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4日,苍南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苍南县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件提出立足实际科学推进分布式光伏发展,积极开发抽水蓄能、空气储能等项目,推进多种清洁能源耦合利用。
针对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技术、全气候动力电池、大规模储能钠离子电池、海上低频远距离输电、微电网集群云边管控关键技术研究等基础前沿热点领域,通过“军令状”方式,赋予科学家或龙头企业在确定研究方向、组织科研团队、安排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权,力争实现重大创新突破。
引进共建一批清洁能源领域研究院和技术成果转移中心,探索核能、氢能(风电、光伏)民用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等关键技术的应用。
原文如下:
苍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苍南县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苍政发〔2022〕3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苍南县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苍南县人民政府
2022年10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苍南县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苍南县科学技术局
2022年10月
目 录
一、基础与形势1
(一)发展回顾1
(二)发展形势5
二、总体要求6
(一)指导思想6
(二)基本原则7
(三)发展目标8
三、重点任务9
(一)全面赋能零碳科技谷建设,抢占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制高点9
(二)加快布局高能级科创平台,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策源能力13
(三)狠抓创新主体梯队培育,加快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16
(四)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19
(五)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引育集聚,打造人才引领优势22
(六)加快融入科技合作新格局,打造跨区域协同创新高地24
(七)纵深推进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着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26
(八)推动科技赋能智慧民生,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27
四、保障措施29
(一)加强科技统筹治理29
(二)强化规划监督考核30
(三)加大财政科技投入30
(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30
附件:1.“十四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32
2.苍南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平台清单 33
3.苍南县“十四五”重点支撑项目清单 35
“十四五”时期,是苍南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苍南抢抓新机遇、塑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对于全面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规划依据《浙江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温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文件编制。本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苍南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努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显著增强。
1.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十三五”期间,苍南县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县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合计达4.63亿元(2019年统计数据含龙港,2020年只统计新苍南,下同),县科技局科技专项经费支出1.92亿元。从2015年至2019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由2.82亿元增加到6.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0.67%提高到0.98%。继续深化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行科技创新券,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鼓励企业和创业者购买创新服务,“十三五”期间共发放科技创新券4067.41万元,使用3542.28万元(均含奖补券)。
2.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巩固。截止2019年,原苍南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入选高成长科技型企业2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05家。截至2020年底,新苍南县拥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65家,拥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8家。支持企业创建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各类创新载体,推动实现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2020年,新苍南县拥有省级企业重点研究院1家、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7家、有效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7家、有效市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3家、县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6家。从2015年至2019年,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从2.77亿元增加到5.8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0.97%提高到1.5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从34.82%提高到59.95%;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从21.45%提高到30.70%;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企业比重由28.41%上升到40.88%。支持更多优质民营科技型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挂牌,“熊猫乳业”在主板上市,4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3.科技创新平台作用不断彰显。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创新需求,打造更具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塑料制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列入省级综合体创建名单,首期获得省财政科技经费补助1000万元,智能仪器仪表综合体入选市级综合体。引进共建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苍南技术转移中心、宁波大学苍南海水养殖及综合利用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苍南县公益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苍南县科创产业园列入温州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园创建名单。修订《苍南县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创业种子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苍南县科技企业孵化器延期孵化实施细则》,为在孵企业营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2.97%。“十三五”期间,苍南突出引进和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智能装备(核关联产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海洋新兴产业、激光和光电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5.科技惠民工程稳步推进。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组织实施特派员项目68项,建立示范基地51个。科技特派员工作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第十三批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围绕基层医疗卫生、节能环保等领域,组织实施民生科技项目294项。围绕“政协六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等活动,组织专家团开展科技下乡和咨询服务,共组织专家下乡29人次,发放科普资料9500多份。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营销、行业监管、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在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上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获评“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
6.创新生态愈加优化。落地一批重大科技(人才)项目。“十三五”期间,新增市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2项、海外专家智力项目3项。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1项、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自主培育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柔性引进B类高层次人才5名、海外专家3名。建立健全科技政策管理体系,对现有科技创新奖励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公共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和省级重点研发项目、在外研发基地、企业孵化培育、科技保险及科技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政策奖励标准,提高政策兑现效率。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提升科技领域公共服务水平,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全面梳理事项清单和优化简化办事流程,规范一批科技政务事项,打造温州首家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企业及规上企业研发的信贷支持力度,努力降低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成本。
“十三五”时期,苍南县科技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一是县域内缺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能级创新平台不足,聚合高端人才能力较弱。二是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等传统支柱产业层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不高。三是小微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县域内缺少行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多数制造企业还处在转型升级阶段。四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数字经济、科技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不足。
(二)发展形势
1.“十四五”时期,是苍南谋划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由导入期转向深度拓展期,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呈现多点突破、跨界融合的发展态势,产业边界不断被打破,不同产业间持续交叉融合,尤其随着“新基建”时代的到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产业融合。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健康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在加速崛起。与此同时,中美战略博弈明显加剧,全球新冠疫情走向常态化,深刻影响科技创新的外部条件。苍南县应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新趋势,抢抓产业变革机遇,将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由压力变动力,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清洁能源等领域前瞻布局,以跨界融合创新推动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培育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和服务业态改造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2.“十四五”时期,是苍南融入新格局的重要窗口期。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两新一重”重点推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浙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加需要以国际化视野、超常规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形成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提供科技支撑,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贡献浙江力量。温州是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又是联接长三角与海西区的节点城市,苍南作为温州都市区南翼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浙闽交流的南大门,要在“高质量”、“一体化”大背景下主动适应科技创新的新需求,扬长避短,找准切入点、打好特色牌、提升牵引力,充分利用“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环杭州湾经济区等重大区域战略叠加的辐射作用,加快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在“重要窗口”中聚力打造一批具有科技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3.“十四五”时期,是苍南迈向新阶段的重点跨越期。
龙港撤镇设市后,给苍南的综合实力带来重大变化,苍南将在全新的起点上不断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苍南发展缺少创新平台和企业,科创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工业实力削弱,且主要以塑编、纺织、印刷、食品、纸制品等传统产业为主,附加值较低、集中度不高、大企业偏少。“十四五”时期,新苍南要以打造新增长极、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潜力的担当,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的苍南人精神,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新常态的新引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在科技创新领域创造新的温州模式,成为温州都市区的精彩板块。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大幅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为引领,以高效能创新体系建设为依托,以“一区三板块”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为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打造零碳科技谷、温州南部副中心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清洁能源产业技术集成研究的样板区,为高质量实现新“1+5”发展定位,打造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县域样板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将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全县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加快整合高端创新资源要素,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动新苍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人才为先。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把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队伍,切实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真正发挥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要素作用。
——坚持开放协作。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应用并举,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打造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平台,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强化高新技术引进、开发及成果和转化。借助外脑,提升全县创新能力和层次。
——坚持统筹发展。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为导向,推进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人才链、金融链、服务链“六链”融合,提供全链式创新集成服务,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加快集聚更多创新要素。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国一流的清洁能源科创高地,以中国核谷建设为主引擎,加快建设优势领域创新策源地,主动对标温州建设科创高地的战略部署,以全市新型实验室体系、区域性创新平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具体支撑,推动中国核谷建设成为全市“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主格局的重要支点,增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全社会R&D经费大幅增加,投入强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投入结构与方式更加优化。到2025年,全社会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左右,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力争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达到13.7亿元,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50人年。
——企业创新实力显著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力争主导产业攻关项目列入省重大技术专项,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增加规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机构覆盖率。到202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90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0%以上,其中省级企业研究院达13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5件,深入推进授权发明专利产业化工作。
——科创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建设提升一批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创新平台载体量质“双提升”,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大力发展大孵化器集群,到2025年,全县累计新增孵化场地面积20万(高线24万)平方米以上,创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以上,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市级科创产业园1家,建设“科创飞地”3个,创建高能级创新平台2家。
——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一批领军型创新人才,培育形成一批本土化人才。到2025年,全县人才资源总量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人员数达到2500人。
——创新生态环境日益优化。激励创新政策更加健全,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全社会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激励创新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迸发各行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赋能零碳科技谷建设,抢占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制高点
1.引聚一批创新型清洁能源项目。创建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地,推动千亿生态核电、千亿生态风电及其关联制造业与地方融合发展,高水平推进三澳核电、抽水蓄能电站、苍南1号、苍南2号、苍南4号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精准对接华能、华润、远景、中广核等央企及行业头部企业,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产业、技术发展等方面的优势,谋划打造远景苍南氢能产业园、零碳产业基地、苍南海洋零碳经济产业园、苍南零碳科技城等零碳产业集群,。围绕风机发电机、主轴轴承、风电传感器、新型风电装备制造(漂浮式风机等)、海上风电运维母港、海上制氢、制氢设备制造、氢能船舶发动机、清洁渔港、海水淡化等核心产业领域开展合作。立足实际科学推进分布式光伏发展,积极开发抽水蓄能、空气储能等项目,推进多种清洁能源耦合利用。以天信仪表、苍南仪表等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推动清洁能源与仪器仪表等本地特色产业深度结合,围绕清洁能源产业细分领域,加强核电、风电等链主型企业招引力度,牵引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延链强链补链,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规模,逐渐形成“两电引领、多能并进、关联产业集群”的产业全链发展格局。
专栏1:创新型清洁能源项目
远景零碳产业基地:充分发挥远景集团在风电、储能、智能物联网领域全产业链的技术优势,打造零碳产业园。以绿色能源装备制造以主题,谋划建设海上风机和叶片研发和制造基地、海上运维中心、储能直流柜研发和制造基地、发电机研发和制造基地、海上风力电机专用轴承制造生产中心、塔筒制造生产中心、海上风电场海底电缆制造生产中心和零碳技术创新中心,引进智能风机制造上下游相关产业及物流服务企业落户园区,打造具有苍南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海洋零碳经济产业园:谋划建设海洋零碳经济产业园,围绕船用氢燃料电池研发及制造、氢能船舶制造及改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及运维母港、海上制氢、深海养殖、海水淡化等绿色循环产业领域开展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力争打造全国氢能源应用示范区。
清洁能源产业孵化基地:建立海上风电先进输电技术创新中心,从大规模海上风电送出系统规划与构建、海上低频交流输电技术与装备、海上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与装备、海上输电系统运行维护四大方向开展研究,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制核心装备。建设清洁能源产业项目孵化基地,建立专业技术公共平台,为入孵企业(项目)提供研究开发、小试中试等孵化服务,引进创投基金开展投融资(产业基金)服务,为项目孵化提供资金支持。
2.实施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针对核电、海上风电、光伏等领域重大科学技术难题特性,探索实施多样化的科研组织方式,开展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攻关。针对清洁能源产业成果转化中面临的技术难题,通过“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等攻关方式,重点突破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成果下游用户的主动性,以政府“发榜”,企业或科研机构“揭榜”的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针对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技术、全气候动力电池、大规模储能钠离子电池、海上低频远距离输电、微电网集群云边管控关键技术研究等基础前沿热点领域,通过“军令状”方式,赋予科学家或龙头企业在确定研究方向、组织科研团队、安排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权,力争实现重大创新突破。
专栏2:清洁能源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
核电:针对核电产业上游电站设计、核燃料、碳素材料、特种金属,中游阀门、管材、压力容器、仪器仪表,下游电站运营及核能应用的链条特点,重点支持核电机组中的泵、阀、密封圈等关键零部件,以及配电开关控制、仪器仪表等辅助设备研究开发,加快推进闸阀、蝶阀、球阀等进入核电领域应用,促进泵阀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核能在制氢、环保与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增强核能产业延伸技术能力。
海上风电:针对风电产业上游碳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结构胶材料,中游发电机、塔架装备,下游风电运营的链条特点,重点支持风机变流器、主轴轴承、主控制器、传动机械、风电传感器、脉冲式激光雷达以及光纤测振装备等核心配件研究开发,提升风能捕获和利用效率,提升风电产业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开展新型高效低成本风电技术、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攻关,海洋远距离低频输电技术攻关,支撑海上风电产业发展。
光伏发电:针对光伏产业上游单晶硅、多晶硅、银浆、基膜材料,中游光伏玻璃、背板、电池片,下游光电储存、上网与并网光伏系统建设的链条特点,重点支持钙钛矿、TOPCon电池、HJT电池等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太阳能电池研发;支持高导电性银基浆料、下一代光伏电池浆料研发、高性能背光膜的工程化技术;支持硅料加工、光伏玻璃、光伏组件、逆变器、汇流箱等光伏产业链重要装备研发;支持光伏系统智能化监测及智能化运维系统研发;探索近海漂浮式光伏系统技术研究和滩涂光伏等分布式光伏开发。
氢能及应用技术:针对氢能产业上游制氢与工业副产氢气,中游氢气储存与运输设备,下游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氢燃料船舶、汽车与工业加氢应用的链条特点,重点支持绿电制氢、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超临界水热化学还原制氢等新型制氢技术研究;支持开展制氢质子膜、氢气传感器、高压氢气阀门、压缩机、高压氢气储存罐以及氢气醇化利用的技术研究;探索开展氢气在氢能源船舶、汽车上低成本能量转换技术研究,有序推动氢能产业逐步发展。
储能电池技术:针对储能电池产业上游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材料,中游电芯、电池盖板、充电桩、电控与电机装备,下游电池封装与应用的链条特点,重点支持开展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单壁碳纳米管、导电碳、炭黑、硅碳负极、高安全电解液及添加剂等材料制备技术研究;支持新一代铁铬液流储能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支持磁力传动等电池材料生产装备技术研究;支持长寿命、低成本、高安全的锂离子、钠离子电池研发;支持全气候电池及系统集成技术开发;支持超大规模电池混合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推进钠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领域的应用技术;支持电池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系统模块集成设计制造、电池的分级利用与电池材料的高效回收等技术、电池的智能化监测和管理研发;支持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协同技术研究;支持先进能量管理技术和电池封装技术研究。
3.推进一批引领性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导我县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清洁能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加速推进核电工程技术、清洁能源装备技术、清洁能源耦合利用技术、“互联网+”智慧能源应用等关键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围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布局需要,瞄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院所,引进共建一批清洁能源领域研究院和技术成果转移中心,探索核能、氢能(风电、光伏)民用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等关键技术的应用。
(一二)加快布局高能级科创平台,全面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赋能中国核谷建设,打造核关联产业创新策源地
1.培育省技术创新中心。以全省加快构建由“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等组成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为契机,聚焦仪器仪表、清洁能源等优势领域,依托创新能力突出的领军企业和高校院所,明确牵头单位,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有优势、有条件的创新资源,引进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要素,积极争取省技术创新中心在苍南布点。推动技术创新中心与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联动发展,加强产业技术平台建设,增强行业共性技术供给。推动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优化整合、提升能级,打造产业链重要环节的专业化单点技术创新优势,形成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对接融通、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发展布局以绿能小镇为主平台,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以全省加快构建由“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等组成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为契机,聚焦清洁能源等重点优势产业集群,积极争取省技术创新中心在苍南布点,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技术创新中心与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联动发展,加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增强行业共性技术供给,催生一批国内先进的标志性成果,提升硬核科技原创力。
2.谋划布局重点实验室。聚焦苍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以我省完善实验室梯度培育机制,构建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新型实验室体系为契机,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等在苍南布局建设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依托温州医科大学、中广核公司,谋划落地辐射防护、标准仪器检定和校准省级核技术重点实验室,探索开展核辐射医学应急关键技术研究,完成实验室认证认可,加快融入国家实验室布局。大力支持企业主体建设重点实验室,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推进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以我省完善实验室梯度培育机制,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为契机,聚焦中国核谷建设,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等在苍南围绕核关联产业,布局建设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依托温州医科大学,谋划省级核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核辐射医学应急关键技术研究,融入国家实验室布局。大力支持企业主体建设重点实验室,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提升核关联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3.发展高端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引进共建、优化提升、
重点打造等方式,引导建设一批投入多元化、管理现代化、运行市场化、人员招聘自主化、薪酬激励市场化、收益分配企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优化提升浙南放射医学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塑料制品产业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加速落地。建设浙江大学苍南中医药联合创新中心,围绕大健康产业方向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设立苍南县中医药ISO国际标准转化授权基地、院士工作站、天然产物创新实验室、新一代连续制造小试系统,推动苍南大健康产业发展。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在苍南建立中科苍南创新中心,建立深圳离岸科创飞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华南苍南海上风电先进输电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海上低频交流输电示范工程和海上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展海上风电输电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成果转化,推动新能源产业孵化平台建设,致力将创新中心打造成为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平台、对外合作及科技创新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成为浙江省海风输电关键技术高端装备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推进浙南放射医学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浙南辐照中心、质子医疗中心、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与浙江海洋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亚热带海洋滩涂研究院,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依托,实施一批省“双尖双领”四大科研攻关计划和市级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落地,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协同发展。积极探索与同济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苍南县废旧纺织品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的难点、堵点,实现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通过科技赋能废旧纺织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鼓励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等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在苍南有序布局省市新型研发机构。以中国核谷建设为牵引,推进浙南放射医学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建设,开展医学应急检测辅助诊断、研制核辐射应急药物、环境辐射去污技术及产品研发等核辐射医学应急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环境辐射与健康、安全应急管理、转化医学等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立足浙南,面向全国开展科学普及、职业病危害评价、健康教育、放射医学与核技术应用人才的培训等工作;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及放射工作的适任性评价、海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建立辐射防护实验室,建立标准仪器检定和校准实验室,完成实验室认证认可,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优化提升,做大做强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塑料制品产业技术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筹划成立浙江大学苍南中医药研究院,借助浙江大学现代中药研究所的科研技术成果及泽达易盛的“智能煎煮及调剂系统”,推进中药加工领域国家重大专项技术成果转化,促进中药全产业链技术赋能,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特色产业,打造国际引领示范ISO中药标准转化和实践基地,促进我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力推进我县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县的创建。与浙江海洋大学、宁波大学合作,谋划建设亚热带海洋滩涂研究院,推动红树林基地、蛏子苗基地、海蜈蚣捕捞场和青蟹养殖四大示范基地建设,完善苍南水产养殖产业链,全面构建苍南海洋科技产业创新体系。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依托,打造科技创新“揭榜挂帅”等重点场景,实施一批省“双尖双领”四大科研攻关计划和市级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落地。
4.加快大孵化器集群建设。根据全市大孵化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按照“七个一”示范标准,围绕“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链条,系统构建产业链式培育全贯通、创新网络全联通、空间形态全涵盖和孵化体系全链条的大孵化集群体系。支持灵溪镇、苍南经开区围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中医药大生命健康布局大孵化器;支持灵溪镇、马站镇、绿能小镇,围绕清洁能源领域建设大孵化器,构建集能源运行管理、设计研发、检测认证、教育展示、技术培训、金融支持等一体化的大孵化器集群;支持金乡、钱库、宜山、望里等乡镇结合地方优势产业布局建设大孵化器;鼓励各鼓励各乡镇(平台)结合当地资源条件禀赋与实际需求,差异化、专业化、集约化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孵化基地。重点聚焦清洁能源、仪器仪表、数字经济、中医药大生命健康等产业领域孵化载体配备一批专业化运营服务队伍,打造一批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引聚一批高层次人才队伍,引入一批合作创投基金,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带动全县整体孵化效能提升和创新资源配置优化,推动全域创新创业。持续提升塑料制品、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能级,为大孵化器集群建设提供支撑。
专栏3:大孵化器集群建设培育行动
孵化场地面积明显扩大:到2022年底,全县新增孵化场地面积5万(高线6万)平方米以上;到2023年底,全县累计新增孵化场地面积12万(高线14万)平方米以上;到2025年底,全县累计新增孵化场地面积20万(高线24万)平方米以上。
专业运营水平明显提升:到2022年底,新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或龙头企业数1个以上;到2023年底,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或龙头企业数2个以上;到2025年底,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或龙头企业数3个以上。
产业基金规模明显增长:到2022年底,新设立或引进合作基金1支以上;到2023年底,新设立或引进合作基金2支以上;到2025年底,新设立或引进合作基金3支以上。
示范引领作用明显提高:到2023年底,新增示范孵化基地1个,创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家以上;到2025年底,累计新增示范孵化基地2个,创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以上。
备注:带☆号为牵头单位。
(二三)狠抓创新主体梯队培育,加快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规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迈进”计划,加快培育一批省科技型企业、高成长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让广大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落实全市创新型领军企业“百家”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创新浓度高、根植性强,具有裂变发展潜力的瞪羚企业。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领域“单打冠军”“隐形冠军”。深入实施“雄鹰行动”,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创新型领军头部企业,切实加强产业链控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推进“凤凰行动”,支持更多优质民营科技型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挂牌。
2.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研究制定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计划,完善研发导向的政策扶持机制,推动规上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特级和一级建筑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开展研发活动。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综合运用项目支持、研发后补助、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财政支持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培育行动,鼓励企业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共设研发基金、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开展联合创新。加大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创新产品应用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重大技术装备的创新研发。
专栏5: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培育行动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具有一定规模和研究开发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针对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研究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
省级企业研究院∶支持企业研究院加强产学研用合作,组织开展科技攻关,着力攻克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产业链垂直整合,研发战略性、标志性新产品,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研究院积极申报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
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建立院士专家的常态化联络机制,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牵头建设院士工作站,借助院士高端智力资源,加快带动本地科技队伍的成长。
到2025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企业研究院等企业研发机构总量突破35家,。建立各类重点实验室2家以上,院士、博士后工作站5家以上。
3.增强产业平台科技竞争力。以获批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为契机,优化“一区三板块”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全面增强产业平台科技竞争力。
专栏6:“三大板块”科技赋能布局
县经开区(台商小镇)板块:促进新兴产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集聚,布局5G网络设备及应用、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新业态,谋划推进一批数字经济重大科创项目,聚集仪器仪表主导产业,谋划创建浙江省流量长效精确测控装备创新联合体,以苍南仪表为主导企业,由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牵头,联合天信仪表、维融科技、奥新仪表等企业,依托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清华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等科研院校进行项目联合攻关,推动仪器仪表产业智能化发展。做大做强塑料制品产业集群,拓展可降解技术领域,建设原材料集中采购平台,推动塑编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机器换人”、视觉检测、数字化车间、功能性材料改良等,推动塑料制品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金钱宜板块:要谋划创建宜山针织小镇、钱库箱包小镇、金乡文具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平台,提升纺织服装、印刷包装、纸制品产业整体研发水平,推动“互联网+”、数字云仓、“时尚+”、“文化+”等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嫁接融合、再创新,助推产业数字化、时尚化、绿色化。
绿能小镇板块:依托三澳核电项目,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及关联产业、核技术应用关联产业,推动清洁能源细分领域研发基地建设,打造清洁能源产业技术集成研究的样板区,做大做强浙南放射医学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积极创建浙江省核辐射医学防护重点实验室和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打造中国零碳科技谷创新高地;谋划发展生命健康制造业、高端医疗服务业、康养服务业、健康休闲业等,积极培育发展生命健康新业态。
4.抓好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围绕五大百亿级产业,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辐射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抓好科创产业园、苍南仪表集团科技园、海西金融科技园等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企业。利用腾笼换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进一步健全完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库,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长效监测机制。完善研发及高科技产业用地供应机制,拓宽用地供应来源。深耕核电上下游产业,全力招引并集群发展大数据产业、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辐照厂、放射药物生产基地等一批核关联产业项目。推动“风机制造”、“矿山机械”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进一步健全完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库,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长效监测机制,完善研发及高科技产业用地供应机制,拓宽用地供应来源,优先保障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用地需要。
5.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院校为支撑、项目为载体,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深化与温州大学战略合作,推动温州大学苍南塑料制品产业技术研究所可降解聚乳酸中试基地建设,助推塑料制品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高校的科技合作,推动浙江工业大学苍南技术转移中心、宁波大学苍南农业技术转移中心、浙江理工大学苍南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在苍南转化。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团体进行技术联合研发与创新,形成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团队合作。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来苍南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载体并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全力推动塑料制品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成全省标杆,加快智能仪器仪表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争创省级。充分发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作用,提升集聚资源能力、科技服务能力、产业支撑能力,为块状经济、现代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1.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健全“政府组织推动、产业链协同、龙头企业牵引、市场化运行”的创新协同机制,围绕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纺织服装、纸制品业、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杀手锏”技术,研制一批自主创新产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专栏7:传统产业科技赋能提升行动
(重点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
塑料制品 采取自主研发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快PLA、PBS、PBAT、PPC等可降解塑料、生物相容性好的医用塑料以及5G设备专用塑料的技术推广及应用,强化塑料产品制造过程的绿色环境友好化、生产工艺控制的智能化、配方的先进化和科学化,生产车间的数字化,提升塑料制品的高端化、功能化、专用化、精密化和低成本高附加值化。
印刷包装 发展绿色印刷、数字印刷、艺术品印刷等特色印刷。研发或引进绿色印刷油墨、免化学处理板材、环保型橡皮布、免酒精无醇润版液、水性光油、环保型粘合剂、无水胶印,喷墨式数字印刷、机组式中幅柔板印刷、卫星式宽幅柔性版印刷、瓦楞纸直接柔板印刷等设备,油墨电脑配色系统、自动洗橡皮滚筒装置,精密涂布、特种上光、冷烫印、辐射固化与冷UV固化、EB固化、无溶剂复合、纸张收受接管中的脱墨等工艺与技术。
纺织服装 研发无污染可再生纺织品及回收技术、抗菌纺织品、可降解纤维聚乳酸(PLA)纤维、新型开纱纤维、芳纶纤维、新型纳米传感器催生可穿戴的智能纺织品、耐高温丝基电子纺织物、水凝胶改性纺织品、超多孔多功能纤维、智能形状记忆纺织材料等多功能纺织原料及高性能纤维,纺织设备数字智能信息技术融合系统等技术及装备。
纸制品业 以控量提质、做深做精为方向,发展多功能、高性能、高附加值特种纸,开拓纸制品应用领域,提升中高端制品占用率,促进纸制品业创新发展。实现差异化竞争,形成“一企一品”或“一企多品”的格局,鼓励企业基于产品特性开展服务型制造,发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通过纸制品前期策划,促进印刷、纸制品、礼品及创意设计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食品加工 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水产品资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绿色”食品为目标,推进卤制品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标准化体系、智慧大数据“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的立体营销网络、绿色食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理系统、农副资源综合开发管理系统、标准化清洁生产管理系统、生态循环农业等建设与应用。
2.科技推进新兴产业有效培育。加快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苍南路径,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常年公开征集、迭代梳理攻关清单。深入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提升科研攻关的精准性、高效性。
专栏8: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动
数字经济 依托苍南仪器仪表、金融机具、机械装备等产业基础,推进嵌入式软件、自动化控制、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开发一批符合苍南产业特色的工业APP,促进企业从“资源上云”,向“管理上云”和“业务上云”过渡,提高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覆盖面;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城市大数据应用场景和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建设,培育一批智慧应用服务企业,以科技赋能城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升。
清洁能源 把握国家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需求,依托三澳核电、海上风电、光伏等一批清洁能源项目,放大核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效应,链式拓展核电产业链条。强化核电工程技术、清洁能源装备技术、清洁能源耦合利用技术、“互联网+”智慧能源应用等关键技术,着力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清洁能源关联产业集群。研究开发各类加速器、核探测器、成像装置、放射线医疗设备、放射性同位素及制品(治疗和显像药物)、辐射改性的材料等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开展清洁能源集成研究,推进低碳发展关键技术示范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示范。
生命健康 研发食品制药机械、医疗器械与健康装备、生物制药与中医药、保健(功能)食品、医用高分子材料。以加强核心技术突破和重大产品研发、推动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发展等为路径,建立生产、研发、服务体系;顺应康养服务业个性化、精细化趋势,重点发展养老服务、养生保健等领域。支持开发和应用新材料、新仪器、新技术,构建高水平、便捷化的康养服务新体系;以吸引高端技术在苍南产业化,积极应用基因诊断、靶向治疗等先进精准医疗技术,搭建医疗服务平台等为路径,强化医疗服务质量,建设高效运行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四五)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引育集聚,打造人才引领优势
1.打造核关联重点产业人才高地。聚焦清洁能源、仪器仪表、数字经济、中医药大生命健康等产业清洁能源科创高地建设,全力推进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全球精英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市级重大工程,更大力度引进符合我县重大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全省人才蓄水池支撑点。拓宽核关联产业靶向引才渠道,打造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苍南分会品牌。以我市争取青科会永久会址落地为契机,争取国际组织核能重大活动在苍南举办。,推进峰会“后半篇”工作,力争每届青科会签约一批高质量项目和高层次人才。量身定制峰会成果专项扶持政策,对峰会签约的高层次人才,在各类创新平台和科技人才项目中予以持续支持。
2.大力集聚青年人才。大力实施“510计划”,提升市内外高校毕业生来苍南数量。扩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新增名额全部用于优秀青年人才,支持更多青年人才成为领军人才。建好用好院士之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能级平台,落实人才住房租售并举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策聚才效应,积极构筑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持续开展温州人才日、人才周苍南专场等重大招才引智活动,持续打响浙南闽东人才生态最优县品牌,全力打造青年创新创业活力之城。
3.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出台“人才新政2.0版”等专项政策,升级“1+X”人才政策体系,构建贯通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的全链条政策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政策聚才效应。按照务实管用原则,涵养科技人才“蓄水池”,推行“域外招才引智+本地人才培养”双轨制,积极谋划在杭州建立“科创飞地”,打造“研发在杭州,产业在苍南”的飞地模式,加快集聚一批创新创业型科技领军人才。打好产业高端人才集聚、技能人才培育、大学生引回组合拳,大力实施全球精英引进计划,积极引进和柔性利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团队。深入实施“青蓝接力”培养行动、政治和事业“双传承”计划,形成一支拥有十名骨干人才、百名后备人才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推动实施“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大力招引培育技能型人才。
4.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进人才管理改革,充分赋予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权,加快推动住房保障、创业创新支持、薪酬分配、科研经费等人才综合政策和配套细则“加码突破”,构建贯通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的全链条政策体系。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包容审慎的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着重看标志性成果、实际贡献和科学价值,保障高层次人才潜心创新创业、充分施展才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人才使用、管理和激励等创新政策,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流动通道。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优化人才“关键小事”协调解决机制,实行人才专家服务“一码通”。
(五六)加快融入科技合作新格局,打造区域科技开放协作跨区域协同创新高地
1.主动融入全市创新大格局。抢抓全市推进自创区扩区和全域创新机遇,加强与温州自创区“一区五园”在技术联合攻关、创新平台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等方面对接合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错位发展。积极与乐清、瑞安、龙湾等创新能力强、产业发展好,发展空间受限的地区进行深入对接,充分利用现有可拓展空间,积极引进重大高新技术制造业项目。鼓励温州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与苍南企业开展项目联合攻关,合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制约,协同推进科技成果在苍南转移转化。积极争取高能级科创平台在苍南布局建设,支持采取设立分支机构模式共建,开展新兴产业的区域分工协作。以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浙江美丽南大门为契机,加快推进与平阳、龙港协同发展,推进全方位交流合作,构建科技创新合作内循环圈。
2.全面深化长三角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协同创新。全面融入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在温州(嘉定)科创园、温州(松江)科创园长三角G60温州(松江)科创基地、温州(紫金港)科创园等科技飞地设立实验室、研发中心、人才联络站等,有效承接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高端创新资源辐射。推动跨区域共建“飞地科创园区飞地+产业飞地”、离岸孵化器和,跨区域实施科技创新,推进科创飞地政策突破,进一步破除行政区壁垒、完善利益分享和长效协同创新管理机制推进跨区域科创飞地政策突破,全力构建“研发创新在外地、成果转化在苍南”的创新生态。充分利用苍南作为浙江南大门、福建北友邻的综合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深度对接浙南闽北区域内科创要素资源,积极参加科技成果对接会、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等,着力打造全方位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协同板块。
3.强化全球科技精准合作。立足中国核谷建设,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合作机制,深化与主要创新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全面合作,推动举办世界核能会议等品牌活动,推动苍南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创新合作,。依托绿能小镇,争取世界清洁能源高峰论坛在苍南举办,招引落地一批国际清洁能源领域专业领军人才团队、技术链上下游配套项目和关联产业项目提升国际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鼓励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等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在苍南布局科技合作网络,创建一批精准合作示范平台,打造一批精准合作重点园区和基地。支持苍南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双向互动的国际科技园或孵化器等平台,通过委托研发、合作研究、联合开发等形式,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六七)纵深推进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着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1.构建技术交易体系。以我省打造网上技术市场3.0版,完善“招拍挂股改投”联动的技术交易模式,构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平台体系为契机,探索建设与网上技术市场功能互补的线下实体技术市场。强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服务等应用联动,实现科技成果“应挂尽挂”、供需对接“精准推送”、中介服务“一网汇聚”、技术交易“规范便捷”、国际国内“双向互联”,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培育集聚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军民融合创新,完善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机制,探索苍南特色的两用技术成果转化体系。
2.完善创新创业培育链条。按照全域统筹布局、部门合力推进、孵化空间拓展、服务体系健全的要求,以灵溪镇、金乡镇、苍南经开区为重点区域,进一步整合拓展全县孵化空间资源,聚焦智能装备、新材料为重点的五大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生态核电关联配套产业等硬科技产业领域,围绕“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链条,系统构建产业链式培育全贯通、创新网络全联通、空间形态全涵盖和孵化体系全链条的大孵化集群体系,差异化、专业化、集约化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等孵化基地。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型企业等为载体,打造融合创新创业、科技示范、技术集成、融资孵化于一体的星创天地。加快建设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园,形成“从0到1到100”的接力式孵化体系。发挥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和产城融合等自主创新优势,推动绿能小镇建设以核电能源为核心引领,重点发展核关联装备制造、核电生产性服务、核技术研发应用、核电文化科技旅游四大产业,打造成为创新创业活跃、科技带动性强的重要平台。
32.丰富科技金融支持手段。深入推进信贷结构优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发展的信贷倾斜,指导银行机构探索开发科技信贷系列产品,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推动在苍南的商业银行设立科技贷业务,努力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指导保险机构探索建立特色科技保险项目;发挥温州市科创基金作用,推动“母基金+子基金”的风投基金在苍南落地。鼓励苍南企业参与温州市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试点。
43.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质量和市场导向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加强专利预警和导航服务,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在关键前沿领域加强专利布局,努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快知识产权运用,推进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优势产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构建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格局,严格知识产权执法,严厉打击重复、恶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54.推进科技领域数字化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加快科技创新治理领域数字化应用,加强数字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深化科技领域“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以全市“科技大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简化科研项目申报评审和实施管理流程,不断提升创新主体获得感。加强推进科技项目电子合同、电子档案等改革,进一步下放科技管理权限,再造办事服务流程,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破题见效,提升创新服务力和决策支撑力。
(七八)推动科技赋能智慧民生,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1.提升社会发展领域科创水平。以科技惠民为宗旨,出台鼓励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推广的政策,鼓励企业从事节能减排、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政府购买服务,加快建设城市大脑,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催生壮大数字生活新服务。在生态建设、污染防治、资源利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应急保障、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加强县域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科普教育工作,推进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科普活动融合发展,推动实现科普理念和科普内容、传播方式、运行和运营机制等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谋划建设综合型科技馆,推动科学文化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规划建设浙江省红树林科普馆,布局红树林展示、交流、科研等载体。
2.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和科技特派员建设。依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加快推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科技创业孵化发展。统筹推进星创天地、省(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建设,增强农业创新平台服务和支撑能力。深化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服务站,构建“1人+1镇”,“1队+1业”的科技特派员服务格局,鼓励科技特派员通过许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与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共同体,成为科技创新创业领路人。
3.推动科技强农工作。打造农业领域高能级平台,与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就海洋生态、海洋滩涂生态修复治理、海水养殖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亚热带海洋滩涂研究院,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和养殖、海蜈蚣母本保护和繁育、坛紫菜育苗和品种改良等课题研究和成果产业化项目。与浙江大学现代中医药研究所谋划共建苍南中医药联合创新中心,促进我县中医药种植、大健康产品和智慧医疗体系的创新发展,助力我县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县的创建。围绕四季柚、越冬设施番茄等产业,创建省级马站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在园区形成“二链三区多环节”格局,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强化一二三产融合;创建若干个种子种苗示范基地,推动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和推广工作数字化。围绕番茄等重点农业产业,加大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和落地生根,依托中国农科院、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技术力量,以飞地人才引进的方式将其先进的种苗、管理技术和种植技术引入苍南,带动苍南番茄产业标准化、品牌化与高端化升级,打造长三角番茄新品种集成创新示范区,建设浙江设施蔬菜重要的示范窗口。
4.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战略支撑作用,重点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开展低碳、脱碳、负碳、零碳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依托中国核谷建设,加快核电关键设备、核电风险防控与应急等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实施海上风电、高效能光伏发电、矾山光伏、藻溪镇新能源示范镇等一批清洁能源项目,构建多元协同发展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推动碳中和领域技术和产业迭代升级,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制高点。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统筹治理。建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各乡镇、各部门紧密联系的组织领导体系,协同推进落实各项规划部署。科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推进机制,细化考核指标和预期目标,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协调推进重大事项落实。加强乡(镇、街道)科技工作,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基层。打造科技铁军,建设一支与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管理队伍,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科技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采用政府购买专业技术服务方式,加强统计监测和分析决策能力等,为决策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二)强化规划监督考核。健全信息交流、定期报告和统计监测调查制度,加强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重大决策、重点项目、重要工作推进落实情况的跟踪督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相关意见反馈平台,鼓励广大创新创业主体和社会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根据规划指标的阶段性落实情况和形势需求变化,及时、动态调整规划指标和任务部署。
(三)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县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县级财政科技拨款占经常性支出比重达到6%。进一步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创业投资企业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服务平台奖励等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风险。
(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倡导百家争鸣、尊重科学家个性的学术文化,增强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重视科研试错的探索价值,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保障科技人员的学术自由。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恪守学术道德,坚守社会责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附件1
苍南县“十四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注:[]为五年累计数。
附件2
苍南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平台清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2日,山西恒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0MW/400MWh独立调峰调频储能项目开启施工采购总承包招标,本项目建设规模为200MW/400MWh,储能场区采用预制舱式布置,总投资约5.1亿。储能系统由40个5MW/10MWh磷酸铁锂储能单元,储能区内共有40套电池预制舱和40台PCS升压一体机,分成4块场地
近期,正泰电源液冷储能系统入驻浙江海宁某厂区三期四期基地,建设了10MW/20MWh的工商业储能项目。提高自发自用率,有效应对新规工商业储能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期,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企业对能源效率的追求,高效储能解决方案成为提升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关键。6MW以上大型工商业光伏项目,要求“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5日,安徽芜湖市人民政府政策问答平台有提问:《芜湖市储能应用补贴政策实施细则(2024年度)》中补贴标准是什么?对此芜湖市三山经开区财经局回应:对在芜湖市范围内,于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建成并网的新型储能项目,按照项目实际放电量给予0.3元/千瓦时补贴,单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京东物流与亿纬锂能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湖北省荆门市举行,这是双方继2020年首次合作后再次达成战略签约。双方将围绕一体化供应链持续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在仓储运输、京东储能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高效且经济的物流运营模式,共同推动供应链的降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2日上午,大亚人造板集团有限公司32MW/100MWh用户侧储能项目在江苏镇江奠基开工。项目由镇江万亿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9900万元,占地约3000平方米,采用集装箱式安装,通过配置磷酸铁锂蓄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系统、并网接入柜、储能电站监控系统、视频监控装置及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3日,南方电网公司发布韶关浈江独立储能项目EPC总承包招标公告,公告显示,项目建设单位为广东电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及其他合作方,招标人为广东电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韶关浈江65MW/100MW独立储能项目位于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谭屋村浈江电厂二期内,该区域规划配套建设共65MW/10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2日,浙江锦事达化纤有限公司2MW/4.128MWh储能项目顺利并网。该项目由浙江西储智慧能源承建,项目的投运有助于提升区域电网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提高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为能源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加速全社会向绿色低碳能源时代迈进的步伐。
11月22日,江苏龙城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常州龙城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城新能源”)与宝钢轧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订储能项目合作协议。项目总规模11.76MWh,计划采用行业领先电池舱,智能高效、安全可靠。项目投入使用后,年放电量达800余万度,按每天“两充两放”运行,可调平宝钢轧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内蒙古阿拉善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项目招标公告发布。项目建设总规模1000MW/4000MWh。拟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除升压站区域,其它设备采用预制舱式模块化安装。项目站址位于阿拉善盟,建设场区位于阿拉腾敖包500kV变电站附近。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6.8亿
近一周,多座储能电站获最新进展,北极星储能网特将11月18日-11月22日发布的储能项目动态整理如下:陕西西安首个用户侧储能项目并网运行近日,由国机集团中联西北院承揽的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处理厂1725kW/5505kWh储能EPC项目如期并网,并通过国网西安供电公司验收,各项运行参数均符合预期,标志着西安市
近日,中建二局三公司中标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500MW/1000MWh独立储能电站项目EPC总承包。项目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总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座220KV升压站、一次设备舱、二次设备舱、运维舱、水泵房等。项目新建220kV升压站,接入500KV回隆变电站。储能电池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新建线路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7日,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透露,宁德时代第二代钠离子电池已经研发完成,能够在零下40度的严寒环境中正常放电,这意味着电池可以大规模在极严寒地区应用,预计2025年上市。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电池已于2021年发布,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良好低温性能,宁德时
北极星电池网获悉,11月11日,新型固态钠离子电池制造项目在辽宁朝阳北票经济开发区正式签约。项目由苏州艾塔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42亿元,面积200亩,分三期建设。项目建成后主要生产年产12GWh电芯及12GWh集成PACK智能制造产品。公开资料显示,苏州艾塔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7月,
11月11日上午,山西冠佳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10GWh锂电池生产线项目开工仪式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举行。项目总投资25亿元,规划占地面积200亩,主要建设厂房、仓库、组装及生产车间、原料及成品仓库车间等,生产圆柱形磷酸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的主要产品,项目分两期投入,第一期建设6G
虽然2024年以来钠离子电池热度相较前两年有所降温,但依然备受资本关注。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不完全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共有23家钠离子电池领域企业进行26轮融资,同比减少近一半。但与同为新技术的固态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行业融资轮数约为同期固态电池领域融资轮数的两倍(2024年前三季度
2024年10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发布了第66版DGR(危险品规则),从2025年1月1日起,第66版IATA危险品条例(DGR)和第12版锂电池运输条例(LBSR)正式生效。2026年1月1日起,航空运输时,与由锂离子电池供电的设备和车辆包装在一起的锂离子电池将需要在电池处于较低的充电状态下进行航空运输。这些变
2024年以来,在储能示范项目的带动下,我国钠离子电池(简称“钠电池”)需求量大幅增长,GGII预计2024年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1.5GWh,同比增长达200%。就目前应用规模及未来市场增长空间而言,储能或将成为钠离子电池最大应用场景。在钠离子电池三大技术路线中,聚阴离子类化合物为最适合储能的路线,未
10月24日,宁德时代发布骁遥超级增混电池,该电池将钠离子电池(简称“钠电池”)与锂电池集成于同一电池包内,并将钠电池布置在低温区,助力电池低温续航提升5%。这款产品不仅为增程/混动车型提供了新的动力电池解决方案,还极大地提振了钠离子电池行业发展信心,钠离子电池市场有望“阴转晴”。增混
钠离子电池具有“低温性能好、高倍率、高安全”等优势,可广泛应用在电动二轮车、微型车、储能等市场。随着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量产应用,GGII预计2024年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超1.5GWh,2025年出货量超4.5GWh,2030年出货量有望超30GWh。按1GWh钠离子电池消耗1500吨负极材料计算,到2030年,我国钠离子
10月31日,浙江丽水遂昌县发布《遂昌县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遂政办发〔2024〕11号),其中提到,重点发展五个具有基础优势的未来产业,分别是高端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新型储能,先进装备及零部件,元宇宙。抢抓新型储能万亿级风口,以现有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提升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0月31日,中广核广西贺州市钟山200MW/400MWh集中共享新型储能项目开工仪式在燕塘镇地厂村举行。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00MW/400MWh,是广西贺州市第一个开工的集中共享新型储能示范项目,项目占地面积约54亩,总投资3.68亿元,安装锂电储能系统38套,钠电储能系统5套。项目配套建设一座2
北极星电池网获悉,10月30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绝狮5GWh钠离子电池制造项目开工。绝狮5GWh钠离子电池制造项目由绝狮新能源(张掖)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概算总投资10亿元,2025年计划完成投资5亿元,项目一期产能2GWh,二期产能3GWh,主要涵盖电芯及PACK的生产与组装,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形成650万支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与粤中西部的连接点,区域供电既有大湾区高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又有农村电网特性。广东电网公司佛山高明供电局以“可观、可测、可调、可控”为方向,根据现有电力网架基础,紧紧围绕配电网数字化转型、新能源管控、微电网、配电柔性多状态开关技术、电力需求侧管理等
11月20日,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光储充放”微电网项目开工。项目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轻工路与聚锦路沿线,总投资2亿元,首期投资2000万元。项目占地面积约15亩,由3个地块组成,聚焦“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充电基础设施和放电控制”的“光储充放”新能源技术。同时在本次活动中,项目单位被授予了“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0日,广东韶关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征求《韶关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30年)(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公告。文件提出,因地制宜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电网”的交通能源系统,新建港口码头、物流枢纽实现光伏“能装尽装”。支持适用型技术产
11月20日,南方电网公司发布第二批31个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和17个示范项目名单,选取高比例新能源、多能互补、新型电网形态、电碳耦合等示范元素开展探索,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全景式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立体式融入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
近日,广州桃莲整村中低压灵活构网型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以下简称“桃莲微电网项目”)建成,标志着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乡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建成后大幅提升区域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提供了一套适用于清洁能源富集地、森林保护区的能源解决方案,为乡村建设绿色智能微电网
近日,广州桃莲整村中低压灵活构网型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以下简称“桃莲微电网项目”)建成,标志着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乡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建成后大幅提升区域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提供了一套适用于清洁能源富集地、森林保护区的能源解决方案,为乡村建设绿色智能微电网
走进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太和庄村,街道路灯上和村民屋顶上的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日前,全国试点项目“源荷储充”台区级微电网经过一年试运行后,在这里正式投运。近年来,光伏发电发展迅猛,成为零碳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代表,更是农民增收的“阳光收益”。然而,由于分布式光伏布局
近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印发通知,发布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标杆名单和典型案例集,包括系统类示范标杆10项、项目类示范标杆10项。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等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总结推广示范建设经验,公司组织开展了新
近日,“能源转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在第十六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6)期间成功举办。国家电网公司多项案例入选《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案例》。为宣传展示国家电网公司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电网头条从案例背景、实施成效等方面,对公司相关单位的入选案例开展新媒
11月15日,常州市举行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推进会,会上常州市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创新发展平台正式发布。同时,现场推介常州市双碳公共服务平台,常州厚德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获颁平台首份动力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证书;常州市新型智能微电网发展联盟成立,将助力营造产业发展聚链成群、
近日,酒泉市政府正式批复了《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园、南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园控制性详细规划(新编)》,酒泉经开区发展迈入新阶段。根据《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甘资规划函〔2023〕167号)要求,在“三区三线”划定基础上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