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安徽: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 推动煤电行业实施“三改联动”

2022-07-06 11:42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关键词:煤电三改联动生物质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八)可再生能源替代工程。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建设并举,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推动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工作。坚持集中式和分散式相结合,有序推进皖北平原连片风电项目建设,稳妥推进皖西南地区集中式风电项目建设,鼓励分散式风电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进风光储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抽水蓄能电站,打造千万千瓦级绿色储能基地。多元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推进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新建和供热改造,合理规划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统筹布局生物燃料乙醇项目,适度发展先进生物质液体燃料。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5%以上。(责任单位:省能源局,配合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

(九)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工程。统筹布局城市废旧物资回收“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建设。鼓励“互联网+回收”模式发展,推广智能回收终端。(责任单位:省商务厅)开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商务厅等)深化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培育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规范企业。(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等)

(十)科技创新与应用工程。支持开展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技术的科技攻关,突破一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核聚变技术攻关。加快氢能、大容量储能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示范应用。开展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发电等技术场景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凝练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需求,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领域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发展。(责任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等)

(十一)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进一步强化区域协作机制,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和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体系,突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大钢铁、水泥、焦化、玻璃等行业以及工业锅炉、炉窑、移动源氮氧化物减排力度。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开展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深入实施淮河流域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污染治理工程。到2025年,全省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0.2%以内,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长江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配合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等)

(十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动挥发性有机物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禁止建设生产和使用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项目。加快推进石化、化工、涂装、医药、包装印刷和油品储运销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全面提升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提高水性、高固体分、无溶剂、粉末、辐射固化等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的比重。加大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替代力度,严格执行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标准,确保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符合标准的产品。到2025年,溶剂型工业涂料、油墨使用比例分别降低20个、10个百分点。溶剂型胶粘剂使用量降低20%。(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配合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商务厅等)

(十三)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快建设城镇污水污泥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设施,推进污水管网新建与改造。到2025年,城市、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以上,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400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0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序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填埋设施封场治理,2023年底前基本实现城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等)积极推动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设施建设,重点在合肥等13个市建设危废处置利用项目。到2025年,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不低于120万吨/年。(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等)建立健全县(市、区)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大力推动现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扩能提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等)

四、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机制

(一)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分档确定各市“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基本和激励目标,由各市将目标分解到每年,年度目标之间留有适当弹性。各市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和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确定年度能耗总量目标,经济增速超过预期目标的市可相应调增总量目标。各市按年度将能耗强度控制目标分解下达到县(市、区),将能耗双控目标分解下达到重点用能单位。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建立用能空间与能耗强度目标挂钩机制,对不实施能源消费置换的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动态更新,清单外项目需实施能耗置换。支持各市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按季度实施能耗强度和用能空间监测预警,对进度滞后的市加密调度频次。(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二)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实施减排重点工程,优化总量减排指标分解方式,统筹考虑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求和减排潜力,综合确定市级减排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任务重、减排空间大的地方承担相对较多的减排任务。加强总量减排与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制度衔接,提升总量减排核算信息化水平。强化总量减排监督管理,重点核查重复计算、弄虚作假特别是不如实填报削减量和削减来源等问题。(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

(三)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明确高耗能高排放(以下简称“两高”)项目界定标准,全面排查在建、拟建、存量“两高”项目,实施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格控制新增“两高”项目审批,认真分析评估拟建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和对产业高质量发展、能耗双控、碳排放和环境质量的影响,严格审查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产业规划、“三线一单”、规划环评要求,是否依法依规落实产能置换、能耗置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等要求。对已建成投产的存量“两高”项目,有节能减排潜力的加快改造升级,属于落后产能的加快淘汰。(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等)

(四)健全规范标准。制定玻璃、火电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固定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及效能评价标准等生态环境技术规范。(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配合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司法厅、省市场监管局等)对标国际国内能效先进水平,修订一批能耗限额标准,强化标准宣传贯彻执行。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鼓励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制定行业、企业标准,支持企业参加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修订安徽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制定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等地方或区域标准。(责任单位:省管局)

(五)完善经济政策。各级财政统筹安排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费用市县财政投入分担机制。(责任单位:省财政厅)修订完善安徽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办法和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办法,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的地区,依规在分配年度环境污染防治有关专项资金时予以倾斜支持。(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配合单位:省财政厅等)落实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省税务局)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扩大绿色信贷规模,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推动建立绿色贷款财政贴息、奖补、风险补偿、信用担保等配套支持政策。(责任单位: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加快绿色债券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健全价格政策,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机制,严禁对“两高”项目实行优惠电价。完善风电、光伏、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价格政策。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六)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重要指标为支点,用政策引导市场,用市场调节企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撬动地方和企业更加自觉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探索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管理试点工作。积极推广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管局、省能源局等)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推进我省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省级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等)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全面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责任单位:省能源局)贯彻绿色标识认证体系建设要求,推进节能低碳产品认证。强化能效标识、水效标识监管,打击虚标行为。(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

(七)加强统计监测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加强非化石能源细分品种统计,完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责任单位:省统计局,配合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能源局等)健全能源计量体系,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设覆盖全省重点用能单位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等)提升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加强数据联网共享与分析,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升行动。开展大气环境非甲烷总烃监测,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网自动监测项目,加强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和企业环境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

(八)加强监督检查和能力建设。健全市、县节能监察体系,加强节能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强化业务培训。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深入开展专项节能监察,持续做好日常节能监察。创新节能监察工作模式,开展跨地区交叉监察、联动检查。(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等)加强基层生态环境监管队伍建设,重点排污单位设置专职环保人员,加大减排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基层环保人才队伍能力水平。(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

五、强化工作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省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制定实施年度工作计划,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各市、县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加强组织领导和部署推进,将本地区节能减排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分解落实到下一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重点单位。省属企业要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实行更严格的目标管理。重点用能单位将“十四五”和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落实到能源管理负责人和车间、班组。各市政府、省有关单位每年4月底前将上一年度工作总结和当年工作计划报送省节能办。(责任单位:省节能办,配合单位: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强化监督考核。开展“十四五”市级人民政府能耗双控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年度评价、中期评估、五年考核。对能耗强度降幅达到省下达的激励目标的市,其能耗总量免予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所在市能耗总量考核,原料用能不纳入所在市能耗双控考核。将能耗强度目标完成情况纳入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或“双碳”考核体系。未完成当年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的市委、市政府要向省委、省政府作出书面说明。(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政府办公厅等)开展市级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把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压实减排工作责任。(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科学运用“十四五”市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评价考核结果,考核结果经省政府审定后,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市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完善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深化例行督察,强化专项督察。(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

(三)开展全民行动。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行绿色消费,加大绿色低碳产品推广力度,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低碳日等主题活动,广泛宣传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标准和知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慈善组织作用,支持节能减排公益事业。开展节能减排自愿承诺,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自觉履行节能减排责任。(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委宣传部、省生态环境厅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电查看更多>三改联动查看更多>生物质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