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碳源减排访谈正文

上海解答如何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

2022-07-13 09:44来源: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关键词:绿色低碳碳捕集零碳示范园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7月11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介绍了上海市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培育“元宇宙”新赛道、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个行动方案相关情况,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市科委副主任王晔,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文字实录如下:

Q 新华社:发展这三大新兴产业需要载体空间,目前相关产业园区的布局情况如何?怎么支持这些园区的发展?

A 吴金城:优质载体空间是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沃土。在全市总体战略空间布局引领下,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7月5日,市政府正式发布了2022版《上海市产业地图》(点击可查看),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指引。相较于2018版产业地图,新版完善了全市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总体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各区重点产业定位,增加了五个新城、南北转型(金山、宝山)、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战略区域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围绕新产业新赛道,优化了智能终端、元宇宙、绿色低碳、空间信息、动力产业、氢能、5G、时尚消费品等空间布局。

今年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推出了第三批13个特色产业园区,空间规模超40平方公里,可供产业用地近6平方公里,可供物业700万方。比如,绿色低碳领域布局特色园区2个,国际氢能谷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能装备等领域的率先示范;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发展新能源、循环经济、新材料、智能制造,打造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区。元宇宙领域布局漕河泾元创未来、张江数链2个特色园区,如张江数链围绕链接、交互、计算、工具、生态五大板块,发展“元宇宙”技术研发、数据服务、数字创意等产业。智能终端领域布局动力之源、上海金谷智能终端制造基地、虹桥数字物流装备港等3个特色园区,如动力之源重点发展大国重器核心装备、高端动力关键部件及成套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加速,高质量发展前沿阵地作用日益显现。将持续优化政策引导,完善要素保障,为园区发展赋能,打响上海特色产业园区品牌。

制度保障层面,正在制定特色产业园区相关管理制度,从产业准入、管理评价等方面,推动提升园区服务能级,当好各类创新型企业、优质项目团队的战略合作伙伴。资源要素保障方面,会同各部门、各区打好政策组合拳,比如推动相关政策扩大覆盖,特色产业园区可以享受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政策,推动重点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对于重点产业项目给予土地空间资源保障,合理确定容积率和开发强度;引导设立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基金,打造适合新赛道新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中心、检测机构等公共平台。做好公共服务,有利于提高特色产业园区的竞争力。

大力推进新产业新赛道布局,重点推进氢能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培育、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结合新赛道产业整体布局,在产业发展、新型基础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支撑?

A 裘文进:市发改委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大力推进新产业新赛道布局,重点推进氢能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培育、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三方面工作,下面我做一下简要介绍:

一是推动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氢能产业是本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抢占绿色低碳新赛道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积累,本市已基本形成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已建10座加氢站和近30公里输氢管道。今年5月,我委、市经信委等8部门联合出台了《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重点培育制氢、储氢、输氢、用氢产业链关键技术为近期主要目标,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取得成效,同时推动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建设3-5个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要突破1万辆。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政策供给,注重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提升本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能级。

二是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是支撑元宇宙等新赛道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近期,我委会同相关部门已编制发布本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加大对元宇宙从底层技术到应用全链条布局的支撑,重点推进数字孪生、扩展现实、智能人机交互、虚拟数字人等核心技术攻关,在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磅产品。下一步,我们将结合相关示范工程推动本市重点区域建设数字孪生基础设施,打造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空间底座,推进元宇宙融入和支撑城市治理,拓展综合性应用场景。

三是持续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产业发展离不开以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高性能算力设施为特征的新基建支撑。本市于2020年在全国率先发布了新基建行动方案,经过近3年的全力推进,在5G 网络、算力设施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进展,截至今年5月底,本市已建 5G 室外基站达到52400个,5G 移动电话用户数超924 万户,互联网数据中心达到36.1万个标准机架,上架率达到65%,居全国前列。同时,大力推进全国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建设,试点“东数西算”、区域算力调度等示范应用。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新赛道布局,加快布局新一轮新基建重大项目,加快构建本市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夯实新赛道产业发展的基础。

促进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在新赛道领域的配置与导入,力争率先实现引领性自主创新成果

Q 界面·财联社:新赛道”相关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尤其需要突破一些关键技术,请问市科委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

A 王晔:围绕本市“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培育‘元宇宙’新赛道、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个行动方案,市科委将“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布局一批标志性攻关任务,促进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在新赛道领域的配置与导入,力争率先实现引领性自主创新成果”。下一步将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面向新赛道,布局一批标志性攻关任务。面向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持续支持颠覆性技术探索,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艺流程低碳化重塑等,推动智能电网、先进储能等技术的集成创新,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元宇宙产业高地建设,推动人机交互、新型显示、新材料、高效能算力与算法等方面关键技术突破,提升沉浸式交互体验的品质。面向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所需核心芯片、基础软件,聚焦智能机器人所需运动/感知/控制核心部件、云端智能操作系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二是完善创新生态链,促进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在新赛道领域的配置与导入。创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发挥绿色技术银行等综合性服务平台的作用,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产学研力量的高效协同。强化基础研究,通过各类基础研究专项计划,加快解决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基础技术难题。

推动改革立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制订出台产业政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端产业集群

Q 上海证券报:浦东新区正在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加快发展高端产业,请问在深化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和布局新赛道新动能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A 吴强:当前,浦东新区聚焦全市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端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正着力构建创新驱动、高端引领、数字赋能、绿色低碳、集群发展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2021年浦东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万亿平台、千亿增长”,占全市1/3,三大先导产业的集群影响力持续提升,上海数字交易所、长三角药品和医械评审中心先后落地,MAH等产业制度先行突破,为新赛道新动能的推动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接下来,我们将采取以下举措布局新赛道、优化新动能。

一是推动改革立法,破除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去年上海市已出台“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我们将充分发挥引领区立法优势,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新型研发机构建立等方面加快研究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和管理措施,探索优化空间资源利用、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研发成果转化等制度创新的立法保障,进一步推进“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企业不缺人才、好成果不缺资源”。

二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产业集群竞争力。近两年来,在市经信委的指导下,浦东新区开创性地推进“四个一”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工作方法,以“树一面旗明确产业定位、划一个集聚区保障产业发展、建一支专业团队服务项目落地、出一套扶持政策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浦东共有15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区,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集聚龙头企业超过170家,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在线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此次发布的张江数链特色园区和金谷智能终端产业基地旨在布局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兴领域。张江数链特色园区,以元宇宙为核心,“算、端、创、用”协同推进,重点布局下一代算力平台、未来智能交互终端、新兴数字创作工具、多元数字内容产品。到2025年,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带动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再增加2000亿元,为上海建设国际数字之都提供重要支撑。

金谷智能终端产业基地,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服务机器人、智能移动终端、智能家居4个主导产业,培育虚拟现实交互终端和智能穿戴2个重点领域。到2025年,带动智能终端产业规模突破3500亿元,培育3家百亿级企业,带动一批细分领域“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

三是制订出台产业政策,做实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聚焦于产业新赛道的布局,浦东已构建形成全生命周期企业扶持培育的政策体系,有围绕小微企业成长培育、创新生态环境、高成长企业培育的小微双创政策,有围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形成全维度、全链条的政策扶持体系,助力企业在浦东茁壮成长。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抢占绿色低碳新赛道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解放日报:这次行动方案中提出,上海要发挥绿色低碳产业基础优势,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请问上海在这方面有哪些发展基础和优势?将如何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A 吴金城:长期以来,上海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为抢占绿色低碳新赛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压缩低效产能规模,原来叫“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市级产业结构调整项目5973项,为“3+6”重点产业发展留出能耗空间。目前已形成中心城区以节能环保服务为重点,非中心城区以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等为主导的产业布局。

二是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能效水平稳步提升。评定市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等200余个,成为绿色发展标杆。413家重点用能单位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从2016年的0.71吨标准煤/万元降到2020年的0.59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16.9%,发电煤耗、吨钢综合能耗、芯片单耗、乘用车单耗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科研机构和人才集聚,为新赛道提供持续发展动力。上海目前已有25所高校院所和80余家新能源产业相关企业技术中心,3个制造业创新中心,100余个技术创新平台。近两年又成立了上海交大碳中和研究院、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支持。

下阶段聚焦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围绕“五新”领域,塑造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上海在超低煤耗发电等新技术,低碳冶金、化工低碳原料替代等新工艺,高温超导、高性能碳纤维等新材料,LNG船、F级燃气轮机等新装备、氢能等新能源领域具有较好基础。要继续发挥优势,突破一批前瞻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以创新引领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二是抓好零碳试点,推进全生命周期零碳革新。开展零碳示范,比如以上海ABB电机、联合汽车电子、万国数据上海三号数据中心等零碳工作优质企业为引领,打造一批零碳工厂、零碳数据中心示范;推进闵行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创建零碳示范园区

三是集成各方面资源,完善绿色低碳产业生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负碳”科技攻关并率先产业化、做实新动能。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活力,大力支持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有序推进绿色保险服务等金融工具的创新。我们相信在产业、研发、金融各个方面共同发力,上海的绿色低碳产业能够获得蓬勃的发展,快速的发展。

鼓励创新,提供空间载体,推动千行百业元宇宙化

Q 财 新:元宇宙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上海是如何界定元宇宙的?对于元宇宙赛道来说,哪些企业属于被鼓励的对象?是否会有具体的扶持政策?对于一些中小微企业来说,是否会有融资方面的便利?

A 吴金城:现在元宇宙非常热,现在可能还没有标准的定义。刚才我们介绍了元宇宙主要是新一代的虚实交互,也有说新一代的虚实交互互联网,但更重要的是在虚拟世界、数字空间来赋能物理世界,赋能现实的世界,能够起到赋能增强的互动作用。在上海发展元宇宙技术,包括应用,企业还是非常多的,有不少企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国际上也是一流的水平。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小企业也是能够大有作为,很多初创企业,很多创新企业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起步的,能够不断的快速发展,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就发展成龙头企业。

元宇宙相关政策,我们在行动方案里有比较明确的表述,总的来说还是鼓励创新,提供一些空间的载体,比如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园区,张江数链,吴区长也在不断的提供一些新的空间,刚才讲到“五好五不缺”,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团队不缺资金,好创意不缺人才,好应用不缺场景等,对元宇宙来提供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非常重要的,比如上海中国商飞提供了工业互联网+元宇宙,中山医院提供了医疗+元宇宙,包括瑞金医院,还有文旅+元宇宙,元宇宙产业化需要大量的创新企业,能够把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如六大技术(BigAnt:区块链、互动技术、游戏、AI、网络运算、物联网)发展成产业,实现产业化。

另外还要推动千行百业元宇宙化,产业元宇宙化,其实就是在各个行业都通过数字空间,来解决一些传统的物理空间比较难做到的事情,能够形成虚实交互,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体验度感受度不断的提升。当然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到上海,我们在人才方面也有很多奖励的政策、落户政策。另外还有基金、上市、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等资金方面的政策。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绿色低碳查看更多>碳捕集查看更多>零碳示范园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