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氢能氢能交通加氢站政策正文

北京大兴:推广使用500辆氢车、新建3座以上加氢站、搭建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

2022-06-02 12:25来源:北京大兴区人民政府关键词:加氢站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汽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6月1日,北京大兴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北京市大兴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在氢能方面,《报告》指出:

2021年,大兴区加快氢能示范区建设,加氢站、氢能交流中心、孵化器建成投用,举办首届国际氢能生态年会。出台全市首个支持氢能发展政策,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85辆。

2022年大兴区将搭建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集聚一批氢能企业,推广使用500辆氢能源车辆,加快实施加氢站网络化布局,新建不少于3座加氢站,推动氢能产业园使用低碳技术。

原文如下:

北京市大兴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聚焦“落规、落地、落实、提升”的工作理念,围绕“五子”联动,加快推动“两区”建设,经济社会复苏向好态势不断巩固,较好地完成了区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1项指标均实现了预期目标,具体表现为:

——主要经济指标领跑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254.4亿元,同比增长148.2%,两项增速排名均为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4亿元,同比增长12.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73.1亿元,同比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7.8亿元,建安投资完成394.2亿元。

——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生产生活用水总量1.765亿立方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18.21%,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940家,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完成20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完成1.55亿美元。

——社会民生事业持续加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实现35.5%,细颗粒物浓度降至34微克/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3.9%,城镇登记失业率3.0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53454元,同比增长8.6%;食品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98.9%,药品抽验合格率达到100%。

一年来,全区上下凝心聚力、精准施策、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坚持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统筹推进,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加固态势。

疫情防控常抓不懈有序推进。科学精准应对,打赢年初天宫院疫情阻击战。常态化运行三级疫情防控专班,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做实做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严格落实集中隔离点安全管理、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进京管控和入境人员隔离管理等工作。全市率先开展大规模人群疫苗接种,12岁及以上人群实现应接尽接,3-11岁接种全面启动,第三针加强针累计接种83万人。

工业高位运行贡献突出。疫苗生产企业爆发式增长带动医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437亿元,同比增长843.6%。“天广实抗体”“九芝堂干细胞”等生物制药头部企业落户大兴,华大北京国际创新中心等医药研发中心完成签约。“四个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实现中科伟通、药康等9个项目摘地,沃森、热景等10个项目开工,京卫一期、光捷联东U谷等11个项目竣工,星昊、康百世等8个项目投产。

投资稳步推进支撑有力。将稳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重点项目落地和投资促进工作专班,建立“抓新开、抓续建、抓增量、抓储备”工作机制。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发挥稳投资关键作用,在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加快土地供应、加快建设进度等方面持续发力,12个市级重点项目中5个新建项目全部开工、7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投资完成49.6亿元,同比增长155.6%。

消费多措并举逐步回暖。开展“礼享大兴·潮趣生活”消费季活动,累计发放线上线下消费券、汽车专用消费券等近4200万元,拉动消费约20.18亿元。启动“大兴消费品牌榜”评选活动、大兴汽车节活动,营造良好消费氛围。大力推动“首店经济”,引入首店21家,居平原新城之首。积极促进商旅文体联动,支持商圈举办夜间经济系列活动,稳步推行商务行业外摆政策。持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新建和规范提升便民商业网点49个。

财政收入深挖潜力平稳增长。围绕机制政策创新,持续稳固存量税源。建立走访服务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区领导带队走访服务重点财源企业261户次,走访企业实现地方级收入77.4亿元。完善企业外迁预警挽留机制,对接预警企业55户,有效挽留地方级财政收入3649万元。发挥政府债券引导撬动作用,全年发行75亿元,推动临空区、生物医药基地建设。出台大兴金融发展新六条,促进金融产业加快发展。

多点发力助推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出台大兴区首贷贴息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首次贷款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落实“担保惠企兴六条”,对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降低或免收担保费,共支持担保项目425笔,在保余额48.63亿元,稳定就业人员近28000人。北京大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获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9000万元支持。全年新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8家。

(二)坚持以“两区”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临空区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河北自贸区大兴机场片区第一批制度创新清单81条任务实施率达98%,第二批制度创新清单39条任务实施率达82%,北京自贸区大兴组团实施方案134条任务实施率达91%。国际商务综合体施工进入收尾阶段,引进丽筠、万豪等4家国际酒店。北京细胞治疗集团、瑷格干细胞中心项目投产见效。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消费枢纽项目确定选址方案。综合保税区通过预验收,预计年内封关运行。加快推进贸易数字化示范区建设,贸易数字化赋能中心北京展馆正式启幕。高质量举办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新国门(大兴)分会。

生物医药基地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全市唯一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试点区域,提前实现千亿级园区目标。精准服务保障涉疫企业,科兴中维新冠车间全部投入使用,年生产能力达20亿剂。扩区街区控规正式获批,完成产业规划研究、城市设计方案及导则、土地开发实施方案等,启动南扩起步区6个批次征地。首医大项目完成规划设计条件和设计任务书编制。对扩区范围内企业进行升级改造,盘活后可增加建筑规模约24.45万平方米。全年新注册企业663家,其中沃森生物、华诺奥美等千万元以上企业136家,落地项目95家。

新媒体产业基地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新增注册企业975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占比36%、现代服务业企业占比31%。重点入库在谈储备项目100余个。持续推进老旧工业厂库房改造再利用,累计改造30余万平方米。聚友创意虚拟现实产业园项目一期启动建设,滕氏闲置用地引入天域北斗总部。积极拓展新型产业空间,金地威新国际中心、上德广场、中建三局等项目建成投用。加快推动多维创新园动漫电竞产业园建设。

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扎实起步。组建专业化平台公司投入运营。设立首期20亿的国际产业创新发展基金。研究制定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控制性规划。落地中国首家日资基金管理公司软银亚洲全资子公司软亚信创等外资企业15家,日本锂电之父联合创设的固态电池企业恩力动力等国际创新型企业60家。落地北京首个知识产权保险工作示范园区。加快氢能示范区建设,加氢站、氢能交流中心、孵化器建成投用,举办首届国际氢能生态年会。出台全市首个支持氢能发展政策,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85辆。组织申报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正式获得批复,成为国家首批示范城市群。

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成功落户。紧抓“卫星网络”产业发展机遇,举办首届北京商业航天大会。多维度对接北航等60余家企事业单位,与16家签订意向合作协议。对原北京阀门总厂闲置厂房进行升级改造,拟引进知名商业火箭企业落户大兴。加快商业航天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制定。

(三)坚持以减量绿色发展为导向,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加快打造。

疏解整治促提升深入推进。坚持疏存量、优增量,20项市级任务全部圆满完成,其中一般制造业改造提升等3项任务排名全市第一。便民服务网点、老年餐桌、棚改签约等6项工作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全年累计拆除违法建设345.28万平方米、腾退土地415.03公顷,实施“留白增绿”194.96公顷,完成“揭网见绿”1767万平方米。引领带动聚兴华通氢能科技、科威尔、九芝堂美科等10家一般制造业企业改造提质,发展高精尖产业。旧宫镇五福堂公园实现开园,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发力。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开展“一微克”行动,不断深化以图查尘、以绿固尘、以路督尘、以技治尘“四治联动”工作法,推动扬尘精细化治理,裸地治理率达84.64%。不断加强移动源污染监管,检查重型柴油车4.7万余辆,查处超标车1662辆。积极强化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用水总量,按照海绵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清单推进各项工程建设,加强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7个地表水国家和市级考核断面平均水质保持良好。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

绿色发展底色不断擦亮。依托平原造林、临时绿化、公共绿地改造提升等工程,填补生态林断带,实施造林绿化9000余亩,打通绿色连廊。不断拓展精品休闲绿地,完成代征绿地改造提升16.04万平方米。实施屋顶绿化9802平方米,打造精品“空中花园”。推进3万平方米镇村重点路段改造工程,利用空闲地、撂荒地、拆违地等临时绿化1965亩。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稳步推进,建成全国首个森林城市主题公园。有序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以林花、林草为主,林下观光、森林康养等多种方式发展的经营模式。临空区中央公园完成概念方案深化。研究探索合同能源管理。开展临空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编制。

(四)坚持以建管并重为路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积极推进黄亦路等道路前期手续办理,国道105完成道路主体工程建设,团桂路建成通车。兴政街道路两侧环境提升改造完成,翡翠城小学过街连廊已完工,天宫院过街天桥项目加快推进。安定循环经济园、污水三干线大修工程等进场施工。43个小区电力外线改造项目有序开展。340万平方米噪声区安置房实现回迁。智慧市政平台进入试运行阶段。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三个批次共313个村的村庄规划审批,市级第一批44个村污水管线建设项目基本完工,第二批40个村取得立项批复。1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继续推进。持续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拆除私搭乱建和侵街占道452处,清理生活垃圾6.2万余吨。大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魏善庄蔬菜园艺创新园一期项目和北臧村兴盛达智慧农业产业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民宿旅游融合发展,13个乡村民宿院落开门营业。紧抓农村出租房屋管理,在29个村先行试点旅店式管理。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受援地“造血”能力,着力抓好产业协作,成功打造宏福“四季番茄小镇”现代农业综合生态产业园等示范项目。

城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接诉即办”坚持向前一步,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群众诉求办理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综合排名全市靠前。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进,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大幅提升,知晓率达98%、参与率达90%以上、准确投放率达85%以上。推动商场地下停车场停车错时共享,强化路侧停车电子收费管理。深化居民议事厅建设,打造镇街拉家常“邻里笑”“红门理”等品牌。完善“物业超市”工作机制,成立大兴区社区物业服务协会,物业服务内涵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智慧城市1.0建设成果显现,完成政务云及大数据平台、时空信息云平台和物联网资源服务平台等基础平台建设。制定实施《大兴区新型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建设工作方案》,启动15个场景建设。

(五)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快累积。

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在全市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两年平原新城排名第一。全市首个电子证照分发中心建成营业,开通“证照联办”线下窗口。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行综合窗口受理模式,实现26个事项“跨区通办”、1427个事项全程网办。推进告知承诺制改革,办理政务服务领域告知承诺事项5.5万余件,精简材料18.7%、精简时限74.9%,企业群众跑动次数减少60%。兑现“1+N”产业政策资金2.37亿元。新设立企业1.2万余户,同比增长89%。

农村土地改革不断深入。集建地全年入市7宗,总占地面积59.52公顷,总交易金额65.82亿元。有序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出台《大兴区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启动全区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盘活利用闲置农宅434个,农户租金收入共3438万元。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建立区镇村三级田长责任体系,加强农业项目用地管理。撂荒耕地恢复种植1.9万亩,研究制定支持老旧果园复耕政策。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完成土地流转交易24宗、1.15万亩,居全市首位。

科技创新持续发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定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医药健康领域等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创新能力布局和提升,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科创能力建设,免疫细胞治疗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获批。与清华工研院等35家单位开展合作,承接北大、清华等院校成果转化项目20余个。加速推进闲置厂房改造,孵化器、众创空间累计达59家,成立大兴区孵化器联合会,协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设基因治疗、蛋白药物CDMO技术服务平台8个。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活力不断增强,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59.3%。

(六)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民生兜底保障网进一步编密织牢。加快构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镇街养老照料中心-养老机构、驿站-居家照护床位”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养老照料中心实现镇街全覆盖,完成61张老年餐桌点位建设。健全困难群体临时救助制度,在全区各镇街设立3万元临时救助备用金,区级设立150万应急救助资金托底,实现困难家庭兜底保障全覆盖。深化殡葬改革,在全市做到“五个率先”,落实殡葬惠民政策,制定《大兴区节地生态安葬补贴办法》,20个镇街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积极落实市区援企稳岗政策,稳保就业资金支出3.66亿元,惠及企业2.33万家次、劳动力35.84万人次。实施就业服务“暖心行动”,累计服务劳动者2.5万人。大兴区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26%。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全覆盖,全区参保人员104.6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22.07亿元。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推进。出台《大兴区“双减”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20余份。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出动11357余人次,检查机构6841家次,无证机构实现动态清零,压减率100%。遴选审批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形成动态“白名单”。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全区中小学开设体育、科技等各类别社团3073个,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学生参与率96.5%。解决幼儿园学位3720个、小学学位960个、初中学位1920个、高中学位3240个。大兴一中西校区正式投入使用。组建一中教育集团,与清华、北师大等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学院课程。引进五一小学、一零一中学、海淀实验小学等一批优质学校,北京第四实验学校建设有序推进。

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国家卫生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北京口腔医院西红门院区正式开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城南院区项目结构全部封顶。与广安门医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争创国家中医(肿瘤)医学中心。林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建设136家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启动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积极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和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新增投用院前急救工作站9个,在全市率先完成年度指标。

群众文体生活丰富多彩。举办第六届大兴区市民快乐冰雪季、首届冰壶联赛等系列冰雪活动,营造冬奥氛围。新建3家24小时城市书房。积极打造以麋鹿文化为特色的大兴文化品牌,推出“鹿鹭”IP并进行文创开发。深度挖掘平南红色文化,拍摄制作文献专题片《平南记忆红色大兴》。“走进新国门、发现兴世界”红色旅游线路入围文旅部“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安定和谐局面更加巩固。圆满完成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对各类安全隐患进行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围绕餐饮企业燃气、重点工程复工、防震减灾、校园安全等,持续开展专项联合执法活动,从严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治理。依托线上线下多种宣传媒介,广泛开展主题宣教活动,全民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持续提升。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初步安排

(一)总体思路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之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做好全年工作至关重要。为此,202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勇毅前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落规、落地、落实、提升”作为基本要求和工作抓手,以高站位协同发展打造首都功能新载体,以高质量产业强区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交往新门户,以高标准深化改革打造城乡融合新典范,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新大兴新国门,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二)主要指标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共安排21项指标,在指标设置上注重与“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紧密衔接,包括以经济发展类为主的12项预期性指标以及以生态环境、民生改善类为主的9项约束性指标。

经济发展方面。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扣除新冠疫苗影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扣除新冠疫苗影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扣除新冠疫苗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0亿元,建安投资完成35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实现稳步提升。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实现21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50家。

生态环境方面。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力争继续下降,森林覆盖率达到34%,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5%,常住人口规模、生产生活用水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达到市级要求。

民生保障方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食品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98.5%以上,药品检验合格率达到99%。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一)围绕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全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展产业承载空间,加快推进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强化用地履约监管,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氢能、商业航天等领域,梳理区内重点企业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开展精准招商,提高产业链完整水平。利用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建立“亮灯”机制,实时跟踪“四个一批”项目进度,全年推动天科合达二期等项目摘地,丰电科技等项目开工,天地兴业等项目竣工,大得名归等项目投产。加快存量企业提质增效,精准帮扶中小企业,推动更多潜力企业上规入统,新增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50家。

精准发力扩大有效投资。持续优化投资调度机制,完善区级重大项目储备库,建立重点工程调度与服务平台,精准实施定项调度,切实发挥投资“稳定器”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效益,集中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强化后期储备项目,增强政府投资梯度和可实施性,保障财政资金安全。积极推进第四轮城南行动计划,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等七大类项目,全面提升综合承载力。

着力促进消费提质扩容。重点围绕西红门、天宫院等4个商圈改造提升,力争形成1-2个市级商圈。大力吸引首店、创新店、旗舰店落户,持续引进首展、首映、首发活动。打造“礼享大兴”品牌,扩大品牌榜范围,持续推进消费季活动,繁荣消费市场。探索将“餐饮保”扩展为“惠民保”,扩大担保贷款政策覆盖业态,持续稳定市场主体。持续推进商业企业外摆,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新建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网点不低于50个,动态保持社区基本功能覆盖率100%。

持续强化财源税源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运用政府投资基金、“1+N”产业政策、贴息、奖补等方式,加大对产业招商的支持力度,积极布局新兴产业,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增加。研究制定财源建设支持办法,设立专项支持资金。及时关注企业迁移动态,积极涵养税源,有效扩大税基,充分发挥税务监督、反避税、风险应对等管理促收作用,确保税费收入稳步增长。

(二)围绕“两区”建设,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级,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持续加强“两区”政策制度创新。对标国际先进贸易规则,研究储备制度创新方向,落实“两区”建设十五条政策措施,加快兑现支持资金。深入挖潜,积极培育,争取形成2-3个列入向全国或全市推广的创新实践案例。推动项目落地,发挥海外代表处、国际招商中介作用,利用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等平台加强宣传,结合服贸会、进博会等国家级展会平台,狠抓招商引资,积极吸引外资项目入驻,全年储备项目不少于200个,力争引进综合纳税千万级企业10家、百万级企业100家。

高水平推进临空区建设。高品质建设“二四六”产业空间,加快国际消费枢纽、国际会展中心落地进程。加大综保区、非保物流区、航空社区、生命健康社区四个园区开发力度,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推进自贸创新中心、国际航空总部园、国际商务综合体等六个产业园区建设,争取更多项目落地投产,形成可视化项目。围绕科技创新、产业生态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和发力。推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搭建国际经贸、科技合作平台,服务企业用好RCEP协议政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贸易数字化示范区建设,以综保区为优先发展区域,优先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智慧供应链服务等产业业态,带动数字经济发展和贸易规模提升,逐步搭建离岸贸易服务平台,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监管和服务体系。

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积极申报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进生命健康区域协同创新。举办医药健康CXO大会。谋求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建设药物筛选和医疗筛查中心、新材料新装备中试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打造新媒体视听产业集群,引入以数字经济为特色的旗舰企业,积极引导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质增效,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运营管理专业、服务配套完善的特色产业平台。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推进国际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引进150家重大外资及创新型企业,尽快形成可视化成果。搭建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集聚一批氢能企业,推广使用500辆氢能源车辆,加快实施加氢站网络化布局,新建不少于3座加氢站。推进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一级开发建设,加快商业航天重点项目落地。加强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宣传,提高基地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围绕深化改革创新,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持续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扎实落实市营商环境5.0版政策,全面推动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常态化做好迎检工作,以世行营商环境评价、国务院大督查、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行动专项督查等为抓手,切实做好“小小窗口、满满服务”各项工作,助推政务服务改革迈上新台阶。深入推进“五度”效能评估,对申请表单、办事环节、要素审核、审批流程、送达方式等开展全方位评估,全面促进政务服务提升质效。构建多元培训体系,围绕新政落地,加强窗口互动培训,强化前后台有效衔接,确保审批环节顺畅高效,让改革政策真正在窗口落地见效。

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拓展集建地功能用途,加快5宗集建地入市,储备地块60宗。积极做好集建地功能用途的深入改革与探索,创新集建地的入市用途和方式,实现集建地与国有土地真正的同价同权。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有偿使用等试点。继续推进西红门镇大白楼村等整村宅改项目。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应用,落实好“双创”和“科技成果转化”两项科技政策,支持成果转化示范项目10个,落地区级应用场景示范项目15个。加快培育服务科技创新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鼓励企业承接国际国内技术服务业务,不断扩大技术交易。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利用“大兴发展引导基金”“北京市大兴区科技创新引导基金”搭建科创基金备选项目数据库,引导国内外高端团队和原始创新项目落地大兴。

(四)围绕美丽大兴建设,着力改善环境质量,奋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深化“一微克”行动,开展VOCs专项治理,深化“一厂一策”精细治理,确保完成“全区PM2.5浓度、重污染天数力争继续下降”的目标,全力保障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加强“三水”统筹治理,努力提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监管水平,持续抓好全区入河排口管理,推进小龙河、旱河河道治理工程。持续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强化污染源头管控,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和重点监管单位管理。严管建设用地环境风险,深化耕地分类管理。不断提升危险废物收运处置能力。

加快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完成市级下达的新一轮百万亩平原造林任务,持续推进屋顶绿化、临时绿化、播草种花、公共绿地改造提升等项目建设,通过种植乔木、设置特色景观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覆盖裸露地表,提升城市内景观效果。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以满分标准落实各项指标任务。积极开展群众性绿化美化创建活动,通过建设各类首都花园式单位和园艺驿站等形式,营造共建共享浓厚氛围。

深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大兴区碳排放摸底与趋势预测,科学谋划2022年大兴区碳中和工作方案及实现路径。做好全区示范项目引领及推广,推动氢能产业园、中日产业园等园区使用低碳技术,公共机构和建筑领域推广使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优化能源结构,聚焦节能技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迫切要求,积极落实国家及市级节能降耗、能源领域支持政策,深入挖潜、优化存量,促进能源结构提质增效。

(五)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有序实施西片区开发建设,协调推进京雄高速、马西路南延等重点道路实施,实现魏永路东延开工建设,诸葛营、高米店等输变电站投入使用。加快推进瀛海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持续推进大兴区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三年行动。启动智慧城市2.0建设,完成第二批17个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开发。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220个村基础设施和40个村污水管线工程,持续培育1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持续强化农村人居环境监督检查,针对重、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地区环境实现新提升。加快推进设施蔬菜产业集群项目和高效设施建设试点项目,确保按时完工投产。加强新优品种试验和推广,大力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超、农社、农企、农餐等深入对接。多渠道挖掘增收潜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开发更多适宜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整合乡村民宿与旅游资源,多元推动精品民宿发展,持续提升民宿服务品质和内涵。

扎实推进新一轮“疏整促”专项行动。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一般制造业疏解提质,完善市场、物流、商业等城市服务和民生保障功能,推动黄村桥市场整治提升,按规划还绿或再利用。深化重点领域综合整治,强化源头治理,打好违法建设、街区环境、道路和桥下空间等整治提升组合拳,创新棚户区改造、重大项目管理模式。聚焦城乡结合部村庄、腾退空间、公共服务、重点产业等相关领域,创新建设模式和政策举措,创建高品质功能片区。

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提高居民自觉参与意识,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进一步健全完善“拉家常”议事会品牌工作机制,推进社区协商议事厅建设、楼门院治理,发挥诉源治理的积极作用。推广“物业超市”,丰富“商品”和内涵,促进社区服务供需精准对接。统筹集成社会心理服务站建设、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物业+养老”等政策资源,发展多元化社区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加强对“接诉即办”工作经验方法的梳理和总结,强化成果运用,确保群众诉求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综合排名居全市前列。

(六)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新提升。

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原则,“人”“物”同防,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强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周边区域疫情防控检查指导,完善常态防控举措。聚焦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落实落细各项保障要求,全力做好防疫及医疗保障工作。做好新冠疫苗第三针全面接种工作。

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抓好稳保就业政策宣传落实,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1.3万人,促进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职业培训不低于1万人次。深入开展就业服务“暖心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困难家庭毕业生全部就业。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病保险、商业保险等为补充,社会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公平统一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按时足额发放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保障金,及时调整社会救助标准,保障基本生活。推动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加大各类保障性住房筹集力度,推进非居住建筑改建宿舍型租赁住房、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创新试点,以兴丰街道化纤厂小区为试点引入社会资本。持续做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解决群众上下楼难问题。多措并举保价稳供,加强商品市场价格监测预警,落实粮食安全区长责任制,切实守好群众“菜篮子”。

积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努力扩大学位供给,完成魏善庄、三合庄等3所幼儿园建设,增加学位1080个。推动北京第四实验学校开工建设。组建大兴一幼和大兴七幼教育集团,逐步扩大大兴一中教育集团规模。引进翠微小学等4所区外优质教育资源,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区域教育质量持续提升,不断满足百姓多样化教育需求。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选址新建及观音寺、清源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养老示范中心、新城北区养老设施建设。试点家庭照护床位,拓展养老助餐点等居家养老服务。深化智慧养老、科技助老工作。

不断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宣传冰雪运动与冰雪知识,举办第八届大兴区市民快乐冰雪季、大兴区青少年冬季项目运动会等系列活动,推动冰雪运动发展,营造冬奥氛围。持续开展特色节庆活动,全力打造“大兴丰收季”品牌。积极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文艺精品创作,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全力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修订完善全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深入排查各类安全风险隐患,增强基层防风险意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居民生活、疫情防控等安全底线。筹建应急实训基地,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加氢站查看更多>氢燃料电池查看更多>氢燃料电池汽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