市。规划建设空港综合保税区。(3)实施“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推动传统制造企业品牌“出海”,开展跨境电商和直播数字业务,支持跨境电商建设独立站、海外仓,共建共享通道网络、货物组织、航空运力等供应链。(4)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拓展检测维修、保税展示交易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大力发展研发合同外包、软件信息服务等服务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1100亿美元以上。(5)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外商投资条例,实施负面清单之外内外资统一管理,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

4.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1)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出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加快组建深海科考中心,推动中船深圳海洋科技研究院、招商局海洋设备研究院落户,办好海博会,加快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2)积极推动海外投资项目建设,建成运营越南和胜风电、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轻轨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埃及阿布基尔码头等项目建设。(3)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建设,组合港数量达15个以上,建立一体化便捷通关模式。

(四)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1.纵深推进综合改革试点。(1)全面完成首批40条授权事项,及时总结推广重大制度创新成果,推动出台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2)优化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机制,推动完善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工作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3)积极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涉及的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相关工作,加强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实践,推动制定反不正当竞争、城市安全等特区法规。

2.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1)全面落实深圳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有序放宽和优化先进技术、金融投资、医疗健康等领域准入限制,积极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试点,破除市场隐性壁垒。(2)加快实施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和首批改革事项清单,在市场主体准入退出、新型智慧监管、跨境贸易便利化等领域推出一批创新改革措施,加快落实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清单任务。(3)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深化企业合规改革和公平竞争独立审查机制试点。依法加强对资本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4)打造高效便利的投资环境,深入推进“一照通行”审批服务改革试点,推动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跨行业应用、跨地区互认。

3.推动建设高水平要素市场体系。(1)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供给,深化探索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完善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扩大第三方机构技能人才认定评价范围。(3)大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数据交易平台、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方案,在前海开展数据海关和数据经纪人试点,探索建立数据权属界定和安全保护利用制度。(4)深化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科技型国企,探索开展国有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深化商业类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

4.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1)创新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探索实施“里程碑式”考核等管理机制,合理评价成果研发过程性贡献。(2)改革科研经费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开展科研经费无纸化报销试点,减轻科研人员负担。(3)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出台覆盖项目、人才、机构的科技评价实施方案,构建体系化系统化科技评价机制。(4)深化“成果赋权+成果单列”管理改革,扩大赋权实施院校范围,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5)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出台设施共享管理办法及配套措施,建成全市统一科研共享平台,动态编制共享设施清单和服务项目清单。

(五)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

1.提升前海开发开放战略能级。(1)深入落实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争取前海合作区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获批,统筹推进“物理扩区”和“政策扩区”。(2)探索区域治理新模式,出台实施优化前海合作区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制定前海合作区权责清单,加快建立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的新型管理体制。(3)出台前海国土空间规划,构建“一心一带双港五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加快推动“互联网+”未来科技城、会展新城、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等重点功能片区规划建设。(4)高水平打造前海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加快前海深港国际服务城、前海石公园(一期)、前海深港广场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国际高端智库集聚区、深港专业服务业集聚区、深港新型商贸物流发展集聚区等“六区六镇”建设提质提速。

2.提升深港澳市场一体化水平。(1)积极对接香港发展规划,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加快皇岗口岸重建,推进沙头角口岸规划重建和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片区升级改造,推动莲塘口岸24小时通关,优化深圳湾口岸功能,开展前海口岸、港深西部铁路规划研究。(2)促进对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规范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服务贸易管理举措,建设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3)创新深港金融融合发展,推动降低香港保险等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引进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争取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平台、港澳保险服务中心落户。(4)促进深港澳联合引才,制定深港“联合人才政策包”,进一步扩大港澳专业资质认定范围,打造一批高品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推进在深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民生领域享受“市民待遇”。(5)加强与澳门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合作交流。

3.推动深圳都市圈建设提速提质。(1)推动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实施,加快深圳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在基础设施、科创产业、生态环境等领域推动深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2)加快推进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谋划实施一批具有示范性、标志性的重大项目。(3)积极与东莞、惠州加强重大平台对接,共建产城融合组团,推动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协同发展。

4.增强区域协调发展辐射力引领力。(1)强化广深双城联动,推进广州深圳“1+7”合作框架协议27项重点合作项目加快落地,推动组建“双城”联动研究院。(2)强化“核+副中心”动力机制,推动深圳汕头深度协作框架协议21个合作事项尽快落地。(3)完善与潮州深度协作机制,推动签署深圳潮州战略协作协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智慧城市、农产品供销等领域深化合作。(4)促进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研究谋划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前海与横琴等国家级平台交流互动。(5)继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及汕头、河源、汕尾对口帮扶,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深圳路径,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建成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电查看更多>火电项目查看更多>能源转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