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2.完善多层次公路网。
依托黄河干流生态廊道,打通与甘肃、四川方向的省际通道,持续构建连接青甘川三省、串联整个干流重点城镇的千里沿黄绿色通道。加强支流区域主要城市和重点城镇连接的交通廊道建设,打造百里支流绿色通道。强化黄河青海流域公路网建设,着力加强兰西城市群、泛共和盆地城镇区等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布局,持续推动流域内重点县城通高速。加大普通国省道改造力度,打通断头路,持续提升技术等级,完善路网结构,实现城乡区域高效联通。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达效率。
3.构建高效率航空网。
高质量完成西宁机场三期工程、玉树机场和果洛机场改扩建工程,优化机场布局,建设共和、黄南机场,加强研究久治、玛多等支线机场,全面形成“一主五辅”民用机场格局。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支持发展空中游览、航拍监测、空中电力作业等航空服务。
4.打造特色化水运局域网。
科学布局内河航运,完善黄河干流河段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通航河段工程建设,重点开发羊曲至李家峡、李家峡至界河、黄河岗龙至官仓峡、大通河门源段航运,进一步提升航道等级。发挥内河航运优势,布局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信息化和水上应急救助建设,助力旅游业快速发展,为高原旅游名省建设提供水运交通、观光体验等综合服务保障。
5.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强化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节点城市功能,推进西宁国家商贸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西宁机场立体化、复合型、大容量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航、公共交通运输方式有机衔接,推进客运枢纽“零距离换乘”和货物换装“无缝化衔接”,建设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共和县、同仁市、玛沁县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公路客货运输场站建设,加强黄河沿线县城客运站新建及老旧站点改造,推动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形成多层次、高效率的客货运输场站体系。
第七章 促进城乡发展,打造宜居之河
深刻把握城市群作为承载发展要素主要空间形式的时代大势,坚持把兰西城市群作为引领黄河青海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强化生态环境、水资源等约束,严控新建各类开发区,加强城镇开发边界管控,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功能,打造泛共和盆地绿色发展新增长极,增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支撑作用,有效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实现动态平衡,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构建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功能完善、协调互动、宜居宜业的区域城乡发展体系。
第一节 高质量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
1.建设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
坚持做大西宁、服务全省、辐射边疆,增强中心城区核心带动功能,提升创新等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形成中心城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周边区域功能性配套为补充的都市区板块经济发展格局,建设辐射服务西藏新疆、连接川滇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支持西宁扩容提质,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构建综合性城市副中心,打造“一主两副、两翼并进、生态环抱、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快推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复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实现“人城产”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消费型城市,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高标准布局综合性特色化消费商圈,引进前沿时尚消费潮流和消费模式,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不断提升在国内大循环中的位势。打造具有公园城市形态、美丽城市风范、幸福城市品质的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
2.建设城乡统筹“新海东”。
加快主城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县域经济振兴发展,不断增强对都市圈发展的支撑能力。推动城镇乡村“均衡”发展,巩固提升有色金属深加工、特色轻工等领域竞争力,提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产业等领域新优势,积极融入全省产业融合大循环体系。引导支持农产品重点县发展,建设特色高效农业“粮仓”,打造小麦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油菜国家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设施蔬菜生产集中区,构建蔬菜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绿色有机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高原富硒特色品牌。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建设干旱山区生态保护“林海”。做活互助、循化、化隆、民和等县城及其重要乡镇节点,积极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努力走小城市和城镇协同、城镇和乡村统筹的城镇化道路。
3.建设现代化西宁—海东都市圈。
优化都市圈生产力布局和城镇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产业深度嵌套、通勤全面高效、商业延伸对接和以河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文化认同,为推动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建设都市圈经济共同体,统筹布局交通、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联合打造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生态都市型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化都市圈产业体系。争取国家布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都市圈生态共同体,统筹流域重大生态保护建设与综合治理,严格保护河湖水域、岸线水生态空间,建设绿肺、绿芯、绿岛城市绿地系统,共筑都市圈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都市圈文脉共同体,强化“共享湟水、同属一脉”的河湟文脉认同,提升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城市品牌价值。建设都市圈公共服务保障支撑体系,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升保障全省乃至更广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树立百年思维建设综合型现代化河湟新区,确保弥足珍贵的城市新区成为带动区域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
4.加强与甘肃共建城市群。
坚持生态为本、交通先行、市场引路、文旅融合的合作思路,完善甘青两省共建兰西城市群“1+3+10”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城市间务实合作,支持省会城市率先开展交流合作,以点带面推动城市群其他城市开展合作交流,在两省统筹下建立西宁和兰州为主导、其他城市参与的“2+N”城市间多层次合作机制。谋划实施一批跨区域、跨领域的重大工程项目,加强生态环保、要素市场等重点领域一体化政策协同,共同争取国家在兰西城市群布局若干重大民生工程、重大产业创新平台、重大开放发展平台。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承接本区域城市部分功能疏解以及国内外制造业转移。高水平推进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打造兰西城市群合作共建样板。
5.推动泛共和盆地绿色崛起。
依托泛共和盆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持续优化生态、城镇、产业布局,着力构建“一心两翼多节点”[④]城镇区空间布局,培育壮大以清洁能源、大数据、生态畜牧业、文化旅游等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建成黄河青海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共和持续做强以风光水多能互补为主的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提升同仁城市功能,加快同仁·唐卡艺术小镇创建,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特色农牧业,着力打造高原民族文化旅游名城。海晏县打造产业优势突出、生态旅游发达、民族特色鲜明的最美草原新城。贵德县加快建设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强化区域中心城市与重点城镇以及城镇间的交通网络建设,提升节点城镇承载功能,串联区域优质旅游路线,有效支撑城镇区建设。
第二节 因地制宜推进县城乡村发展
1.加快补齐县城城镇化短板弱项。
加大流域县城发展的支持力度,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牧民的区域中心。完善县城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系统,加强县城老旧管网和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开展小型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试点,加快县城智慧化改造,推动公共交通、电力通信、垃圾污水、投递配送等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县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消除县城“大班额”,统筹推进县城与城市城区(州府)医疗卫生设施合理布局和衔接配合,加强县级综合医院提标改造,带动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推进县城养老、托育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县级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县级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引导优势资源、产业和企业向园区集中,分类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产品仓储保鲜物流设施等产业平台。
2.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生产强产业美、生态优环境美、生活好家园美的乡村振兴样板。科学规划村庄建设布局,打造“河湟民宿”“环湖牧居”“多彩藏居”等特色民居和乡村建筑,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的美丽宜居示范乡村。巩固提升规模较大中心村的农牧业优势,推动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改造提升,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田园综合体等平台。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业、乡村旅游等乡土产业,建设一批民族工艺品加工、农畜产品集散、休闲观光体验等专业化村庄。加快符合条件的城镇近郊村“村改居”进程,因地制宜发展旅居度假、休闲体验、健康养生等产业,建设与城镇有机融合、留得住乡愁、具有村落记忆的特色乡村。对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丰富的村庄,支持发展休闲旅游业,建立人文生态资源保护与乡村发展的互促机制。健全村集体经济经营运行、收益分配等运行机制。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深入开展农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健全农牧区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支持有条件的村建设高原美丽乡村。
3.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
全面取消县城落户限制,大幅简化户籍迁移手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便捷落户。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管护机制,推动公共交通、给排水、燃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向城市郊区、中心镇和乡村延伸。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促进城镇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优质资源向农牧区倾斜,不断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强财政保障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健全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在城市群开展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第三节 建设生态人文旅游城镇
1.打造黄河源头生态人文旅游城镇。
发挥好区域人文生态的独特性和大尺度景观价值,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畜牧业等生态型产业,促进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实现自然资本增值。加快高海拔、环境恶劣地区人口向条件适宜的城镇集中,增强节点城镇对生态保护的支撑作用,探索生态敏感地区绿色发展新路。
2.打造祁连山生态人文旅游城镇。
建设祁连、天峻等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高原生态旅游型城镇,门源打造以旅游、商贸、农牧业为主的新兴城市。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和高原有机畜牧业,打造绿色、生态、有机区域品牌,建成全省生态旅游、现代畜牧业发展示范区。完整保护高寒典型山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3.打造环湖生态人文旅游城镇。
依托环湖地区城镇带,提升区域城镇关联度,融合红色文化、安多藏文化等多元文化,打响青海湖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一批旅游商贸型特色镇和特色小镇。加强环湖地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沙漠化防治力度,构建青海湖草地湿地生态带,阻止西部荒漠化地区向东蔓延。
第八章 弘扬河湟文化,打造魅力之河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以河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加强历史文脉延续保护与传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以河湟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打造千里黄河文化走廊,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讲好青海“黄河故事”,不断增强河湟文化的生命力、传播力、影响力,成为黄河文化百花园中璀璨明珠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第一节 挖掘保护黄河文化遗产
1.加强遗产古迹系统保护。
推进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开展黄河流域文化资源普查,推动全流域共建根脉相承、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遗产走廊。加强柳湾遗址、喇家遗址、沈那遗址、孙家寨遗址、宗日遗址、西海郡古城、长城等重点文化遗址、遗存保护和修复,推进原子城、班玛红军沟、循化西路红军革命旧址等红色文化遗迹保护,加强同主题跨区域革命文物系统保护,开展篱笆楼、寺庙、塔窟、宫观古建筑群等文物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黄河流域重大考古工程,加强文物保护认定。做好古籍的保护、抢救、搜集、整理工作。建立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录,制定整体性保护和修缮计划。加大白塔渡口等古渡口水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文物保护认定,从严打击盗掘、盗窃、非法交易等文物犯罪。
2.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深入挖掘融合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河湟文化内涵,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底数。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大对土族“纳顿”、撒拉尔“口弦”“花儿”、藏戏、河湟皮影戏、藏刀锻造技艺、酥油花等戏曲、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与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社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非物质文化展示传承基地,开展青绣、石刻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综合运用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手段,加强河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技艺与记忆开展抢救性记录与保存。筹建河湟文化研究院,深化与流域省份黄河文化研究机构合作。
第二节 深入传承以河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基因
1.文化基因传承创新。
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河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系统研究梳理河湟文化发展脉络,系统阐发河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道德规范和优秀传统,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黄河文化体系。传承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世居民族交融的民族文化,发展赛马、赛牦牛、民族式摔跤等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彰显河湟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加快国家级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成土族文化(互助)、循化撒拉族文化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积极争创河湟文化、源头文化国家公园,打造黄河上游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适当改扩建和新建一批河湟文化博物馆,建设河湟文化产业园,综合展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
2.丰富黄河文化时代内涵。
坚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指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特别是河湟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促进物质与精神、理念与实践、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相融合,发扬“两弹一星”精神、长征精神、“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两路”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水电精神等,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进一步积淀民族精神,传承革命精神,弘扬时代精神,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固牢黄河文化的根和魂。全面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发挥好“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青海省长征精神传承教育基地、主题教育展馆等平台综合功能,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筑牢各族群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整合河湟文化研究力量,夯实研究基础,建设跨学科、交叉型、多元化创新研究平台,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丰富文化内涵。
3.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文化惠民行动,加大市(州)、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着力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推进基层公益电影固定放映厅建设,完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改善基层文化设施条件。加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建立河湟文化公共服务网,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加快县级融媒体建设,支持公共数字文化云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加快发展智慧广电。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鼓励支持文艺创作,推出一批优秀文化艺术作品。
第三节 讲好新时代青海“黄河故事”
1.携手共奏“黄河大合唱”。
加强与流域省区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搭建高层次黄河文化对话交流平台,推动落实沿黄城市文化旅游协作发展框架协议,积极开展黄河源头九省区共祭、民间艺术比赛、农民文艺汇演、民间工艺品大赛等民族文化活动。加强黄河题材精品纪录片创作。强化黄河文化艺术创作交流,发起黄河九省区文化艺术创作联盟,联合创作编排以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为题材的大型剧目、影视作品、书画摄影等文艺作品,共同传播好黄河文化。打造以河湟文化为代表的西宁市5A级博物馆群,建设河湟文化数字博物馆,积极融入黄河九省区博物馆联盟,系统展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
2.全方位开展文化交流。
积极参与“中国黄河”国家形象宣传推广行动,将河湟文化元素融入国家文化年、中国旅游年等活动中,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符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人文合作,积极向国际友好城市宣介河湟文化,支持国内外媒体宣传青海“黄河故事”,促进文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同筹备和发起黄河文化旅游对外宣传推广活动,推进“黄河文化云”建设,搭建黄河文化数字化国际传播平台。在世界文化旅游大会、国际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融入河湟文化元素,提高青海“黄河故事”影响力。积极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开展国外媒体走进黄河、报道河湟等系列交流活动。推动流域九省区联合举办黄河论坛、体育赛事,建立论坛轮址举办机制,丰富“黄河故事”内涵。
第四节 打造享誉中外的黄河上游文化旅游带
1.构建“一廊两区五带”发展格局。
持续优化黄河青海流域文旅发展格局,推进文化旅游全域全季全时发展,构建“一廊两区五带”文旅发展格局。“一廊”是指依托黄河流域多元文化特色和丰富自然景观,精心打造交相辉映、精彩旖旎、繁荣兴盛的千里黄河文化走廊,建设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两区”是指依托河湟谷地喇家遗址、大禹故里、土族风情、湟水胜景、黄河风光等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水平建设横贯古今的河湟文化集中展示区;依托国家公园建设,深入挖掘黄河源头地区壮美自然风光、多彩人文风情和原生态绝美秘境,着力打造集观光、科考、探险等于一体的世界顶级河源生态体验区。“五带”是指充分发挥湟水河流域深厚的历史文脉、荟萃的民族风情、蓬勃的时代新貌等传承创新融合人文优势,打造湟水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依托祁连山雪山冰川、花海云海、草原森林等山水风光,打造祁连自然风光生态旅游带;串联青海湖、金银滩草原、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湖赛、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等优势品牌,打造环青海湖生态人文旅游带;发挥天下黄河青海清的独特优势,串联丹霞地貌、峡谷库区、森林公园等雄奇胜景,打造沿黄丹山碧水风光旅游带;依托唐蕃古道串联农耕文化、热贡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特色,持续打响特色文化品牌,打造藏羌彝文化旅游带。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4月18日至19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举办2025年第二季度重点工作研讨班,强化战略引领,强化实干担当,推动国家电网高质量发展。公司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研讨班精神,扎实做好二季度重点工作,以强有力举措推动公司和电网高质量发展。国网华东分部全力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扛牢保供首要责任,全力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15年《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后,我国在价格改革领域的又一重要政策文件,旨在进一步深化价格市场化改革,优化价格治理体系。《意见》面向电力行业的价格机制改革部署了一系列重要工作
日前,针对民众对于为什么要不断优化分时电价政策的问题,山东省蒙阴县发改局作了回复。蒙阴县发改局表示,主要是三个方面促成分时电价政策的出台。(一)山东省电力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历史上山东电力结构以火电为主,近年来山东省积极推进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底
近日,福建能源监管办组织召开电力市场建设与监管例会机制启动会,省内电力市场成员、智库单位等代表参加会议,福建能源监管办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为落实关于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要求以及国家能源局关于创新开展“四个监管”工作部署,在厂网联席会议框架下,福建能源监管办建立电力市场建设
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铁塔巍然耸立,源源不断的绿电通过大电网送向千家万户。近年来,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战略,锚定“双碳”目标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要求,立足新能源高占比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进电力市场机制优化升级。随着甘肃电力中长期市场连续运营创新突破、现货市场正式运行、多品种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电力市场交易规模逐步扩大,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电力交易员从业者的要求不断提高。为切实提升电力交易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2025年电力交易员(中级)专项培训班(总第四期)将定于6月10-13日举办,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
136号文件就市场体系、结算机制、政策协同三方面为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136号文件以“价格市场形成、责任公平承担、区分存量增量、政策统筹协调”为总体思路,推动新能源公平参与市场交易,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完善电力市场体系。截至20
4月17日,南网储能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其中提到,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电网,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迎来发展“黄金期”,抽水蓄能和各类新型储能依据系统需求和自身特性相互补充,共同服务系统调节需求,其总量大,
早在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便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以此为既定目标,新能源入市步伐明显加快。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达346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38.4%,较2020年提高14个百分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7日,山东省东营市发展改革委发布山东省居民电动汽车充电桩分时电价政策解读,详情如下:山东省居民电动汽车充电桩分时电价政策解读一、政策背景目前,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已连续运行,根据电力现货市场呈现的市场价格信号,山东电力系统负荷特征为:中午(12:00-14:00左右,6-8月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7日,山东省东营市发展改革委发布山东省工商业分时电价政策解读,详情如下:山东省工商业分时电价政策解读一、什么是分时电价政策?电能是一种特殊商品,无法大规模存储,生产与消费需要实时平衡,不同用电时段耗用的电力资源不同,供电成本差异很大。在集中用电的高峰时段,电
4月21日,昌黎县人民政府发布多个海上光伏试点项目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通知,共涉及4个海光项目,分别为国电电力昌黎50万千瓦海上光伏试点项目、华电昌黎500MW海上光伏试点项目、国华投资秦皇岛昌黎500MW海上光伏试点项目、中电建秦皇岛昌黎30万千瓦海上光伏试点项目,项目规模共计1.8GW。根据文件,四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2日,特变电工发布公告,公司控股公司新能源公司二级子公司盱眙鑫特公司投资建设天泉湖300MW光伏复合项目,总投资14.88亿元。项目建设容量为300MW,包括300MW光伏电站、220kV升压站、30MW/60MWh储能系统等。公告显示,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年有效利用小时数为1,205.11h,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1日,四川甘孜州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甘孜州留存电量用户侧激励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文件明确,建立以度电税收、度电产值、计划执行率及吸纳就业为核心的效益评价体系,对综合效益突出的企业实施年度电量奖励和月度交易优先安排,促进留存
北极星储能网讯:近日,江苏省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征求优化工商业分时电价结构促进新能源消纳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政策意见通知》,其中拉大了峰谷电价上下浮动比例,同时取消早高峰时段、新增了午间低谷时段。文件提出,鼓励工商业用户通过配置储能(蓄能)装置、开展综合能源管理等方式,主动减少高峰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15年《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后,我国在价格改革领域的又一重要政策文件,旨在进一步深化价格市场化改革,优化价格治理体系。《意见》面向电力行业的价格机制改革部署了一系列重要工作
近年来,新疆依托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加快建设“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戈壁荒漠源源不断汇聚绿色动能,新能源及储能等新兴产业正蓬勃发展。2024年年底,新疆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在西北地区省份中率先突破1亿千瓦,达到1.003亿千瓦。新能源电源大规模并网给电网调峰和系统安全稳
4月21日,山东省能源局印发山东省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文件明确,2025年,完成煤电灵活性改造2000万千瓦左右,建成新型储能30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重点任务方面,新能源结构优化行动:1.加快发展风电。快速提升风电装机规模,减少电力系统调节压力。海上风电建成华能半
“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投资开发狂飙突进。2021-2024四年时间里,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达到636.33GW,是此前十数年累计装机规模的2.5倍。在装机规模大幅攀升的同时,光伏投资商阵营也出现多轮转换,从2024年各企业风光装机数据中,可以看到哪些新变化?最新装机数据五大发电集团曾是光伏项目开发主力,尤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1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山东省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文件明确,2025年,完成煤电灵活性改造2000万千瓦左右,建成新型储能30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文件提出,大力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支持采用就地就近消纳、绿电交易、虚拟电厂、分布式自发自用
文/赵云灏作者供职于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崔正湃姚冬作者供职于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成为完善全国电力统一大市场,支撑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2024年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绿色电力交易专章》(发改能源〔2024
2015年电改9号文出台开启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已历经十年,处于改革潮头的南方区域从独具特色的省级市场发展为创新融合的区域市场,走过了一条破冰、融合、发展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之路。正可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重温十年改革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来源:电联新媒作者:梁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青海电力交易中心发布2025年3月电力用户注册注销情况。本月新注册生效电力用户19家,1家(青海邦捷酒店有限责任公司)电网代理购电1.5倍用户转为零售用户。累计注册生效批发电力用户22家,零售电力用户367家。电网代理购电1.5倍用户4家。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青海电力交易中心发布2025年3月发电企业注册注销情况备案的公告。本月新注册生效2家电厂,总装机容量182兆瓦。其中:用户自备电厂1座,光伏电站1座。本月新注销生效1家电厂,为两座光伏电站合并。截至3月底,累计注册生效电厂812家、装机68945.46兆瓦。其中,火电22家、装机3918.4兆
4月17日,记者从青海官方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2024年,青海省新增清洁能源装机和清洁能源领域投资均创历史新高。青海作为中国清洁能源大省,清洁能源资源品类齐全,太阳能、水能、风能资源位居中国前列。截至去年底,青海省电力总装机已突破71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4.6%,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70
记者17日从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了解到,《青海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将于202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通过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研究解决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难题,全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作为全国清洁能源大省,青海发展清洁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太阳能、水能、风能资源位居全国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8日,青海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发布关于征求《青海省2025年电力零售市场零售套餐限价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通知,结合零售市场代理服务费率情况,为进一步稳定零售市场交易价格,2025年固定服务费率套餐按照0元/兆瓦时设置固定服务费率套餐价格下限,按照20元/兆瓦
智能充电桩连接着铺有光伏板的停车棚,每个充电桩由智能系统控制优先使用光伏电……在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工作的李政辉惊喜地发现,单位附近最近安装了6台配备光伏停车棚的充电桩。“这种充电桩实现电力自发自用,扫码就能启动,充电更高效。”李政辉说,以前在西宁开新能源车最头疼的就是充电问题,许
青海地广、水丰、光富、风好,具有得天独厚的清洁能源资源禀赋。近年来,青海清洁能源发展迅猛,风电、光伏发电大规模集中并网,其波动性给电网调度和电力电量平衡带来挑战。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开展清洁能源多能互补探索与实践,不断增强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增强电力保供能力,提升新能源电量消纳水平
近日,青海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企业产品出口绿电认证工作专题会议,围绕绿电认证相关环节,邀请有关部门和黄河水电、丽豪清能、红狮半导体、高景太阳能等9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绿电产品出口企业,深入交流绿电认证工作推进策略,凝聚各方共识,助力全省绿色能源发展迈上新台阶。会议指出,2024年全省出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17日,青海电力交易中心发布2025年2月发电企业注册注销情况备案的公告。本月新注册生效2家电厂,总装机容量12兆瓦。其中:用户自备电厂2座。本月新注销生效1家电厂,为已拆除水电站。截至2月底,累计注册生效电厂810家、装机68763.36兆瓦。其中,火电21家、装机3903.3兆瓦;水电1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27日,青海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发布关于征求《青海电力市场成员自律公约(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通知,文件提到,依法合规经营,不得利用市场力或串通其他经营主体在电力市场中进行排他性行为、不正当竞争。严格执行国家行政许可有关规定,不超越本单位资质许可的业务范
记者26日晚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获悉,青海省“算电协同”示范基础性重点工程——青藏高原首张绿色算力网日前建成投运。截至目前,青海电力总装机突破7100万千瓦,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达94.6%、70%。2024年,青海成为全国首个绿色算电协同试点省。据悉,该项目以“全光运力+绿色智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