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报道正文

财政部:1-6月能源等领域累计新增发行专项债券802亿元!

2022-08-31 11:14来源:财政部关键词: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稳步提升。

加大财政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力度,修订《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奖励资金管理。下达2022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400亿元。继续支持海绵城市建设,2022年中央财政安排城市管网及污水处理补助资金150亿元,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并进一步扩大示范城市覆盖范围。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组织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下达示范补助资金预算15亿元,对通过评审的40个示范县予以定额奖补。引导改善传统村落公共环境。

八、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

坚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大力支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新进展。

(一)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蓝天保卫战不断深入。安排大气污染防治资金300亿元,同比增长9%。扩大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支持范围,通过竞争性评审遴选确定青岛、哈尔滨等25个新增支持城市,推动能源消费转型升级。继续开展大气环境治理和管理能力建设、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污染协同控制等工作,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半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5.9%,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4.6%。

二是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安排水污染防治资金237亿元,同比增长9%,以长江、黄河流域为重点支持地方开展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建设等工作。开展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遴选山西晋城等15个城市纳入首批试点范围,推动地方加快补齐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短板。上半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5.7%,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1.1%,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三是净土保卫战继续深化。下达土壤污染防治资金44亿元,支持加强涉重金属历史遗留固体废物、重金属减排等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治理,加大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支持力度,推动事关农产品、人居环境安全的农用地、建设用地风险管控或修复等工作。

(二)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不断强化。

一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扎实推动。安排资金150亿元,继续开展浙江瓯江等“十四五”时期第一批10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实施河南秦岭东段、湖北荆江等“十四五”时期第二批9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切实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二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深入实施。安排资金40.46亿元,支持16个城市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海洋生态碳汇能力。

三是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启动实施。启动福建龙岩、四川雅安等11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施受损山体和地表植被恢复,改善区域生态状况,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

四是林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有力开展。推动天然林保护 和退耕还林还草以及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森林资源管护和生态护林员政策,强化湿地保护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油茶营造,以及森林草原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给予奖励。

(三)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

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循序渐进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研究出台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引导、税收调节、多元化投入、政府绿色采购等政策措施做好财政保障工作。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技术研究,推动重点领域、行业节能减排。健全绿色采购标准,加大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力度,采购规模占同类产品政府采购规模的比例达85%以上,指导绍兴等六个试点城市开展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应用推广试点工作,目前纳入试点的工程项目金额约1000亿元。完善清洁能源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支持20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促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九、优化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基本民生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财政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及时响应疫情防控和自然灾害救助需求。

一是切实保障新冠病毒疫苗及接种费用。及时安排经费支持科学快速处置局部突发疫情。强化对疫苗接种、药物研发等资金保障,将地方防疫相关资金纳入“三保”范围,确保不因资金问题影响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

二是有效落实自然灾害救灾工作。第一时间启动资金快速核拨机制,预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9.1亿元,支持四川芦山地震,辽宁、广西、广东、福建、贵州、湖南、江西等洪涝灾害,海南、云南等台风灾害,甘肃、内蒙古、陕西旱灾等救灾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下达中央补助地方森林草原航空消防租机经费7.9亿元,支持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下达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采购计划,充实防汛抗旱和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存。

三是稳步提高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安排50亿元,支持地方加强特大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及重点区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综合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建设。

(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教育投入稳定增长。坚持把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41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上半年已支出19208亿元,同比增长4.2%。

二是稳步推进教育公平。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基础教育和学生资助等领域相关转移支付资金3240亿元,同比增长5.7%,支持地方巩固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公办、民办并举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落实各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

三是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支持地方提高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水平,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持续优化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支持中央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支持各地改革完善地方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巩固提高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引导地方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促进地方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三)稳步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

促进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有效提升。下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685亿元,支持向居民免费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79元提高至84元。下达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323亿元,助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等。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开展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控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推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

推动医疗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合理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下达城乡居民医保补助资金3736.28亿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10元。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作用,下达医疗救助补助资金316.95亿元,资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参保,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开展疾病应急救助等。加强医保服务能力建设,下达医保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42.95亿元,支持医保信息化、基金监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等工作。

(四)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提前调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调剂资金1240亿元,合理调剂地区间基金余缺。下达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9264亿元,支持地方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进一步健全全国统筹制度政策体系,推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平稳实施。

二是工伤、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加快推进工伤、失业保险省级统筹,提升基金抗风险能力,确保待遇及时足额发放和基金公平可持续运行。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

三是困难群众兜底保障不断强化。中央财政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46.83亿元,支持各地扎实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低保等政策范围,并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加强对未参加失业保险的无生活来源失业人员的救助帮扶,对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未参保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等。

(五)逐步完善住房保障。

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改善棚户区居民、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加强政策统筹衔接。重点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鼓励地方因地制宜补短板,合理安排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计划,综合运用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方式,多措并举解决住房突出问题。加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管理,确保政策落地见效。2022年,中央财政安排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708亿元,其中,支持各地筹建公租房9.9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83.9万套,支持改造棚户区118.8万套,支持改造老旧小区5.09万个,涉及居民822.2万户。下达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 62.8 亿元,继续支持推进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新能源查看更多>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