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充换电站政策正文

安徽合肥“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鼓励光伏、风电项目租赁共享储能设施

2022-08-31 09:26来源:合肥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共享储能新能源+储能储能应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乡村燃气管网:清洁能源“镇村通”工程。

3.加强热力供应保障

增加热源供给渠道。通过改造大型燃煤机组、发掘现有生物质电厂供热潜力、鼓励自备热电联产机组转变为公用热电联产机组等方式扩大热力供应范围,“因地制宜、适度超前”规划热源点布局,满足城市工业外迁后的产业用热需要。在关停的小热电原址布局天然气锅炉,作为过渡季和调峰热源,提高集中供热经济性和可靠性。在集中供热范围外建设生物质、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建立集中供热与清洁能源分散供热相结合的多种供热体系,保障热力供应。

推动热网互联互通。多措并举保障管网安全,鼓励通过管网互联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跨区供热。鼓励中心城区多个热源点在管网路由允许的情况下“联网运行、并网供热”,形成蒸汽供热管道小环网。近期将以规划整合的安能分公司和众诚分公司作为过渡热源点,并新建燃气锅炉作为过渡季及调峰备用热源,同时积极推进皖能合肥发电有限公司和合肥联合发电有限公司进行供热改造。远期通过大型供热机组对小机组的替代,逐步实施联片集中供热,实现高效率供汽,保障热力供应安全。

专栏五热力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热源:改造合肥联合发电公司2×35万千瓦燃煤机组、皖能合肥发电公司2×63万千瓦燃煤机组、龙桥工业园神皖庐江发电有限公司2×66万千瓦燃煤机组;扩建合肥东方热电2×10万千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项目、金源热电2×10万千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新能热电2×1.5万千瓦背压机组项目;新建新桥科创示范区2×10万千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庐江高新区2×0.5万千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集中供热项目、庐江台创园(合庐产业新城)2×10万千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集中供热项目、寿蜀产业园热电联产项目;新建骆岗生态公园区域能源站、滨湖新区#1区域能源站、运河新城区域能源站、合肥北城龙湖区域能源站、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1区域能源站;新建安能热电3×35吨/时燃气锅炉过渡季及调峰备用热源、众诚热电3×35吨/时燃气锅炉过渡季及调峰备用热源项目、燃气制气厂6×95吨/时燃气锅炉调峰备用热源、庐江高新区2×10吨/时燃气锅炉备用热源;扩建合巢产业新城鑫皖生物质1×1.5万千瓦背压机组项目。

热网:金源热电东向至龙幡路供热管网工程;新能热电南向至繁华大道沿线供热管网工程;皖能合肥发电公司至大科学装置配套供热管网工程;骆岗生态公园区域能源站配套管网工程。

4.加强能源储备能力建设

加强天然气应急储气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庐江LNG应急调峰储备站和下塘LNG应急调峰储备站建设,积极对接池州LNG接收站项目,推进项目落地。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合资合作,通过自建、参股建设、购买租赁集中储气设施和LNG接收站,增加企业储气能力,保障全市天然气供应安全。

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实施煤炭企业储备能力提升工程,规划建设合肥热电集团煤炭应急储备库,沿新能热电、东方热电及铁路运输通道建设。

专栏六能源储备重点建设项目

天然气调峰储备设施:庐江LNG应急调峰储备站、下塘LNG应急调峰储备站、积极对接池州LNG接收站项目。

煤炭储备设施:开工建设合肥热电集团煤炭应急储备库等项目。

(二)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项目,鼓励和支持开展氢能技术研究,加快储能电站建设进度,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1.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十四五”期间,全市将不断提高光伏发电能源效率和提升消费终端就地消纳水平。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开发并举,充分利用水面资源开展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利用荒山荒坡开展农光互补项目;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开展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引导工商业单位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光伏建筑一体化利用模式推广。鼓励开展光伏+5G基站、光储充、光伏制氢等新的技术和模式应用推广。“十四五”新增光伏发电186万千瓦以上,集中式光伏主要分布在肥东、长丰、庐江、巢湖等地,分布式光伏主要分布在全市各工业园区、商业区和住宅区。

专栏七光伏发电重点建设项目

肥东县八斗镇晶斗15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肥东县响导乡晶导10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项目、肥东县响导乡晶导二期20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肥东县八斗镇付光水库等25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肥东县张集乡一期袁河西水库20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肥东县张集乡二期袁河西水库20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肥东县古城镇西庄等水库10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长丰县明城水库26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长丰县双河水库25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长丰县陶老坝水库15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肥西县花岗镇15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庐江县环圩河15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努力提高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和传统火电生物质燃煤耦合发电项目,加快已开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进度。鼓励利用农林废弃物和畜禽粪污发展沼气,开展沼气发电并网和提纯生产生物天然气,支持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鼓励发展生物质气碳多联产技术等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支持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推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清洁燃料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扩大生物质能利用规模。

到2025年,全市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6万千瓦。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3万千瓦,农林生物质直燃(气化)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2万千瓦。

专栏八生物质重点建设项目

完成皖能长丰3万千瓦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肥东龙泉山8万千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庐江县0.9万千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巢湖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肥东县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安徽日昱生物天然气二期项目、肥西生物质气炭联产二期项目。

积极推广综合能源应用项目。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暖,鼓励和扶持发展以太阳能热、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以及冰蓄冷蓄热等多能互补形式的综合能源应用项目。重点推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率先应用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供暖制冷。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且有集中供暖制冷需求的,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引导社会投资的1万平方米以上的酒店、商场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地源热泵系统。鼓励有集中供暖制冷需求的居住建筑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在条件适宜地区,鼓励建设浅层地热能分布式能源站,实现区域内建筑群生活热水、供暖、制冷集中供给。

加强风电项目建设研究。利用风电技术的进步,加强风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协调,积极开展风电项目建设政策和技术研究,适时调整政策导向,有序组织风电项目开发建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探索风光储基地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积极推进天然气发电项目建设

结合电网调峰需要,依托江苏滨海LNG配套输气管线工程安徽段和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工程一线环城天然气高压管道,布局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2座,每座容量90万千瓦。结合城市冷、热、电多种用能需要,布局建设分布式天然气能源站,容量80万千瓦,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专栏九天然气调峰发电重点建设项目

新建长丰2×45万千瓦级天然气调峰发电兼供热项目、庐江2×45万千瓦级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开展肥东2×40万千瓦级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建设研究。

3.加快煤电向支撑和调节性电源转变

充分发挥煤电托底保供作用,推动煤电由主体电源向基础性和调节性电源转变。积极推进现役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支持煤电企业选择成熟适用、经济可行的技术路线开展灵活性改造,增强电力供给侧调节能力。加快大容量、高参数、低煤耗先进燃煤机组替代到期服役煤电机组步伐,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在满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要求前提下,稳妥推进神皖庐江电厂2×100万千瓦发电机组、合肥联合发电公司2×66万千瓦发电机组项目落地。

4.鼓励和引导储能电站建设

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储能”模式发展。探索电化学储能项目试点示范,有序推动发电侧储能联合运行项目,支持建设运营共享式储能设施,鼓励光伏、风电项目租赁共享储能设施。在负荷中心区域,适当布局负荷侧储能,缓解局部地区供电压力。稳步推进电网侧储能建设,支持用户侧储能建设,提高系统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发展。

鼓励电动汽车参与储能发展。推动充电汽车换电站建设。“十四五”期间,结合换电试点城市方案,全市计划建设新能源汽车换电站100座左右,其中50个光、储、换一体化项目,总储能容量30万千瓦左右。

专栏十储能重点建设项目

肥东县4万千瓦/4万千瓦时电化学储能项目,肥东县马钢(合肥)板材2万千瓦/8万千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安巢经开区5万千瓦时集中式储能项目,经开区烟墩变2.5万千瓦/5万千瓦时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

5.鼓励和支持开展氢能技术研究

加强氢能发展政策研究。从氢能“制、运、储、用、管”等多个环节入手,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氢能生产和使用的相关管理制度。优化氢能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氢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布局。启动城市加氢站布局规划与建设,推行加氢站与加油、加气、充电一体化综合能源站建设,适度超前布局燃料电池汽车终端设施,开展城市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应用,促进氢燃料电池、加氢设施、氢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协调发展。

推动氢能+电能示范应用。开展光伏+制氢/氢能发电等氢储能项目示范应用,研究氢储能电站利用峰谷电价差盈利商业模式可行性,探索氢储能电站规模化、产业化应用途径。

(三)持续实施节能降碳战略

坚持节约优先的发展理念,把节能降耗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深入实施煤炭减量替代,加强重点行业用能管理,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

1.构建节能降耗制度体系

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严格执行能耗强度和煤炭总量控制制度,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科学制定节能减碳综合性工作方案,完善碳排放总量设定、配额分配和核查清缴,与全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有效对接。

强化节能减排预警监测和目标责任机制。完善预警监控体系,强化能耗强度和煤炭消费预警监测和督察考评。及时掌握并定期通报重点县区和重点耗能、耗煤企业情况,对重点用能企业定期发布分级预警提示,采取分类调控措施。

2.严格控制煤炭消费

“十四五”期间,推动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采取节能管理、技术改造、调停检修、运行优化调整等手段,控制供电煤耗,建立煤炭消费减量化硬目标。待皖能合肥发电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合肥联合发电有限公司完成改造且热源供应可靠稳定,并落实相关长输管网路由且联通后,分批分期、有序推进安能分公司、众城分公司燃煤机组关停,优化资源配置,减少煤炭消费。

3.推进重点用能行业节能降碳

强化工业领域节能降耗。组织开展重点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积极开展日常节能监察,引导企业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能效和节能管理水平。重点关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高耗能行业,严控高耗能新上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工业领域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促进绿色用能,鼓励产业园区和企业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地块建设光伏电站,利用余热余压余气建设发电项目,提升绿色能源消费占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推进建筑领域节能应用。锚定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和省级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城市(低碳片区),逐步提升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模化发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探索“光储直柔”建筑示范。全面落实绿色建筑建造要求,鼓励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积极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探索多元化融资改造方式。因地制宜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大力推广太阳能、空气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

积极开展交通领域节能降碳。积极引导油气两用出租车、网约车加快升级为纯电动汽车,逐步降低车用CNG用量,到2025年车用CNG用量较2020年下降50%以上,电动车辆推广产生的车用CNG减量指标全部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快充电设施布局建设,提高交通领域燃料清洁标准,推动氢能、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清洁燃料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

深入实施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推动公共机构终端用能清洁化,鼓励因地制宜采用空气源、水源、地源热泵及电锅炉等清洁用能设备进行替代。推动太阳能光伏光热项目在公共机构的应用。开展公共机构合理用能改造,推行能耗限额管理,鼓励公共机构采用能源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用能系统节能改造和运行。

(四)积极推进智慧能源建设

以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纽带,构建“横向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的新型智慧能源体系。

1.推进智慧能源平台建设

利用“云、大、物、移、智、链”等信息技术,建设“一库一中心四平台”,即搭建覆盖全市水、电、热、气、油等能源的基础数据库和能源数据管理中心,建设智慧能源、分析决策、创新应用和信息共享四大服务平台。优化现有数据平台,推动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工业企业能源管控系统、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平台等有机融合。

2.推动能源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深度融合

推动高弹性智慧电网建设和发展。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构建覆盖所有电压等级的智能电网。加强网架结构建设,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推广应用一体化终端、光纤+5G等新技术,开展配电自动化及通信建设。实施电网数字化与智慧运营工程,实现电网平台数字化融通、智慧抢修和智慧调度等。

建设滨湖科学城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重点开展集成智慧电网、分布式能源、能源站及管网、储能系统、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元素的创新示范,推进高品质城市配电网建设,打造滨湖可靠性示范区建设。

3.加快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工程建设

持续推动滨湖智慧能源综合服务示范区建设,打造集数据中心、5G基站、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化的“多站融合”项目。开展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等综合能源项目,根据区域发展情况,在大科学装置集中区、骆岗生态公园、东部新中心、新桥科创示范区、运河新城等五大重点片区推动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工程发展。依托合肥供电公司分布广泛的2000余座开闭所,选择适宜站点分批打造多站融合项目。将新能源公交车、储能设备纳入虚拟电厂范围,参与虚拟电厂调度。

专栏十一智慧能源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滨湖智慧能源综合服务示范区,新建合肥滨湖科学城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开展集成智慧电网、分布式电源、能源站及管网、储能系统、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元素的创新示范。

4.谋划智慧供热系统

规划建设智慧热网,利用智慧供热技术进行老旧设备节能减排技术升级改造,通过建立热力管线智慧管网系统,分步划分、分级管理,细化管理产热、输热、换热、用热等环节,分析各环节的数据指标,提高企业用热智能化水平,逐步建设城市智慧供热系统。

(五)着力加快科技创新水平

加强能源科技创新,提高能源科技研究水平,推动能源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促进能源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鼓励科研院所、企业产学研结合,构建能源创新平台,加大专业科学技术人员培养,加快创新成果推广应用。

1.推动能源领域科研力量优化布局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大力推进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项目,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积极推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超导核聚变研究中心等能源科技配套项目,形成国际聚变能研发最全面综合基础设施和平台、国际一流可再生能源基础研究平台,打造能源科技创新示范城,为我国能源安全规模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2.加强智能电网变电和配电设备研发制造。

围绕智能电网与智慧用电,重点部署智慧多能源电力系统、先进电力变换、储能系统、设备设施安全等相关研究方向,通过电力能源行业与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升级,催生新材料、新设备发展。发挥龙头企业优势,重点发展微小型燃机产业化关键技术、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制造关键技术、220千伏及以下电力变压器核心技术、智能电网综合节能自动化技术和高电压、节能、大容量变压器核心技术。

3.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支持江淮、安凯、蔚来、大众、比亚迪、国轩等龙头企业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布局,推动大众安徽新能源整车项目、比亚迪新能源整车项目、国轩高比能动力锂电池等项目投产量产,强化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配套能力建设,加速壮大产业规模,超前布局加氢设备、智能网联设备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及产业化,试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运营,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4.推进新能源科技进步和装备制造业加速升级。

依托通威太阳能、晶澳太阳能、阳光电源等重点产业基地,突破光伏电站群控、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智能微网、大规模储能等关键技术,开发高效能太阳能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太阳能电池板、功率优化器等光伏设备。发展核电泵成套设备及专用设备高端零部件、风电机组设备,力争实现核电、风电产业新突破。积极推动国轩高科、绿城、合肥久炯、阳光三星、晶科科技等多家企业新型储能、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组件、光伏逆变设备等项目建设。持续鼓励发展生物质气碳多联产技术、撬装式生物天然气液化设备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技术。

(六)大力发展能源惠民工程

坚持能源利民惠民,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扩大能源发展成果共享范围,加快推进农村用能清洁化,提升农村电网供应能力,推进城市清洁能源采暖,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1.提高城乡供电服务水平。

加快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推动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加快布局建设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扩容改造重过载设备,有效提升线路联络率,缩短线路供电半径,因地制宜实施乡村电网建设改造。有序实施电网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配电自动化覆盖率。打造肥东包公镇青春社区村镇电网典型样板工程。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推动合肥“获得电力”指标进入全国标杆城市行列或达到同等水平。到2025年,乡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5%,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99%,35千伏及以上主变、线路基本通过N-1校核,乡村35千伏及以上电源覆盖率达到100%,10千伏联络率达到90%,户均配变容量达到3.5千伏安/户,全部消除高损配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共享储能查看更多>新能源+储能查看更多>储能应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