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碳管家碳排放碳源减排政策正文

北京“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到2025年预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45万吨

2022-07-22 16:40来源: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关键词:碳排放节能减排能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五、夯实安全保障基础,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深化完善电力安全管理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强化电力应急能力储备,进一步提高电力风险防控水平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电力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为实现电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研究完善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结合当前电力行业安全管理实际,明晰行业安全管理职责,厘清安全管理界面和内容,建立健全行业安全管理规范、标准、机制及工作流程,开发应用电力行业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形成部门协同、政企联动、多方配合的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加快修订《变配电室安全管理规范》地方标准,探索配电室智能运维管理新模式,通过强化技术保障服务,提升供用电安全水平。

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控机制。研究构建行业管理部门推动、相关部门配合、企业主动负责、社会协同参与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夯实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完善整改治理、跟踪督办、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切实提升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水平,降低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深入推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结合北京特大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的风险与挑战,持续深化电力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夯实应急装备、抢修物资和队伍保障基础,加大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强化应急工作联动机制,完善极端情况下应急处置预案。布局建设属地应急驻点,全市范围内构建1小时应急驻点网络。开发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应急处置流程,提升应急响应处置水平。

稳步提升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强化多源点、多方向“黑启动”应急保障能力,加快推动部分电源实施“黑启动”功能改造和孤岛运行技术改造,优化调整“黑启动”恢复路径,构建首都电网“黑启动”恢复供电网络。开展燃气电厂、电采暖设施“气—电耦合特性”分析及连锁故障“多能互补”应急处置和燃气管网故障场景下机组紧急调度策略研究,提升电网抗扰动能力。开展自备电源配置相关政策研究,有序引导全市二级及以上重要用户按标准实施外电源改造、加装应急保安电源,切实提升突发或巨灾情况下重要用户自保自救能力。

六、加强重点区域布局,支撑经济有序发展

为保障重点功能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继续加强统筹规划高质量配套电力设施布局,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打造智能化供电网络,大力推动功能区绿色高效智慧转型,促进重点功能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电力保障责任。“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首都功能核心区电网结构和变电站设施布局。鼓励有条件建筑屋顶实施分布式微能源网和分布式太阳能利用,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节能改造,推动实施老旧砖混隧道综合整治,提升安全供电水平。202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点用户、重点区域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9%。

打造城市副中心坚强绿色电网。城市副中心处于增量发展阶段,将加密区域变电站布局,提高区域电网安全保障能力。至2025年,规划建设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25座。结合城市建设与改造升级,分年度、分区域推进配网建设改造。推进分布式智能电网试点,大力推进光伏发电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光伏发电工程。

加快重点区域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持续完善该区域电网骨架,强化与廊坊、固安、永清等区域的电源联络。重点推进怀柔科学城规划区域配套电力设施建设,打造高可靠性配电网示范区,建成国际一流绿色智慧能源系统。至2025年,规划建设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2座,加快推进怀柔科学城东、永胜等110千伏变电站建设,打造高可靠性配电网示范区。科学谋划亦庄新城电力设施建设,至2025年,规划建设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20座。完善昌平未来科学城区域电力设施布局,新建科星220千伏变电站,增强区域能源保障能力。高标准兑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绿色可持续性承诺,场馆运行、充电桩、人工造雪全部使用绿色电力,力争冬奥赛区及场馆绿色电力使用率达到100%。

七、推动新技术示范应用,助力系统智能化转型

通过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领域的融合应用,在提高电力系统智能运维水平、打造智慧用能园区、创新综合能源服务模式、推动电力领域区块链应用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释放电力技术创新引领效能,驱动电力行业发展进一步向智能化、智慧化、便捷化迈进,为城市电力发展注入新动力,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

实施“多站融合”示范项目。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变电站、数据中心站、充换电站、储能站、5G基站、北斗基站功能于一体,支撑坚强智能电网业务,培育能源互联网市场,推进共享型企业建设。

推动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建设。在北京市重点区域,利用电力物联网技术推动区域智慧能源建设,实现区域能源智能化管理,全面提升综合能源服务质量和效益,形成能源互联网示范。在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怀柔科学城、昌平未来科学城、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重点区域,结合柔性直流配电、分布式电源、储能等技术,推动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建设。

提升科技化智能化运维水平。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探索支持用户配电室打造无人值守、远程集控、智慧巡检、智能诊断等智能运维新模式,实时掌握异常情况,实现全自动故障处理,进一步提高用电安全水平。结合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电力领域智能化运维水平升级和设备性能优化。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应用。积极开展配电网建模、仿真技术、潮流波动及运行控制分析研究,解决高比例分布式电源接入问题,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交互控制,提升配电网综合接纳能力。开展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和优化调度研究,构建源荷双向互动支撑平台,全方位提升新型电力系统负荷调度能力。探索区块链、5G等前沿技术在电力领域点对点交易、电网管理和系统运行、可再生能源交易、电动交通等场景应用。

八、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市场建设

电力市场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完善电价形成机制,持续推进电力交易市场建设工作,采用“市场激励+政府监管”的模式,持续深化电力中长期市场建设,培育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确保本市电力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和价格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电价政策改革,按照“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则,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输配电价核定工作,进一步理顺输配电价结构。

推动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积极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责任,建立健全本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实现多渠道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积极研究推动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保障机制和支持政策,推动本地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试点,有序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市场成熟期,积极引导电动汽车、储能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加强与相关省市能源领域的深层次合作,探索建立绿电进京消纳新模式,提升本地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加强电力交易市场建设。加强与国家政策衔接,逐步完善相应交易政策和保障机制,引导工商业用户进入电力市场参与交易。研究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构建中长期与现货交易协同发展、相互融合的电力市场运营机制,释放市场活力,促进电源与负荷资源优化配置;深化零售市场建设,加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衔接协同,促进电力用户参与系统互动;鼓励售电公司创新商业模式,研究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储能和负荷聚合商等新兴市场主体独立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积极探索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推动建立无功补偿、调峰、“黑启动”、容量备用等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化机制,逐步实现辅助服务有偿化和市场化,提高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水平。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同机制

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将重点项目列入绿色审批通道和市政府督办任务,加快推进电力项目落地建设;加强京津冀地区统一规划与衔接,将跨区外受电项目建设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外受电通道建设。

二、细化任务落实

强化规划对“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电力发展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分解落实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明确进度安排协调和目标考核机制,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本规划按期完成。各重点电力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有序推进规划项目前期论证,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三、加强政策支持

积极发挥政府规划政策约束引导作用,聚焦“碳中和”战略目标,完善低碳导向价格政策和市场机制,持续深化能源价格、电力市场化等重点领域改革。充分衔接国家相关政策,加快研究本市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建立绿电市场化交易机制,重点推动新形势、新要求下的电能替代、尖峰电价、容量补偿机制、储能建设标准、需求侧管理等支撑政策研究,为“双碳”背景下电力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强有力政策保障。

四、强化评估调整

规划实施年度中每年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梳理、评估,结合实施情况对规划项目进行调整。坚持规划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制度,严格评估程序,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工作,对规划滚动实施提出建议,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制定对策。针对规划实施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规划调整建议。

五、注重宣传引导

利用多种媒体方式,围绕重点领域,深入开展规划理念、目标任务及相关知识的宣传解读,提高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凝聚各方面力量参与规划实施。针对电力建设施工所涉及的征地、拆迁等问题,做好工程前期宣传和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群众利益得到合理维护。加强规划信息公开,完善规划实施社会监督机制。

第五章环境影响分析

“十三五”以来,本市电力清洁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电力结构加速优化,绿色电力占比大幅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时期,本市将重点通过大力开发本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外调绿色电力规模等措施,进一步降低电力领域污染物排放。

一、强化环保制度

充分发挥电力规划引导约束作用,推动北京市尽早实现“双碳”目标,推进电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电能替代,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协同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确保规划实施后生态功能不退化,水资源不超载,基于环境保护目标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环境准入要求不降低。

二、预期效果分析

“十四五”时期,本市将新增全社会用电量219亿千瓦时,预计增加二氧化碳排放132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0.41万吨、氮氧化物排放0.43万吨、烟尘排放0.08万吨。

“十四五”时期,本市将增加外来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适度降低本地燃气发电负荷,降低电力供应污染物排放总量。到2025年,本地新增可再生能源消纳总量173亿千瓦时,预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4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0.3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0.34万吨、烟尘排放0.07万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排放查看更多>节能减排查看更多>能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